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
(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華文明歷來提倡包容和合,56個民族的文明各有差異而融洽和諧。在當今民族大團結德政的引領下,各民族和諧相處,互鑒互動,為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堪為當今世界“文明互鑒”的典范。
以“史”而論,文化與文明有所區別,文化是基礎,文明則意涵豐富。古賢哲認為文明標志有4點:一有文字,二能冶煉金屬,三有群居五千人口以上的城垣,四有信仰宗教信仰。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文明”已成為民族國度多元化、多領域、多維度人類社會的文化體系。華夏文明歷經晚周、南北朝兩次百家爭鳴,至宋明理學興起至今,國學原理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誠如宋孝宗《原道論》所言:“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其中,孔孟荀子儒學崇仁德、尚和合,負責任,敢擔當,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提倡“治世”;以老莊之學為主的道家提倡無樸純素、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司生性命以及“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正負邏輯,重在“治身”;佛學經隋唐以降七百余年本土化,倡導止觀并運,定慧雙修,明心見性,其心本清凈、性自圓滿的哲學美育,啟迪人生守靜守命,祛除煩惱,崇尚“修心”。儒道禪學一體是中華傳統文明進化發展的源頭活水,依然是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能源動力。
近百年來,農耕文明與工商文明互動互補仍是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趨勢。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河洛太極進行了研究,認為動靜、剛柔、堅脆、邪正、顯隱、白黑等既對立又關聯,同步消長、辨證統一、周期轉化的陰陽符號系統是最貼切、最好的中國哲學符號系統。成敗之間、順逆之間、幽玄明暗等都存在第三相限,即“中”,即“和合”,是生機,是生命力。以胡塞爾為代表的一批歐洲學者研究孔孟荀老莊的中國儒道學問,結合西方哲學道統,提出了頗具見地與影響力的哲學思考,如海德格爾“天地人神一體論”源于“緣在”本真非實體的易經之學,其他如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康德化的純粹理性,可看做是實在論與建構論的整合。綜觀東西方文明的差異,經歷了宋明理學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分歧,約有幾個世紀的過程。以歷史范疇看待科技文明的進化,原本不同質不同約的文明疏分,或歸納與演繹不同的方法學終究要走向文明互鑒。21世紀信息智能兩化融合,華夏文明的開放包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智者求同,必將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中西醫并重國策的出臺,就是在東西方文明互鑒的背景下提出的,對于醫學之整合及和諧發展將發揮重大作用。這是中醫藥界醫教研管,各層級醫師、藥師們翹首以待、備受鼓舞的大事,中醫學脫掉了非主流醫學的帽子,“中西并重”帶來的晨光,象征著真正迎來了春天。
本世紀初提出的信息守恒定律以歷史范疇重視始源看待科技文明的進化,對于歷代數以百計的名醫醫案和當今中醫師們診療完整的病例資料,運用大數據科學的激活數據技術搜集、梳理、發掘、融匯非線性、不確定性、始于混沌又復歸混沌的海量數據,對于中醫臨床醫學框架的更新完善,深化中醫中藥學理解帶來創生性的新機遇。單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態無須重復和復制的基礎科研成果,推進了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升空。其內在的科技哲學思維為辨證論治“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中醫個體化辨證象思維的深化研究開啟了一扇新的思維之窗。此外,現實中巨大工程技術的實施對理性至上的數理實驗提出了挑戰。中醫學人要敏感的認識到國學哲理貫徹于國醫國藥之中,中醫治學需要感性、理性和悟性。援物取象,觀象議病,慎思明辨,純思必素,沉思必專的理性為診務所必須。中醫學教育重在悟性的培育,悟性即吾心,也是天心、仁心,寓有寥廓幽玄的宇宙觀,仁德和合的人生觀,源自實踐閱歷的積淀和經驗反思重建而儲存于大腦的豐富直覺,當直面難題時即刻閃爍涌出的亮點,有助于排憂解難,具有太虛原象思維的創生性,是文明互鑒的心靈境界。提高悟性,匯通醫理與易理,培養中國哲學間性思維,知常達變,將疏分歸納與還原分析整合,兼取中西醫之優勢,有利于破解疑難危重病證,維護生命,提高療效。
中醫藥學是全球唯一全面系統傳承從未斷裂的醫藥學,其本草學、四診法、方劑學、針灸被列為貢獻人類的4項發明,是具有科學與人文雙重屬性的學科體系。新時期中醫中藥學界立足于大科學大衛生高概念的需求,要倡導農耕文明與工商文明的互鑒,原象、具象思維與邏輯概念思維的整合,疏分歸納與還原分析方法學的整合,敘事醫學與循證醫學的整合,關注病灶病理與撫慰疾苦心理的整合。醫學是人學要培育優良的醫德醫風,構建醫患道德共同體。目前亟需深化中國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的學習、研究。象數易氣神等中國古典哲學思維被懸置數百年,缺少原發創生性,呼喚著回歸,應強調“數易”的整體觀切入網絡區塊鏈的探索。象氣神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本體,氣———陰陽五行學說是關系本體,體現了傳統文明身心性命“道與術和”的哲學原理。下面用文明互鑒的坐標圖式表達,見圖1。

圖1 文明互鑒的坐標圖式Fig.1 Coordinate schema of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各位學長同學們,我們需要發揚中華文明的智慧,重視始源,回溯歷史,通觀世界,古今中外文明互鑒以推進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工程建設。感謝太湖論壇組織者對我的信任與鼓勵,致以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