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選
這篇調查報告,至少把三個大方面的主要問題都說透了。
一是如何使優勢區域、優質產品與市場消費需求相銜接。我國糧食生產量不斷創新高,糧食生產由滿足吃飽轉向滿足吃好,提高糧食品質迫在眉睫。小米健胃安神的養生功能非常適應健康生活消費新潮,加上富硒防癌的功效,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金谷小鎮”順勢應時被推了出來。
二是分散的小農戶生產經營如何與大市場銜接。文章算了正反兩筆賬:降低成本方面,碾米不拿錢,批量購買化肥價格優惠、省了錢,谷種不花錢,播種不要錢;增加收入方面,每畝地財政補貼錢,村集體經濟掙了組織協調的錢,統一種、管、收,農民可以集中時間外出務工掙工資……一降一增之間,促進了優勢區域、優質產品生產自覺地向規模化、基地化發展,基地化生產為組織化協作、集約化經營和品牌化打造提供了平臺,小農戶融入和抗擊市場風浪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是個體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如何提升。鎮政府承包400畝地進行優良種谷栽培示范,專家適時到田間地頭科普,感召力很大;連片種植有補貼,“聯”的引領力很強;村集體協調增收兩不誤,組織力得到提升……“鎮政府+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戶+設備耕作專業戶+小農戶”的生產鏈聯結成緊密的產業鏈,“面條田”拼接成方,生產過程組織化使農戶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還有兩個問題,記者也給我們立了個范兒:沾泥土,又能把泥土揉捏塑形,稱得上化腐朽為神奇;帶露珠,又善于幻化出色彩和光彩,真個叫提升甚至升華。
鄉村振興需要這樣的“開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