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淑菁(江西聯創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現階段,在世界范圍之內,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成為繼工業經濟時代取代農業經濟時代的第三個重要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之下,企業財產價值當中的關鍵點也逐漸由有形資產轉向了無形資產,即知識產權。因此知識產權也成為當今社會當中不可取代的關鍵角色,在諸多行業與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關鍵的地位。
我國作為世界范圍內的制造大國,其特性就在于資本、市場與技術在外,而生產在內,這也致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存在有制造而無發明、有知識而無產權的問題。但是自我國科教興國偉大戰略構想提出之后,我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創新強化的戰略步伐已經呈現出了不可阻擋之勢,也越來越期盼借助于科技創新,尤其是屬于我國自己的獨立自主創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從而提升我國在科技競爭當中的能力。在這一期間,知識產權將會呈現出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并逐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度可以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當中的重要內容,同科教興國一同成為我國新時期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為我國的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歷經近20年來的沉淀與積累,我國的商標注冊與專利申請數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我國也因此躋身于世界專利與商標大國,正向著專利與品牌強國努力發展。在這一期間,就必須要擺脫對數量增長的一味追求、對權利保護的一味關注,要讓知識產權的發展更加適合我國專利與品牌強國的發展需求,使其更加符合我國的創新戰略發展需要。對此,我國的現代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就必須要著重關注知識產權的發展模式,要以知識產權利用與經營為關鍵點,徹底掙脫傳統知識產權發展模式的束縛,讓知識產權真正成為我國企業發展與成長的助推器,從而更好地讓我國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專利與品牌強國。
在世界范圍內,財產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即不動產、動產與知識產權。前兩者屬于有形財產,知識產權則屬于無形財產。按照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看,知識產權從廣義上理解為:包括工業產權與著作權兩個重要類型,又可以細化為藝術、科學作品以及文學這幾方面,比如演出、錄像錄音、制圖、軟件、商標、廣播作品、技術灰土、專利以及標記名稱等。必須要有效避免不規范的競爭行為,并做好技術保密等工作。另外,知識產權還屬于智力創造勞動所得成果,同時是由智力勞動人員依法享有勞動成果的一種基本權利。也可以說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必須得到法律確認與保護之后,才可以叫作知識產權,因此并不是任何的智力勞動成果都是知識產權[1]。
從知識產權的主要發展模式上來看,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經營以及知識產權戰略,如圖1所示。首先,就知識產權保護來說,其根本目標就在于防御侵權風險的發生;主要行動方向就在于專利、商標的注冊申請以及侵權訴訟行動等。其次,就知識產權經營來說,其根本目標就在于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與利潤;主要行動方向就在于專利的許可與利用、商標出資入股等。最后,就知識產權戰略來說,其根本目標就在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行動方向就在于形成專利技術標準以及壟斷市場等。現階段,在知識產權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就是由知識產權保護向知識產權經營的轉變,而在此期間,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發展模式,同樣需要得到重視與關注,接下來筆者就帶領大家一同分析知識產權從保護到經營、從防御侵權到戰略規劃、從法律資產到戰略資產的主要發展路徑與方法。

圖1 企業知識產權發展模式
受發達國家外交與貿易雙重壓力的影響,再加之部分跨國公司出現的各類問題,導致不論是媒體還是企業主體,對于知識產權都失去了較強的保護意識與觀念。單純從保護這一角度出發來看待知識產權,往往是比較消極且被動的,因為這不僅會導致知識產權經濟意義被忽視,更會導致知識產權經營管理被弱化[2]。所以,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往往不足以提高知識產權利用水平,而是必須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經營意識的創新升級,將企業的技術研發、經營活動、產業結構調整等充分結合知識產權,從而讓知識產權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在知識產權當中,一個十分成功的典范就是IBM。20世紀90年代,IBM所獲取的專利收入僅有2億美金,通過對企業策略進行不斷調整之后,發展到2001年,IBM所獲取的專利收入已經高達約15億美金,并且占據了2001年全年IBM稅前收益的近20%,如果將這部分專利收入看作為產品收入,那么其相當于銷售出了總價約為160億美金的產品。現如今,利用專利與商標等的使用直接獲取知識產權利益,已經成為現代化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的主要盈利方向之一。
實際上,大部分成功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早就已經意識到了知識產權這種權利不僅僅屬于法律權利,而是可以應用到企業競爭與商業策略當中的一種重要工具,能夠有效提升現代化企業的競爭、技術以及獲利等能力。所以基于知識產權所提供的經營策略、體制建設、風險管理、信息處理以及戰略規劃等內容,逐漸成為企業經營與管理當中的重要內容[3]。由此可見,只有將看待知識產權的目光由保護轉向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出知識產權的戰略意義與商業價值,擺脫法律保護的限制與傳統發展模式的束縛,才可以真正為現代化企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才可以激發出現代化企業在知識產權形成、保護、利用與管理等多方面的關鍵能力。
現階段,我國在專利申請總數上的增長越來越迅猛,這也使得我國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個專利大國[4]。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與專利強國依舊有著較長一段距離。因為專利數量的增長并不屬于專利強國的重要標志,而是要更加注重質量提高、實施利用以及產業做大等方面。盡管我國企業在專利申請數量上不斷增長,但是大部分企業依舊處于專利數量以累積為主的階段,處于對侵權風險的防御階段,而只有一小部分企業轉向了更高級的利潤創造階段。對此,當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知識產權自主創新激勵措施,比如專利申請當中的扶持資金、專利產品減免稅賦等,但是從根本上來看,這依舊屬于對知識產權于專利數量上的關注[5]。盡管數量是企業發展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這卻只能夠屬于知識產權保護轉向經營的基礎,知識產權數量的不斷增加不僅無法確保企業可以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甚至還可能阻礙企業的成長與前進。所以在企業渡過了被動的防御侵權階段后,就需要針對企業內部知識產權,以財務層面出發,直至技術層面,進行逐層逐項的審核,從而掌握與判斷企業現有的知識產權能夠契合市場當中的產品需求、價值較高的知識產權能夠得到合理利用以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專利技術是否占據了企業競爭當中的重要地位等,從而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科學性的知識產權戰略規劃。以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我國企業不要局限于知識產權數量的增加或減少,而是要向著更加高級的發展階段前進,致力于向著提高知識產權的整體質量、利潤獲取能力、規劃戰略等方向發展,從而使知識產權真正為企業創造一個全新的利潤來源通道,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戰略目標。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企業在自主創新過程中獲取更多來自知識產權的利潤,從而真正意識到知識產權當中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創造活力與動力,優化企業的知識產權認知[6]。
知識產權最開始出現的意義就是借助于法律保護手段保障權利人對知識資產的支配,從而限制他人隨意利用的一種權利。因此從本質上來看,知識產權也屬于法律資產的一種,是一種以法律框架為基礎的財產權利。知識產權既可以避免他人隨意侵犯持有者的知識資產,也可以有效避免隨意侵犯他人創造的知識資產[7]。但是從防御層面上來看,法律資產往往具有消極、靜止的不足。只有知識產權真正為企業創造出一定利潤之后,才能夠將知識產權當作是有利資源。由此可見,知識產權必須要進一步掙脫法律資產的束縛,釋放出企業應用知識產權的商業資產動力,不再一味地追求防御侵權風險的發生,轉向對企業利潤獲取的培植。現階段,我國在專利數量上增長迅猛,但是在專利轉化方面卻有所不足。越來越多的專利由于各種原因在得到授權之后便被束縛,甚至會被“拋棄”。而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由于缺少一定的技術轉移機制,導致獲得利益無法授權轉讓;由于申請管理有其他企圖,比如只是為了某一年度的職稱評定工作;由于為滿足知識產權在戰略儲備上的需要,以應對企業商業策略落實過程中的緊急情況等[8]。但是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經常存在盲目申請知識產權與占有知識產權的問題,卻并未對知識產權當中存在的戰略價值和經濟意義進行深入把握,在專利申請之前往往沒有針對其具體價值進行全面的評估,或者實際對知識產權占有之后,并沒有將其當作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商業與策略資產進行靈活利用,致使企業耗費資金申請而得到的知識產權無法滿足企業市場發展需求,與企業的整體戰略相偏離,也只能夠石沉大海,發揮不出其原有的價值與作用[9]。由此可見,在知識產權發展過程中,企業必須認識到知識產權由法律資產到策略資產的發展方向,讓知識產權從申請到利用,都能夠為企業戰略提供豐富的價值。
綜上所述,現代化企業知識產權的發展模式,就是要由知識產權保護轉向知識產權經營,同時不能夠忽視知識產權在企業戰略層面的重要作用,堅持從防御侵權到戰略規劃、從法律資產到策略資產的重要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