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塵土飛揚的施工地,松軟或干硬不一的土壤,以及幽暗深邃的管道和體型巨大且轟鳴作響的工業設備……這是進行管涵頂進施工的常見現場,也是李鴻幾十年來為之奮斗和鉆研的地方。

李鴻
多少年來,看著一座座城市日漸繁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他的心越發堅定地堅守在別人看不見的地下,從事大型隧道工程建設,為分擔城市地面上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交通壓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說,促進地下交通的發展,對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便捷,以及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提起上海,人們心里總是會構建出這樣一幅繁華熱鬧的畫面:高樓林立的商務區,車輛如織的街道,以及夜晚五光十色的霓虹。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在政策的推動下,以令人驚異的速度發展著,其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并成為中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同時,也吸引著全國各地城市的人員前來追尋發展機會。
在如此高速的發展下,上海的地面交通壓力劇增,難以滿足密集人口的交通需求,也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為了緩解城市迅速發展帶來的地面交通壓力,地下交通已然成為了擴展城市交通容量的重要途徑。如果俯視上海這座國內超一線城市的地下交通路線圖,會發現,它們就如同一條條“游龍”般,盡心盡力地分擔著這座城市巨大的交通壓力。而在這些“地下游龍”中,北橫通道的存在尤其引人注意。
北橫通道的建設是由李鴻參與施工開展的,這也是一項被譽為“地下穿越的百科全書”的工程。它的規劃目的是為了使上海的交通結構適應這座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城市空間布局變化。然而,這項工程之所以被稱為“地下穿越的百科全書”,主要原因在于,它在建設過程中穿越了近百處房屋、各類管線,下穿正在運營的地鐵3、7、11號線及規劃建設的14、15號線。最重要的是,當直徑達15.56米的超大直徑盾構“縱橫號”在運營中的地鐵7號線下穿越時,兩者凈距僅7.16m,施工和風險控制難度極大。
然而,難度大就不做了嗎?不做的話城市建設的需求怎么辦?因此,接到建設任務后,李鴻心里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盡一切方法也要將這個難題解決!
在隨后的建設工作中,李鴻通過精準調控盾構掘進參數,以體積平衡和應力平衡為注漿原則,根據監測數據實時調控盾尾及盾殼注漿,最終完成了在都市核心區軟土地層未加固的條件下超大直徑盾構極近距離下穿地鐵隧道,地鐵隧道變形僅約8mm的創舉,為北橫通道整體的順利建設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座城市繁榮發展的交通需求。
別看李鴻如今在地下隧道建設,尤其是管涵頂進領域工作得游刃有余,并能夠為國家及城市發展貢獻巨大的力量,但如果回顧他過往38年的隧道建設之路,大家會發現,其實他如今擁有的豐富實踐經驗及強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一路走來不怕吃苦和不斷迎接挑戰的基礎之上。
1983年,帶著父母“干活要賣力”的叮囑,李鴻從上海市隧道技校畢業,正式成為了一名普通的隧道工人。李鴻回憶,那時為了學到更多實用的技能,他到處拜師學藝,別人不愿意做的粗活累活,他都搶著去做。憑借這種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一路摸爬滾打的經歷,在進入隧道建設工作領域的最初幾年里,李鴻漸漸扎實地掌握了隧道施工的實戰技能,并且一路由普通工人做到了隊長。當然,與實際技能一起不斷提高的,還有李鴻對隧道建設使命的認知。在一次次的建設項目完成后,李鴻看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地下通道,通過地下交通進行工作等出行,他心里會頓時升起一股自豪感。尤其是當他走出地下通道回到地面,看著地面盡管繁忙但仍能保持通暢的交通,更是明白了這項研究工作的意義。
為此,近40年來,李鴻深耕隧道建設事業,建成了包括國內第一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在內的華南、華東、華中等地區11項超大直徑盾構法隧道工程,成為了該領域的技能型首席領軍人才。并且,縱觀他的每一項隧道項目,其誕生的過程幾乎都伴隨著巨大的考驗,而其最終成果也為國內城市的交通發展帶來了超乎想象的便捷。
“十五”期間,為改善浦江兩岸的交通狀況,上海市發布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項目——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李鴻臨危受命,承擔了這項任務。在業界眼里,這是一項困難重重的工作,因為這項任務的本質是要是建設國內第一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要知道,直徑14.87m的泥水氣壓平衡式盾構機非常復雜,施工操作和以往的小盾構完全不同,其間的不易可以想象。
重壓之下,李鴻憑借身上那股不怕吃苦的韌勁,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重新試驗掘進參數,在盾構掘進高精度動態控制、同步注漿施工法、高效泥水處理法等工藝上實現了突破,并獨立設計了可移動的盾構轉向基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這條直徑達14.87m的越江隧道成功貫通,并刷新了世界上已貫通隧道的最大直徑紀錄。此隧道的結構貫通,意味著中國進入了超大直徑越江隧道時代,同時也進一步地改善了上海浦江兩岸的交通狀況,并對上海中環線成環運營造成了重要影響。
然而,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并不是李鴻遇到的難度最大的建設任務。若要論他研究與工作生涯中迄今為止遇到的最為艱巨的一次挑戰,李鴻說應屬武漢三陽路隧道的建設。在當時,直徑15.76m的超大直徑盾構機為世界最大直徑的盾構機,在長江底部的粘性地層中掘進困難重重,幾乎無法繼續施工。在這個危急時刻,李鴻帶領團隊整合方案,頂住巨大的壓力,最終通過改進泥水系統、改制刀具和使用化學手段等方法破解了盾構的掘進難題,將盾構施工效率提高了5倍,為復雜地層超大直徑盾構掘進積累了寶貴經驗,拓展了超大直徑盾構的使用范圍,促進了武漢三陽路隧道的順利建成。要知道,該隧道的建成將有效緩解長江二橋、長江公路隧道的過江通行壓力,有效地促進該區域經濟等各領域的發展。
多年來,李鴻在隧道建設領域的成就并不止如此,他的施工和研究履歷中有多個第一:上海地鐵1號線——國內最先使用土壓平衡盾構、上海市延安東路隧道復線工程——國內首個泥水盾構工程、上海市上中路隧道——國內首條超大直徑泥水氣平衡盾構工程、武漢三陽路隧道——當時國內最大直徑的盾構工程……這幾乎就是中國盾構施工技術發展的縮影。而每一項成就背后也都經歷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盡管這條研究與工作之路多有不易,但他欣慰地說道,只要能夠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他所經歷的一切艱辛就都值得了。
“手有金剛鉆,敢攬瓷器活。”多年來取得眾多成果的基礎不僅有攻堅克難的精神,還有一系列刻苦鉆研的科技成果進行支撐。這一點,在李鴻關于盾構機的研究中可見一斑。
作為最先進的隧道挖掘機械工具,盾構機具有施工過程中對城市居民生活影響最小、產生的地層變形最小等優點,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李鴻歷經39年盾構隧道工程實踐和技術探索,研發出“去泥餅”“控沉降”“防污染”三大超大直徑盾構掘進施工新技術。在研究追蹤中,李鴻研發了大流量自補償中心沖刷系統,首創了直接從氣泡倉調水用于中心沖刷的新技術,并發明了刀桶噴頭一體化設計及新型泥餅消解劑,突破了在世界范圍內軟硬不均復合地層建設超大直徑盾構隧道的技術瓶頸。其次,他還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開挖面壓力動態精準控制系統,研制了兼顧流動性和抗剪強度的新型注漿材料,提出“量-壓、雙控沉降”理念,實現了在飽和軟土地層變形從厘米級到毫米級的跨越。除此之外,他還研發了造漿易、網結好和抑制分散性強的新型泥漿材料,研制了泥漿多級分離集成固控設備,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工程泥漿及渣土生態化利用。憑借這些創新突破,他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第五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獎一等獎,和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
這所有的技術成果都是李鴻在隧道建設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實際成就的底氣,但李鴻并不滿足于此。如今,他正致力于關于盾構隧道結構全預制拼裝工藝及相關裝備的研發,以及盾構同步推拼大型模型試驗平臺的研制與試驗工作。作為一個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他用堅定執著的信念與情懷,不斷書寫著盾構技術發展的新篇章。李鴻很清楚,身為一名隧道研究與建設者,未來的道路還有很長,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才能解決更多實際工程中的難題。“我希望未來能夠為城市發展作出更多貢獻。”李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