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云,李 英,王小紅
江西省兒童醫院消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上消化道異物是指上消化道內有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時排出而滯留的各種物體,如硬幣、玩具零件及魚刺等,是臨床急癥之一[1]。如處理不及時,極易引發消化道穿孔、大出血,對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目前臨床上多采用無痛胃鏡下取異物治療[2],胃鏡在治療過程中易引起不良反應,導致患兒出現不適感,對治療造成很大影響,嚴重時甚至導致終止治療,通過特殊護理干預可有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研究主要分析特殊護理干預在無痛胃鏡治療小兒上消化道異物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將2020年7月—2021年1月江西省兒童醫院消化科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異物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納入標準:(1)患兒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表示積極配合。(2)經X線檢查均確診上消化道內有異物。排除標準:(1)有胃鏡檢查禁忌癥。(2)對麻醉藥物有禁忌癥。對照組:男童25例,女童15例,平均年齡(5.00±0.45)歲。實驗組:男童24例,女童16例,平均年齡(4.50±0.44)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無痛胃鏡治療。協助患兒取仰臥位,在患兒口腔內放置牙墊,同時麻醉后氣管插管維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路并進行心電監護等,待患兒麻醉,全身肌肉松弛之后進行內鏡治療。在插入胃鏡時應慢慢進行,在明確異物所在位置后擴張管腔,對黏液進行徹底沖洗,使異物清楚地暴露出來,然后觀察異物狀況,緩慢將異物夾取出來,在夾取過程中注意避免損傷消化道黏膜。
1.2.2 護理方法(1)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①環境護理:向患兒提供舒適、安靜、溫馨的治療環境,在病房內擺放玩具、書籍等,提高患兒舒適程度。②家屬護理:做好家屬護理工作,及時將患兒情況告知其家屬,并予以安撫,使患兒積極配合完成護理工作。(2)實驗組應用特殊護理干預。①術前干預:在治療前詳細詢問患兒病史,如吞異物時間、異物形狀等,同時向患兒家屬講解治療流程,安撫患兒及其家屬使其保持良好心態,并取得家屬配合。根據患兒實際情況準備好治療所需器械,并詳細做好記錄。異物卡在上消化道內對患兒造成不適感,護士主動與患兒親近,逐漸消除患兒排斥情緒,針對哭鬧患兒予以安撫,以溫柔語氣與患兒交流,指導患兒宣泄出不良情緒。此外家屬因擔心患兒情況,導致情緒激動,易發生糾紛,要做好患兒家屬的安撫工作,以免家屬情緒過激影響治療,引發糾紛。②術中干預: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指標變化,根據患兒實際情況控制好氧流量。在治療過程中固定好患兒頭部,積極預防誤吸的發生,在取出異物時醫務人員需要密切配合。在通過食管三個狹窄部位時,異物暴露清晰后取出異物,當食管蠕動時按照視野、異物狀況停止或減慢取出異物速度,以免對食管壁造成損害。牢牢抓住異物,退鏡到咽部時,患兒頭呈后仰狀,在直視下取出異物,在取出異物時需要穩、準。在鉗取異物時需要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精準記錄動脈血氧飽和度、操作時間等信息。③術后干預:異物在取出之后,患兒取平臥位,同時監測生命體征。在取出異物時若損傷了食管膜且有輕度出血,無需特殊處理。若異物停留時間比較長且有黏膜破損或潰瘍,應使用黏膜保護劑等。對患兒飲食進行指導,黏膜無損傷患兒在清醒后即可進食。輕度黏膜損傷患兒在術后1~2 h進食,以溫涼半流質食物為主,術后2 d進食軟食。黏膜損傷顯著患兒術后1~2 h進食,以溫涼流質食物為主,術后第2天進食溫涼半流質食物,2 d后進食軟食。嘔血患兒禁止食用任何食物,需要密切關注。觀察患兒進食后的,若出現嘔吐,應觀察嘔吐物情況。因兒童為特殊群體,在治療后應積極預防各類并發癥的發生,一旦有異常狀況及時進行處理,避免引起嚴重后果。④宣教干預:針對>5歲兒童可進行有效宣教,以做游戲、講故事等方式使患兒意識到玩具的零件進入嘴里的危險。此外更要做好患兒家屬宣教工作,將細小物品放在兒童觸碰不到的地方,不要給兒童玩危險物品、玩具小零件等,一旦發現小兒呼吸困難應及時就醫。
(1)兩組患兒相關指標變化(包括心率、平均動脈壓和血壓飽和度)。(2)兩組患兒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躁動、穿孔和出血)發生率。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心率、平均動脈壓、血壓飽和度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心率、平均動脈壓、血壓飽和度變化情況(±s)
對照組(n=40)實驗組(n=40)t P 89.43±0.80 70.21±0.75 110.851 0.000 111.76±1.22 103.87±1.15 29.764 0.000)97.15±0.82 98.23±0.88 5.679 0.000
實驗組惡心嘔吐、躁動、穿孔及出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例(%)
在臨床中,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是較為常見的,主要是指上消化道內有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時排出而滯留的各種物體,導致患兒發生相應臨床癥狀,需要及時將患兒上消化道內的異物取出,一旦不及時會引起嚴重后果,如窒息,嚴重時甚至死亡[3]。治療上消化道異物的最佳方式為胃鏡取出,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引起躁動等應激反應,對治療、預后造成一定影響[4]。通過內鏡就可以輕易取出異物,且有較高的安全性,更有成功率高、花費低的優勢。
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在治療的同時予以有效護理有著重要意義。無痛胃鏡造成創傷概率比較低,加上實施了有效護理,因此患兒耐受度比較高,血流動力學指標也較為穩定。吳曉云等[5]指出,對兩組上消化道異物患兒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優質護理,與實施常規護理患兒比較,實施優質護理后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且護理滿意度與異物取出成功率有很大提升。本次研究結果與其觀點較為相似。
通過本次研究得出以下幾點體會。(1)因患兒年齡較小,護理對象除了患兒外,也要向患兒家屬提供有效護理,穩定患兒家屬情緒,使其積極配合完成對患兒的護理。(2)術后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多與患兒家屬溝通,及時將患兒病情告知其家屬,讓家屬積極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以保證護理質量[6]。(3)盡量不進行鋇餐檢查,異物本身就有誤吸風險,若進行鋇餐檢查鋇劑會將異物與食管黏膜裹覆住,增加內鏡檢查的難度,必要時可以使用造影劑。(4)在夾持異物退鏡時,異物盡可能靠近內鏡,針對尖銳異物,前端放置透明帽,起到保護作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5)在鉗取異物時,以牢靠為主,避免在鉗取過程中出現異物脫落現象。(6)受到異物滯留、損傷影響,即使異物取出后患兒仍有不適感,面對患兒的這種不適感,家屬會認為異物沒有完全取出,因此在異物取出之后應交由家屬處理。(7)做好患兒家屬的宣教工作,讓其重視小兒安全問題[7]。
綜上所述,無痛胃鏡在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治療方面具有快速解決問題、安全性高等優勢,在治療的同時予以有效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患兒治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