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鑫磊,金澤,商瑋珉,安微,陳靜,宋琦,王琳晶,李旭州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科,哈爾濱 150001;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科,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彩超室,哈爾濱 150001;4.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哈爾濱 150001)
近年來,研究發現中風中(后)偏身癱瘓的發生率最高,大多數患者在發病20 d內會出現偏癱側肢體痙攣,導致痙攣性偏癱,肢體痙攣的癥狀是肌肉突然緊張、不由自主的抽搐而出現活動困難、關節疼痛[1-2]。中風的常見后遺癥是上肢痙攣,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給患者帶來焦慮情緒[3]。近年來,針灸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在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有較好效果[4]。火針療法可以調節氣血不足,疏通堵塞的經絡[5]。腧穴埋線可以達到滋養筋脈、疏通經絡的效果[6]。本文旨在研究火針輔以腧穴埋線對中風上肢痙攣患者痙攣程度、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五病房住院的中風上肢痙攣患者120例,男73例,女57例,年齡45~71歲,病程28~92 d,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包括男37例,女29例,平均年齡(54.62±9.00)歲,平均病程(56.52±26.95)d。對照組包括男 36例,女28例,平均年齡(55.10±9.45)歲,平均病程(57.00±27.40)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無統計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中的中風病中醫診斷標準[7]。主要臨床癥狀:半身不遂、神識昏蒙、言語賽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次要臨床癥狀:頭疼、頭暈、瞳仁變化、飲水則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患者發病急,發病前誘因較多,往往伴隨著先兆癥狀。
納入標準:1)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中的中風病中醫診斷標準,且均經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確診。2)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評定癱瘓上肢肌張力在Ⅱ至Ⅳ級。3)患者年齡45~70歲,性別不限,病情較穩定,病程4周至3個月。4)近期未服用過中西藥鎮靜藥及肌肉松弛藥。5)頭腦清醒、能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6)患者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2)伴有運動障礙、感覺及認知疾病的患者。3)伴有危及生病的疾病或有心、腦、肺、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4)未能配合并完成全部治療療程的患者。5)正在接受其他治療或可能影響本研究指標的患者。6)不能配合治療、未按要求進行治療或資料缺失影響療效評定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肢體康復訓練。訓練方法:對患者患病的一側進行肢體按摩,幫助患者進行一些抗痙攣體位,增加患者主動肌及拮抗肌肌力,輔助患者進行上肢鍛煉,每次訓練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改為良姿位擺放)。對照組患者給予火針治療,雙側取穴:頸(C)3-7、胸(T)1-3夾脊穴。使患者處于坐位或健側臥位,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選擇相應的針具(華佗牌0.3 mm×40 mm規格的針灸針)。用含量75%酒精對夾脊穴進行常規消毒,右手持火針,左手持止血鉗,夾住酒精棉球在穴位上方點燃,將針身燒紅至發白為止,隨后快速刺入(斜刺)對應穴位,刺入0.5~1.5寸(同身寸)深度后出針,再用消毒干棉球快速壓迫針孔片時。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治療組患者在火針治療的前提下輔以腧穴埋線治療,用含量75%酒精對夾脊穴進行消毒,準備針具和一段膠原蛋白線,將線體用鑷子完全推入針內,針頭與皮膚夾角為45°角斜刺入穴位,推針芯時針管也隨之推出,將膠原蛋白線埋入穴位內,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快速壓迫針孔片時,繼續下個穴位操作。所有操作完成后叮囑患者事后注意事項。治療每次1周,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痙攣程度(MAS)、運動功能(FMA)、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CSS)評分比較 1)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于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肌張力進行評定。評分標準:根據痙攣肌肉被牽拉阻力的出現時間、強度將痙攣程度劃分為0~Ⅳ級,共6個等級。0級:肌張力正常;Ⅰ級:肌張力略微增高,在關節活動范圍內出現短暫的最小阻力;Ⅰ*級:在Ⅰ級的前提下稍有增高,患者受累部位活動時出現微弱的卡住感;Ⅱ級:大部分關節活動時肌張力增加,阻力較明顯,累及部位能較容易移動;Ⅲ級:肌張力大幅度增加,被動活動困難;Ⅳ級:肌張力重度增加,累及部位僵直,活動困難,分級越低患者肌張力越低。2)采用簡化Fugl-Meyer FMA于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FMA量表主要包括反射活動、共同運動、伴有共同運動的活動,不依賴或極少依賴共同運動的活動,正常的腱反射活動、腕、手、協調性與速度8項,每項有1~8個小項,每個小項0~2分,總分為66分,其中評分越低患者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越差。3)采用CSS對中風上肢痙攣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內容包括中風上肢痙攣患者的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言語、運動功能等。最高45分,最低0分。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比較 患者入院后,抽取患者次日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置于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機中進行10 min的離心處理,離心半徑15 cm。分離血清,并將血清標本置于-80℃的環境中進行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Gly、GABA進行檢測,選擇酶聯免疫檢測試劑盒(生產廠商:Gelatins江藍純,產品貨號:JLC455),檢測血清中Gly、GABA含量。
1.2.4 兩組患者信息自評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比較 采用4級SAS量表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情緒,共分20個選項,每項4個選項,分別為 A、B、C、D 按 1、2、3、4 分記,其中 A 代表沒有或很少時間;B代表有時或者偶爾;C代表經常或者相當多的時間;D代表總是或者絕大部分時間。答題結束后,將每題得分相加得總分,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取得標準分,低于50分者為正常;50~60分者為輕度焦慮;61~70分者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者為重度焦慮。采用ADL量表評定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項目包括:進食、洗澡、梳洗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行走、上下樓梯10項選擇題,每項2~4個選項。選項為A需要部分幫助10分,B獨立完成15分;A完全依賴他人0分,B需要部分幫助10分,C獨立完成15分;A完全依賴他人0分,B需要部分幫助10分,C需要大量幫助5分,D獨立完成15分。總分為100分,≤40分表示為重度依賴,41~60分表示為中度依賴,61~99分表示為輕度依賴,100分為無需依賴。
1.2.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以MAS評分為參照,治療前MAS評分等級較治療后下降2級以上表示為顯效;治療前MAS評分等級較治療后下降2級表示為好轉;治療前MAS評分等級較治療后下降1級表示為有效;治療前MAS評分等級較治療后無下降表示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效率+好轉效率+有效效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值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值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或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S評分等級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MAS評分等級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S評分等級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MAS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C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MA、CS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高于治療前,CSS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CSS評分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FMA and CSS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CSS評分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FMA and CSS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FAM CS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19.97±6.54 27.35±5.14# 40.41±3.58 29.85±2.13#治療組 60 20.23±6.55 39.06±5.49*#40.47±3.96 20.13±1.04*#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ly、GABA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Gly、GABA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 Gly、GABA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Gly、GAB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ly、GABA水平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serum Gly and GABA leve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ly、GABA水平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serum Gly and GABA leve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Gly(μmol/L) GABA(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2.13±0.73 4.45±1.26# 6.51±1.42 9.35±1.29#治療組 60 2.18±0.77 7.92±1.89*#6.55±1.54 13.54±3.47*#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ADL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AS評分低于治療前,ADL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ADL評分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SAS and ADL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ADL評分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SAS and ADL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SAS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53.44±5.34 48.33±3.15# 58.43±6.24 63.24±5.24#治療組 60 53.57±5.23 43.26±3.24*#58.57±6.33 70.01±5.19*#
2.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例(%)
中風有著發病急、高病死率、高致殘率的特點,會影響患者的體力、知覺,或是不能言語,不能行走,視力模糊[8]。上肢痙攣性偏癱是中風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妨礙恢復的主要原因為肌痙攣。肌肉痙攣持續時間較長會使患者患側上肢攣縮畸形,嚴重者會導致半身不遂[9]。因此,如何有效治療腦中風后肌痙攣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火針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實施簡便、療效好、見效快是它的主要特點[10]。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陰陽失衡、氣血失調是影響中風的主要因素,而陰盛陽衰、虛實錯雜是中風后上肢痙攣的結果[11]。《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強調了陽氣與溫法的重要性,以火針作用于穴位,其取得的刺激量要遠大于普通針刺。夾脊穴內應于臟腑,反映臟腑形態,與背俞穴相同,為人體經絡臟腑直接互相轉輸流注的穴位。穴位埋線是一種穴位刺激與羊腸線異體蛋白為一體的免疫療法,通過埋線刺激背腧穴大椎、肺俞(太淵)、肝俞(太沖)、脾俞(太白)、腎俞(太溪)、命門、腰陽關等穴位,以達到調理氣血兩虛、滋養筋脈、疏通經絡的效果。并且,身為異種蛋白的羊腸線可以引起人體內變態免疫反應,使淋巴組織致敏,通過分解、液化羊腸線為多肽、氨基酸等,時間可長達20 d或更長,與針刺相比,腧穴埋線具有時間短、療效易鞏固、不易復發等優點。中風上肢痙攣患者所殘留的或新出現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是CSS主要針對對象,其反映患者中風后遺癥神經功能缺損的改善情況[12]。本研究結果顯示,火針輔以腧穴埋線能降低中風上肢痙攣患者MAS評分等級,增高FMA、CSS評分,從而降低患者痙攣程度,提高患者上肢活動功能。
Gly是一種結構簡單、非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通過與突觸后膜GlyR結合來刺激氯離子跨膜內流達到運動神經元發揮突觸后抑制效應[13]。GABA是一種具有天然活性的非蛋白質氨基酸,在已知的60多種神經遞質中,GABA是最尋常的腦內抑制性遞質,在大腦有約30%的中樞神經突出部位以GABA作為遞質,在機體中具有多種功能的調節作用[14]。在抑制性神經元中,Gly和GABA的水平上升能夠加強α-運動神經元抑制作用,降低牽張反射亢進[15]。在本研究中,火針輔以腧穴埋線能增加血清中Gly、GABA水平,從而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改善患者肌痙攣。
且本研究發現,火針輔以腧穴埋線可以降低患者SAS評分,增加ADL評分,改善焦慮情況,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火針輔以腧穴埋線對中風上肢痙攣患者痙攣程度、上肢運動功能效果顯著,降低中風上肢痙攣患者MAS評分等級及SAS評分,增加FMA、CSS、ADL 及血清中 Gly、GABA 水平,提高患者上肢活動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對患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