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記者 劉錦鑫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2021 年2 月21 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21 世紀以來第18 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
“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1.3 萬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在2020 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這就需要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而人才作為其中關鍵抓手,則顯得尤為重要。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廣大干部群眾辛勤耕耘,農業農村發展碩果累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生動呈現,成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
2018 年9 月25 日,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去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便來到黑龍江省考察。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習近平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感慨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這8 個字背后是居安思危的清醒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推進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全國各地農區進行調研,勾勒出一幅保障糧食安全的藍圖——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指出:“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2014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看麥穗灌漿,問農田建設。看到清一色的小麥長勢喜人,他說:“我們都是種莊稼出身,小麥長勢這么好,我和你們一樣欣慰。用老鄉的話說,今年的饃能吃上了。”
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模式,優化生產技術措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2020 年7 月,在吉林省梨樹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如今這些頂層設計落到了實處。
2021 年12 月6 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 年糧食產量數據。2021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8285 萬噸,比2020年增加1336 萬噸,增長2.0%。這是自2004 年以來全國糧食連續第十八年獲得豐收。同時,據官方統計,中國糧食儲備充足,其中小麥庫存可滿足中國人1 年半的消費需求。
在良好的糧食生產和供給形勢之下,在2021 年12 月8 日-10 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繼續部署保障糧食安全,要求“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表示,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警惕國際市場的變化,尤其對海外供應鏈的波動風險要始終保持警惕,積極應對國際市場波動,推進進口來源多樣化。此外,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還將持續增長,食品的改善型需求增加,優質口糧、飼料糧需求增長,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的一根弦。
2021 年11 月30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2021 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各地鄉村產業加快發展,鄉村建設行動啟動實施,鄉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最重要的內容,各地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1 年以來,我國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產品加工業保持快速發展。2021 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12.9 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利潤0.81 萬億元,同比增長4.5%。
產業融合加快推進。作為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全國新創建50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認定399 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新公布2210 個農村創業園區基地。
新產業新業態持續拓展。前10個月,部分地區鄉村休閑旅游恢復到2019 年同期水平,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和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實現雙增。
一系列數據,映射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給農業發展注入的新活力。
生態宜居是提高鄉村發展質量的保證。
“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曾是不少村莊的真實寫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加快,我國農村發展中的問題逐一顯現——自然環境受到破壞,人居環境臟、亂、差的狀況依然嚴重,民生保障區域差異大等等。“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鄂州市考察時道出了對農村發展的期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赴農村考察,都格外關心當地的生態發展狀況。在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大家:“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時,他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在貴州省遵義市花茂村視察,看到鮮花盛開、房屋整潔,他不由感慨地說道:“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各地有關部門合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8%,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0%以上行政村,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3%。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鄉村面貌煥發新氣象。“硬件”和“軟件”同步強化,各地鄉村“外在美”“內在美”兼具,鄉親們“環境美”“生活美”同享。
2021 年,鄉村治理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推出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行動,將全國遴選出的90 個鄉村治理的典型進行經驗推廣,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村莊干凈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有了新的提升。
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東郊村,近年來村兩委班子發動大家參與定規矩,把戒煙控煙、不亂扔垃圾等寫進村規民約,村民們對于村莊管理積極上心,重視教育、崇尚科學成為新時尚。村民扎頓說:“大家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誰家大學生多,孩子們也比著誰能考進好學校!”
“近年來,群眾法治意識持續提升,人人守護平安和諧,大家共建鄉村文明。”西藏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黨委副書記扎西江村,談起家鄉農牧區的發展變化如數家珍。基層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為西藏農牧區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大對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等保護力度;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積極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以黨建引領創建鄉村善治新模式……各地扎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鄉風文明建設,一股清新之風在廣袤田野上吹拂,讓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更是要用農民生活富裕程度來評價。為此,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持續降低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向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但脫貧只是起點,讓農民富裕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目標。“不斷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正是秉持這樣的信念,就如何強農惠農富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舉措。
“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
“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
“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不松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
……
在相關政策的激勵下,各地農村創業創新已成為繁榮鄉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2020 年的‘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廣東展銷會上,‘上堡米果’榮獲產品金獎,現場就有客戶訂購了1.5 萬斤。”被稱為“梯田阿妹”的江西崇義縣上堡鄉赤水村村民劉金萍說,現在米果銷量不斷增長。
主動了解優惠政策,走訪農技專家,外出參加培訓;探索更高效的種植方式和提升稻米產量;向農民免費發放優質種子;學習新的銷售模式,爭做“網紅”,開辟線上直播帶貨新渠道……在劉金萍的帶領下,傳統米果制作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上堡米果”品牌日益做大,帶動農戶收入持續增長。
2021 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26 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5 個百分點。
“鄉村振興是個大戰略,需要我們把工作落到實處,幫大伙兒實現增收。”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全收說。
為了實現對低收入人口進行開發式幫扶,拐子楊村前幾年投產了蔬菜水果大棚,解決了部分村民的長期就業需求。大棚用工需求大時,每天還能吸納30 人~50 人靈活就業。
張全收認為,要把開發式幫扶做到位,除了發展村里產業,還得開發增設更多公益崗位,讓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參加衛生監督、安全巡邏等工作實現增收。近些年,拐子楊村抓住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讓村民參與修路、挖溝、鋪設管道等工作,充分利用本村勞動力資源,以工代賑。大伙兒不僅提高了收入,也收獲了建設村莊的成就感。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因地制宜,選建中心衛生院,派駐執業醫師;建設幸福院、頤養之家等互助養老設施;實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農村傾斜……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2022 年是鄉村振興全面展開關鍵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有力做好各項工作,牢牢守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推進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產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后勁,守好‘三農’戰略后院。”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已從夢想照進現實,農民的好日子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