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剛
(1.貴州省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貴州 貴陽 550018;2.貴州省地礦局一〇九地質大隊,貴州 貴陽 550018)
區域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主要為沉積巖,出露地層有三疊系下統夜郎組(T1y)、飛仙關組(T1f),三疊系中下統嘉陵江組(T1-2j),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
區域地處貴州省大方縣馬場鎮,位于羌塘—揚子—華南板塊揚子陸塊,上揚子陸塊黔北隆起區織金穹盆構造變形區[Ⅳ-4-1-3(1)][7];區域上構造較發育,主要有F1斷層和六沖河背斜,見圖1。

F1斷層:正斷層,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55°,斷層上盤為飛仙關組、嘉陵江組和關嶺組地層,下盤為夜郎組和嘉陵江組地層。
六沖河背斜:背斜軸部西段走向北東而東段轉向東西,核部地層為關嶺組第一段(T2g1),北翼地層為關嶺組第二段(T2g2)和第三段(T2g3),地層產狀9°∠25°;南翼地層為關嶺組第二段(T2g2)和第三段(T2g3),地層產狀160°∠7°。
區域內礦產有飾面用灰巖礦、煤礦、鉛鋅礦、銻礦,建筑類白云巖、灰巖、石英砂巖等砂石礦,制磚頁巖、耐火粘土等礦產。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及第四系(Q)地層,關嶺組(T2g)地層分為三段,其地層巖性簡述如下:
關嶺組第一段(T2g1):上部灰色中厚層泥質灰巖夾粘土巖,中部灰紫色粘土巖夾泥質白云巖及泥質灰巖,下部淺灰色白云巖夾角礫狀白云巖,底部為0.5~2m“綠豆巖”。厚度約250m。
關嶺組第二段(T2g2):淺灰、灰白色厚層層紋狀白云巖、白云質灰巖、與亮晶藻屑灰巖、亮晶核形石灰巖組成韻律性互層,厚度約115m。是主要的含礦層位,在礦區內淺部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層主要有一層礦體。
關嶺組第三段(T2g3):灰色薄—中厚層狀微晶灰巖、泥質灰巖,夾黃灰色薄層狀泥巖,頂部含白云質灰巖。厚度約90m。
第四系(Q):為浮土層,主要為殘坡積物及粘土、亞粘土,分布于斜坡及低洼地帶,厚0~5m。
礦區位于F1正斷層的南部,六沖河背斜的北邊。礦區內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和斷裂構造不發育,礦區內整體為一單斜構造,地層產狀較緩,總體產狀為180°∠7°。
飾面石材主要產于在關嶺組第二段(T2g2)中部,為區內主要礦體含礦層位。淺部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層主要有一層①礦體,礦體厚度2.3m。礦層巖性為淺灰白色厚層層紋狀白云巖,礦層埋藏較淺,品質較好,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6°~8°,平均傾角7°,礦體沿走向及傾向延伸出礦區范圍。礦體在礦區內長約890m,寬為500m左右。
大尖山飾面石材2-2′地質剖面圖如圖2所示。

野外觀察層紋狀白云巖顏色均勻、結構穩定、光澤度好;根據巖石物理性能測試結果,礦石摩氏硬度3.88、比重2.75g/cm3、吸水率0.30%、抗壓強度124.0MPa 和抗折強度6.74MPa,礦石的物理性能指標較好[2],見表1。

表1 礦石物理性能特征表
依據巖石放射性測試結果,226Ra:12.59Bq/kg、226Th:6.54Bq/kg、40K:212.43Bq/kg、IRa:0.06 和Iγ:0.11,見表2。

表2 礦石放射性特征表
表2中IRa、Iγ分別為內、外照射指數,根據國家標準GB6566-2001規定,內、外照射指數遠小建筑主體材料的限值,屬A類材料,其產銷與使用不受限制[1]。
根據貴州省三疊紀中三疊世關刀期巖相古地理圖(中國區域地質志·貴州志2017.07),納雍至大方一帶處于半局限臺地相[7]。
礦區為半局限臺地相碳酸鹽沉積,礦體為淺灰白色(局部為灰色)粉晶白云巖,水平層理,局部見有石膏假晶,罕見生物化石。通過這些特征的分析,初步認為這些特征指示礦床成因類型為干旱、高鹽度、水動力弱的潮上碳酸鹽泥坪沉積的成礦模式。
礦體主要賦存于關嶺組第二段(T2g2)地層中部,淺部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層主要有一層①礦體,礦體厚度2.3m。
礦體總體產狀平緩,厚度及礦石質量在傾向和走向上變化小,嚴格受層位控制,屬于典型的層控型沉積礦床。
礦石的物理性能指標較好,顏色均勻、結構穩定、光澤度好;放射性指標遠小建筑主體材料的限值,屬A類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