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我們居住且依賴的藍色星球,如此美麗,也如此脆弱。近一個世紀以來,勞力士不斷支持探險先鋒,竭力沖破人類極限,于2019年推出“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持續至今,實踐了眾多舉措——與國家地理學會深化合作,攜手搜集氣候數據;支持席薇亞·厄爾博士的“藍色使命”計劃,通過“希望點”網絡保護海洋;以及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表彰拓展世界知識、促進人類福祉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項目。
秉承相同理念的ELLEMEN,自2019年底開始攜手勞力士與您分享了眾多從中國到全世界的環境保護者們保護地球的初心和恒久使命感,并獲得了許多中國讀者們的認可與贊賞。

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的藍色星球依然在蒙受多種苦痛。全球繼續與新冠疫情鏖戰,多個大陸經歷了極端災害性天氣。我們滿懷擔憂又別無選擇,必須與所有的挑戰斗爭。
從2021年12月刊開始,我們聆聽并搜集了更多、更廣、更新的全球環境保護者們的故事和行動,從席薇亞·厄爾博士保護海洋的最新進展和舉措開始,到眾多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獲獎者們,這些富有探險精神的科學家們身先士卒,通過研究氣候和環境變化,繼而制定出應新于時的計劃并行動。憑借這些高瞻遠矚的先鋒項目,他們勇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努力改變未來。

ELLEMEN相信,“一念之間,改變地球”。我們與合作伙伴勞力士會持續關注卓越不凡人士以及他們的環境守護項目,創造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布萊恩·基塔(BrianGitta)、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Bastawrous)和葛瑞格·庫爾坦(GrégoireCourtine),都曾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肯定,因為他們堅守信念,利用“科技向善”的力量去預防疾病,挽救生命,帶來希望,建設更有活力的社區和社會。我們看到層出不窮的創新和科研項目,如此振奮人心,為了幫助全球范圍內更多人實現健康這項基本人權,他們探索不止。
回溯自1976年以來的“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那些獲獎的先鋒人士來自世界各地,身份和研究領域各不相同,既有考古學家、建筑師、教育家、工程師、企業家,也有探險家、地質學家、醫生、物理學家、社會學家、野生動物學家及保育專家等等。
他們的研究并非純粹以探索為目的,而是高度關注脆弱的地球環境,推動及制定解決方案,應對全球環境的挑戰。所有獲獎項目對社會大有裨益,不少獲獎項目都與環境直接相關:至今已累計植樹2300萬棵,保護了43種瀕危物種及30個主要生態系統,其中包括57600平方公里的亞馬遜熱帶雨林;發現了數以百計的新物種;完成了18項艱巨的探險活動并研發了48種能夠廣泛運用的創新科技。

在眾多創新大獎項目之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醫生及研究者,他們運用科技為社區帶來健康和希望。
“健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在聯合國(UN)的研究中,“健康問題是全球發展的基礎,即使是很小規模的投資,也會刺激其他領域的進步,如教育和消除貧困”。
預防疾病,挽救生命,帶來希望,建設更有活力的社區和社會,這是本期的主題——為實現健康這項基本人權,我們必須準備好迎接漫長的未來之路。
出生于1992年12月8日的布萊恩·基塔(Brian Gitta)在互聯網上相當活躍,會在自己的社交網絡賬號發帖支持電動汽車Lucid Motors,也為F1職業車手漢密爾頓(Lewis Hamilton)打氣,“That’s howyou do it. Get in there”!
當然,他的很多發帖主題都離不開自己的職場身份:thinkIT聯合創始人兼總裁。11月10日,他給“Yotta”發聲——“‘Yotta’是一個數字網絡,可確保更多人及時獲得醫療保健服務。我們能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基礎設施,以便人們在非洲任何地方都能獲得健康服務。”


布萊恩·基塔所說的Yo?a即是thinkIT公司推出的一個數字平臺,旨在提供瘧疾數據的實時監測,正式啟用于2019年——那一年對他和團隊來說非常值得紀念,他們研發數年的創新瘧疾診斷設備Matiscope獲得了“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肯定。
由于生活在烏干達,布萊恩·基塔和thinkIT團隊成員對于瘧疾這種由蚊子傳播的血液疾病非常熟悉。基塔說“: 我們來自亞撒哈拉地區,且曾多次染上瘧疾。我也數不清自己從小到大多少次患上瘧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大部分瘧疾病例發生在亞撒哈拉及南亞的15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瘧疾病例近80%。其中五個國家占瘧疾病例總數接近一半:尼日利亞(25%)、剛果民主共和國(11%)、莫桑比克(5%)、印度(4%)及烏干達(4%)。單是兒童死亡數字便占全球瘧疾死亡人數的61%。
成功治療瘧疾的關鍵在于快速診斷。目前的檢測需要血液樣本、顯微鏡及訓練有素的分析師,而這些在發展中國家并不常見。
持有烏干達麥克雷雷大學(Makerere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學位的基塔決心去尋求更符合當地條件的解決方案。他認為,“瘧疾并非不治之癥,只要知道自己患病便可進行治療。快速診斷使患者能夠迅速采取行動,從而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我很高興能在對抗瘧疾的路途上創造變革。任務艱巨,但我樂在其中。”
2018年,他與其團隊設計出一種手提電子設備Matiscope,患者不用抽血,而只需把清潔后的手指放入裝置,便可于兩分鐘內被檢測出可靠讀數、診斷瘧疾——相比來看,之前的顯微鏡檢測需要30分鐘或更長時間,血液樣本也可能需要送到另一城鎮的實驗室,而利用Matiscope進行的新檢測,在速度和便利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
Matiscope新型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透過光線及磁力檢測瘧疾寄生蟲的存在。當寄生蟲活于人體血液時,會釋放出一種名叫瘧色素的晶體。這種晶體的核心是鐵原子,因此帶有磁性。Matiscope便是利用磁鐵來檢測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這種晶體。與此同時,照射手指的光束可測量紅血球的顏色、形狀或濃度變化,這些皆是罹患瘧疾的體征。相關結果會通過人工智能整合,作快速診斷,特別是針對難以進行檢測的早期患病階段。這些資料更可立即與政府衛生部門、醫學家及制藥公司分享,以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和控制。
目前,基塔在推進Matiscope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共有三百多名患者參與,藉以確定目前最佳診斷的可靠程度。如果試驗成功,便會進一步對超過一千人測試,再拓展至數千人,以確定裝置安全有效。在此之后,基塔計劃向烏干達以及肯尼亞等鄰國的醫院提供Matiscope。與此同時,他們開始于首批10家醫院試行Yotta,在數個覆蓋地區獲取并記錄瘧疾診斷、藥物和檢測結果的數據。


從Matiscope到Yo?a,布萊恩·基塔始終在做同一件事情,正如他在社交網站的簽名,“讓我們用創新來影響社區” 。
如同布萊恩·基塔研發的創新瘧疾診斷設備Matiscope,英國眼科醫生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 Bastawrous)創建Peek Vision也是基于同樣的理念:用技術創新,提供可靠易行的醫療服務。
“在中低收入國家,有數千萬人無法獲得基本的眼科保健服務,因此有的將會失明,有的已經失明,其他則失去恢復視力的機會。”巴斯塔勞斯表示,全球約有11億人患有視障,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居住在現代眼科診治未能覆蓋的地方,不能接受妥善治療。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他們只需佩戴眼鏡或進行白內障手術便可以解決問題。
2011年,安德魯·巴斯塔勞斯辭去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工作,移居肯尼亞,希望為偏遠地區的數百萬名居民改善視力。他在鄉校地區診治超過五千人后,發現醫療資源是主要問題:農村人口普遍存在視力問題,但眼科專家稀少,居民難以獲得所需服務。
在2014年的一場演講中,這位眼科醫生分享了自己和團隊的經歷。
那年,他們團隊15人帶著價值15萬美元的高科技設備,驅車前往東非大裂谷地區的鄉村行醫,卻發現當地并沒有電力可用,僅能借助汽油發電機,但大部分地方都有手機信號。“我們試圖弄明白為什么人們會失明?我們能做些什么?”

很快,安德魯·巴斯塔勞斯找到了答案,“他們與獲得光明之間,只有一個短信的距離”。
通過2500人次的實驗,他證明了:利用3D打印技術以及不到5美元的制作成本,他們可以制造出一個連接智能手機的檢測裝置,對視網膜進行掃描并找到低視力的病因。
最關鍵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操作這個設備。
最終,Peek Vision的工作人員可以帶著一部手機,騎自行車前往病患所在的居住地進行眼科檢查,全部費用僅需500美元。他們甚至找到了完美的電力來源:一個帶有太陽能充電裝置的帆布雙肩包。隨后,病患信息通過Peek Acuity視力檢查應用程序連接至全球各地的醫生——此應用程序的擴展版亦設數據分析、短信提示及其他功能,不但使病患獲得專業診斷,醫療機構還可以通過這個應用程序定位并尋找特定患者,提供治療計劃。
所有這一切的實現,有賴于由智能手機技術建立的系統。巴斯塔勞斯及其研究員和工程師通過將智能手機,與提供視力測量和圖像結果的應用程序結合,建立出一個可以由非專家現場操作的系統,這意味著更多患有視力問題的人能夠獲得檢測,“我們不但選擇難以進行治療的地方,更要特別選擇最難得到或支付眼科服務的居民。這關乎照料所有有需要的人。”
巴斯塔勞斯最初在肯尼亞、博茨瓦納及印度試行技術。現在,項目已在全球篩檢超過35萬人,并為他們提供所需的醫學護理。在他收獲2016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之時,團隊成功將醫療設備PeekAcuity推上Google Play商店,現已成為經認證的醫療設備,在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Peek的服務現在整合了他們的應用程序和硬件,并被用于改變肯尼亞、博茨瓦納和印度的眼部健康,與合作伙伴CBM在全球多個新地點啟動新項目。

巴斯塔勞斯說:“這并不表示旅程的結束。項目需要我們‘永不止步’。”因為,現代眼科診治未能覆蓋的其他偏遠地區仍在等待支持。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在很多疾病面前仍然感覺無力。一部分前瞻項目正快速改善原有的糟糕情況,另一些嚴重疾病的研究及治療仍需耗費大量時間,譬如,脊椎損傷造成身體與大腦溝通的中斷(即癱瘓)。葛瑞格·庫爾坦(Grégoire Courtine)正在研發的電子“橋梁”就屬于這種情況:利用無線技術,記錄控制運動的大腦信號,以激發下層脊髓的電流刺激,以求在患者受傷后將其大腦和腰椎脊髓重新連接,再加上機械支撐,以便讓身體能夠再次移動。
“我熱愛運動,所以四肢活動對我來說一直非常重要。因此,我決定研究大腦如何控制身體活動。”熱衷于攀巖和極限運動的法國人庫爾坦曾這樣解釋自己的研究初衷。
葛瑞格·庫爾坦的教育背景也相當豐富,他最初接受的是數學和物理學教育,于2003年在意大利的帕維亞大學獲得實驗醫學博士學位,并在法國的INSERM獲得可塑性和運動性研究博士學位。

他從事電子“ 橋梁”研究則源自2004年至2007年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腦科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時期。隨后,他移居瑞士,在蘇黎世大學醫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接著于2012年成為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副教授,擔任國際截癱研究基金會(IRP)在神經義肢中心和大腦思維研究所的脊髓修復主席。
在發布恢復脊髓損傷后功能的全新方法后,葛瑞格·庫爾坦獲得了許多榮譽和獎項,包括2007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獎、2009年國際截癱研究基金會的謝倫伯格獎。葛瑞格·庫爾坦將這項革命性的科研項目發布于《科學》(Science)雜志。他撰文寫道,他可以教一只癱瘓的小老鼠重新“學會”走路:在對老鼠進行幾周的神經康復治療后,通過電力和化學刺激,小鼠已經可以跑跳、爬樓梯、躲避障礙物。他運用這個系統,協助9名長期截癱患者站立,并依靠拐杖短距離行走。盡管患者不能自行控制系統發送信號,但可透過個人語音裝置開關“橋梁”。

2019年,庫爾坦登上“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名單,全球媒體都爭相報道他的研究。他在回復瑞士資訊(swissinfo.ch)采訪時說:“很多患者都說,這太棒了,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他和他的團隊目前并沒有發明出一種治療方法,“如果殘疾人能夠借助機器助行工具走上幾步,那當然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他強調,自己計劃推出的是一套集可延伸電脈沖刺激脊椎、藥物以及借助機器康復治療于一體的系統。“我們希望,在三至五年間,我們可以對剛剛受傷的實驗人群采取藥物治療。”他說,“首要問題是,這類藥物是否有效。”
“在找到脊髓損傷的治療方法前,我絕不會停止研究。”葛瑞格·庫爾坦表示,此橋梁概念已通過綜合臨床前階段,下一步是引證概念,他將邀請4名癱瘓逾一年的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進一步了解腦部信號和脊髓刺激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4名患者將進行手術,植入腦脊橋梁,并個別制定電流刺激模式,再借助懸吊式安全帶及體重支架,讓患者逐漸學習再次行走。
葛瑞格·庫爾坦相信,“橋梁”有朝一日可望成為普及的醫療方式,以助因脊髓受損而雙腳癱瘓的患者,為無數人的生活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