沈嘉柯
秋涼漸起,和妻子去卓刀泉附近的古玩城閑逛。卓刀泉寺里供著關公,也供奉佛祖菩薩。從唐朝到明朝,關帝爺的廟宇和佛門香火逐漸合并了。既然叫卓刀泉,自然是跟水有關,布告欄貼了簡介:三國時,關羽駐兵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寺里空無他人,大雄寶殿門口,柿子樹結了累累的青果子,將要熟紅,惹得鳥雀前來啄食。還有一只橘貓,懶洋洋地躺著。旁邊的太陽能誦經機,自動念誦經文。橘貓面前,石碑上刻著“忠義”兩個大字。
我對那貓說:“你這日子,可真是妙啊!一邊聽經修行,一邊朝拜忠義,兩全其美,福慧雙修。”
那貓看我一眼,慢慢起身喝水去了。
回家坐在公交車上,一對父母在教孩子背詩。由始至終,大人、孩子都像機器人一樣機械地重復。
“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就這么一遍又一遍,那兩個大人還不時糾正孩子的方言發音。
沒有人告訴那孩子,春天的襄陽很美。孟浩然早上睡懶覺很舒服、很愜意,夜里被風吹雨打落掉的花,白天還會繼續開得熱熱鬧鬧。
這詩里有濃濃的水分、潤澤的春雨、濕漉漉的樹木和泥土。
孟浩然寫這首詩的時候,住在鹿門山,離城區不過十幾公里。
家長甚至沒跟孩子說一句,襄陽是湖北的,孟浩然還是我們的老鄉。這首詩,就在湖北寫的。
詩歌呈現的是個很美的故事。家長該帶著孩子去襄陽玩一次,最好在山里住一晚,親耳聽聽,自然就知道滿山的鳥雀鳴叫,何其空靈。
水靈靈的唐詩,就這么死記硬背成“僵詩”。
像這樣的情況,我去各地講學屢次遇到。有一次,在湖北省圖書館舉辦的講學中,一個孩子搖頭晃腦地背出《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問道:“你知道廣陵是哪里嗎?”孩子兩眼呆滯。
我提示他:“詩里不是說了嗎?煙花三月去哪里呀?廣陵就是揚州啊。”
我又叫了一個小朋友,是個女孩子,依然背得滾瓜爛熟。我就問她:“你知道你剛才背的唐詩,是誰寫給誰的嗎?”孩子滿頭霧水。
我哭笑不得:“你剛才不是背了標題嗎?是李白送孟浩然去揚州的呀?你知道孟浩然是哪里人嗎?”
孩子一臉茫然。
“孟浩然跟我們一樣,都是湖北人呢!那李白呢?總該了解吧?”
孩子這才興奮起來:“知道,李白是唐朝大詩人。”
“李白這么有名的大詩人,跟孟浩然是好朋友。他還寫過兩句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你看,我們的湖北老鄉孟浩然,是不是很厲害啊?”
孩子們都歡笑起來。
我喜歡聽到孩子們的笑聲,多可愛呀!我喜歡水靈靈的唐詩,多美妙啊!公交車上機械似的無用功,把好端端的孩子變成了復讀機。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