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延

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我曾多次榮幸地參加鄧小平同志與朝鮮領導人的會見,直接或間接聆聽過一些他對朝鮮半島問題的指示,深感為了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他以睿智的眼光和高超的智慧,對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所給予的特別的關心?,F就記憶所及,回顧我親身經歷的幾件事。
1978年9月9日,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朝方邀請中方派高級代表團訪朝參加慶典。中方對此十分重視,決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黨政代表團前往平壤參加朝鮮國慶活動。
鄧小平與金日成的關系非同一般。早在20世紀50年代,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就與金日成有過接觸。1961年朝鮮勞動黨召開四大,他率中共代表團前往平壤出席。他曾1964年秘密去平壤與金日成就赫魯曉夫下臺后的蘇聯形勢交換意見。1975年,金日成作為國家主席首次正式訪華,鄧小平代表中央出面接待,主持歡迎宴會和會談,并陪同到南京訪問。金日成一下專列就由鄧小平陪同去中南海會見毛澤東,之后周恩來在醫院會見時特別告訴金日成,以后有事就找小平同志。金日成那次訪華取得了圓滿的成果。
朝方獲知鄧小平率黨政代表團訪朝參加朝鮮國慶30周年活動,予以高度重視并作了周密的安排。鄧小平這次訪問受到隆重接待。專機到達平壤后,鄧小平一行由朝鮮國家副主席樸成哲迎接并陪同直接去主席府。金日成在主席府門口迎接鄧小平,親切交談后設午宴歡迎。朝鮮國慶當天,金日成舉行大型國宴招待各國貴賓,其中有幾個國家的總統,但鄧小平被安排坐在金日成身邊。觀看演出和焰火,金日成也與鄧小平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金日成在繁忙日程中抽出一天時間,分上下午兩段與鄧小平舉行會談,聽取他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和估計。
當時正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談中深入地分析了國際形勢,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遇到困難,正在向海外尋找市場,社會主義國家要利用有利時機,努力發展經濟,壯大自己,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來。鄧小平所談是有考慮的,金日成聽得津津有味。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從外交工作角度考慮,最急迫的課題是如何調整與韓國的關系,改變互不承認并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
韓國是與中國一海之隔的近鄰,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濟騰飛,國際影響日益擴大。而中國囿于歷史的原因,在外交上對韓國長期不予承認,不同其進行任何來往。20世紀70年代,韓國通過第三方多次向中方傳話,希望同中國改善雙邊關系,中方一直置之不理。
改革開放以后,這種互不來往的做法,除獲得朝方的贊賞外,在國際上十分孤立,更重要的是給中國加強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帶來嚴重阻礙。對中國而言,包括體育比賽在內的許多國際活動因為拒絕韓國來華參加而不能舉辦,韓國舉辦的類似活動中方人員也不能前往。
鑒于上述情況,經過反復研究,從朝鮮半島南北關系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考慮,外交部決定請示中央,采取松動與韓國關系的措施。請示很快得到中央領導的批準,鄧小平在外地圈閱了文件。這樣,我們開始了與韓國調整關系的運作。
1983年8月,北京市正式向亞奧理事會提出申辦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并由當時的外長吳學謙同時發出信函,承諾如申辦成功,將邀請包括韓國在內的亞奧理事會全體成員派體育代表團參加。這是中方調整對韓關系邁出的重要一步,其后在國際多邊活動中,中國開始了與韓國的來往。
關于調整對韓關系,鄧小平在此之后還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與外賓的談話中也不止一次涉及。鄧小平強調,與韓國改善關系具有戰略意義:一是有利于我國改革開放,二是可以牽制日本,三是孤立打擊臺灣當局,四是有利于半島局勢的緩和。記得1984年胡耀邦總書記訪朝前夕,鄧小平特別要他向金日成傳話,除上述諸點外,還要講清楚,中國與韓國改善關系對朝方也是有好處的。
與此同時,鄧小平對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也十分關心。他在分析國際形勢時多次指出,朝鮮半島目前不是發生戰爭的形勢,并且不止一次將他的觀點告訴金日成。為此,他還做美國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在會見美國國防部長時說,我們希望朝鮮半島實現和平與穩定,朝鮮不會進攻南方,即使進攻我們也不會支持;如果美國對北方發動進攻,那我們不會袖手旁觀。
1987年金日成訪華,在會談中,除雙邊關系和國際問題外,他還提到一個特別的問題,那就是與南朝鮮合辦1988年漢城奧運會,并希望中方提供援助。這是我們事前沒有預料到的,因此在上呈的資料和口徑中也沒有提到這個問題。
鄧小平得知此事后,要與金日成單獨交談。鄧小平有他的習慣,談問題前只送一些資料給他就可以了,從來不要什么談話要點和口徑,但他每次談話都簡明扼要,內容深刻,許多是我們想不到的。
金日成提出與南朝鮮合辦奧運會,顯然有他的目的。自從漢城1981年取得奧運會舉辦權后,朝方一直擔心韓國利用辦奧運之機擴大國際影響,提高國際地位,于是不止一次公開發表言論,稱朝鮮半島局勢不穩,漢城不是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地方。此次金日成提出與南朝鮮合辦奧運會,也不排除有為漢城奧運會制造困難或促使有關國家抵制的意圖。
會見那天,鄧小平到釣魚臺國賓館看望金日成,專門談了這一問題。鄧小平強調辦奧運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很多錢,還有一個安全問題。而且從時間上看,合辦也來不及了。蘇聯抵制過一次奧運會,看來不會再抵制。中國也沒有理由不參加漢城奧運會。鄧小平還特別談到,一個國家經濟上要開放,政治上也要開放。鄧小平的話雖然不多,但都談到要害上,金日成聽后不好再說什么。打那以后,朝方未再提這個問題。
到1992年初,中韓建交提上日程,特別是建交談判過程中,一些事情很急,而且保密性又很強,請示均作為絕密件上呈中央當時的主要領導江澤民、楊尚昆、李鵬審批,而每次批回來的文件上均有鄧小平的圈閱。當時,鄧小平已88歲高齡,但依然關注著朝鮮半島問題。
中韓建交談判即將結束時,如何向朝方通報,中央曾費心斟酌,最后決定由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錢其琛秘密前往平壤,向金日成主席轉達江澤民總書記的口信,這也是經過鄧小平批準的。
所以,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鄧小平的親自過問,中韓建交有可能還要拖延一段時間。
1990年以后,鄧小平辭掉了一切公職,也不再會見外賓。但是,1991年10月,金日成最后一次訪華,鄧小平還是破例會見了他。
記得那天鄧小平乘車來到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金日成在門口迎接,兩人并肩走進會客室,落座后交談了近一個小時。當時蘇聯和東歐發生劇變不久,國際形勢起伏動蕩,鄧小平深刻分析了復雜的國際形勢,指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但只要社會主義國家堅定不移,努力發展經濟,壯大自己,社會主義是有前途的。這是鄧小平最后一次會見金日成。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