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 *,代振江,馮文武,李俊,張玲莉,盧志遠,王琦,肖圖雄,陳巧利,謝景超
(1.貴陽黔靈山公園動物園貴陽 550001;2.貴州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貴陽 550000;3.貴州省種畜禽種質測定中心貴陽 550021)
大熊貓的生存環境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目前,通過人為干擾對大熊貓的應激影響研究發現,圈養大熊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產生應激反應,通過大熊貓的行為和身體中的類固醇表現出來。綜合研究結果,本次試驗內容為:貴陽市某大熊貓館的游客人流量變化對大熊貓的應激影響程度,人流量較大就意味著噪音較大。因此,筆者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國慶節”及前后一周時間進行觀察研究,明確大熊貓的應激反應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大熊貓的生存環境給它們帶來了壓力影響,他們生存的條件越好,就代表著生存環境壓力越小。大熊貓自身的內分泌水平變化受生存環境的影響。因此,噪音作為圈養大熊貓生存環境中不可避免的因素,研究游客的噪音是否影響大熊貓的應激反應,以及全方面了解引發大熊貓產生應激反應的直接因素。
本次研究對象為動物園大熊貓館的2 只大熊貓。他們的活動場所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場地,檢測噪音的地點為大熊貓室外活動場所中人流量較大的參觀平臺上,在室內活動場所進行糞便樣品采集工作。
假期前一天游客數量約為4,947 人,在節假日期間上升至約23,671 人,假期后降至約5,543 人。十一假期第一天人流量就達到了13,000 人,是節前的2.63 倍,第四天達到了35,078 人,為節前的7.09 倍,最后一天接近平時人流量,約為7726 人。
假期前噪聲聲級為57.9dB,十一假期則為64.8dB,節后為56.7dB。假期第一天比之前有所上升,為62.8dB,第四天達到峰值為69.0dB,假期最后一天為57.5dB,與節前相同。

圖1 游客量與時間變化關系

圖2 噪聲隨時間變化
由于“十一”假期的人流量增大,園區的噪音也上漲到一定程度,導致了大熊貓產生了一定應激反應,他們不停的在園區來來回回踱步。因為狹小單調的生活環境和噪音過大的生活環境,熊貓也像人一樣產生了心理問題,感到無助和無聊,于是表現出刻板行為。
“十一”假期期間定時收集大熊貓的糞便,并且將糞便中的皮質醇數據統一為每克干糞中所含的激素量。并利用圖表分別將大熊貓糞便中的皮質醇含量與人流量進行分析。

圖3 “十一”黃金周大熊貓糞便樣品中皮質醇與時間變化關系
根據結果可知,隨著10 月1 日的游客數量增大,大熊貓的皮質醇均在10 月2 日出現明顯的上升。并且在10 月5 日人流量再次反彈升高時,皮質醇又出現了一個高峰。這些都表明了人流量的增大會對大熊貓造成一定的干擾,站在內分泌的視角上,人為干擾對大熊貓造成的刺激是比較大的。
由于動物園局限性,圈養大熊貓的活動空間受到限制,大大減少了自然生存環境,導致圈養大熊貓不能展現自然的行為能力,由于各個地方不同,所以圈養大熊貓的生存環境不能與自然環境相提并論。動物園動物展區的目的是接待游客,對游客進行知識科普,但是大熊貓的生活環境受到游客參觀行為的影響,同時展區的建筑外皮對大熊貓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影響。
由于活動空間的限制,單一的生活環境、游客參觀等因素,圈養大熊貓產生許多壓力,這些壓力是圈養大熊貓產生刻板行為的原因。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圈養大熊貓會表現出一定的應激行為,游客的挑逗、砸窗、挑釁等行為會讓大熊貓的情緒極不穩定,噪音過大也會促使大熊貓的應激反應更加劇烈明顯。另外,對圈養大熊貓的日常養護行為,比如喂食、治療、圈舍清潔消毒工作等,產生的氣味或噪音,也極其容易引起大熊貓的焦慮,尤其是對大熊貓進行麻醉工作時,它們會出現害怕、精神緊張等劇烈應激反應,圈養大熊貓的發情刺激也能引發應激反應。
野生大熊貓在野外的生存中適應了環境,具備一定的生存手段。野生大熊貓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取決于年齡、性別、能力等因素,年齡越小,生存環境的改變引起的應激反應越強烈。在人工圈養的情況下,大熊貓受到外界人為因素的干擾過大時,還處于哺乳期的大熊貓就會異常躁動,時常叼著或抱著幼崽來回走動,這也增加了幼崽掉落受傷的危險,對幼崽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脅。
1)改變動物園傳統的參觀方式,大力提倡新型參觀模式,減少游客參觀的痕跡,幫助游客融入到圈養大熊貓的生存環境里。利用隱蔽的隔離屏障,模擬生態進行設計,結合宣傳動畫、實現遮擋的參觀方式來減少游客數量對大熊貓生存環境的影響。改變以往直接參觀的方式,利用游客和大熊貓進行空間互換,游客作為大熊貓參觀的對象,減少游客的參觀行為對大熊貓生存環境產生的影響和干擾,有效的避免大熊貓因為游客參觀表現出應激反應。
2)圈養大熊貓的生存環境屬于人造的生存空間,一般圈養大熊貓的生存空間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室外環境利用簡單的樹木和基礎的設施搭建完成,然后室內的圈舍環境是人為建造,所以圈舍的墻體外表皮會對圈養大熊貓產生一定的影響。工作人員應該弱化圈舍的外表皮,根據室外環境建設具有綠化的立體生存空間。
在游客參觀圈養大熊貓時,應該加強對游客的引導,在墻上粘貼文明參觀用語,如保持安靜,禁止吵鬧喧嘩、禁止敲擊玻璃,調戲恐嚇大熊貓、禁止向圈舍內丟棄雜物等行為,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對游客數量進行控制,降低人流量,減少噪音對大熊貓產生刺激,使大熊貓的應激壓力適當進行緩解,保護大熊貓正常的生活習性和生態環境,減少大熊貓的應激反應。在建造大熊貓場館時,要充分考慮周邊環境、氣味、噪音以及人流量對圈養大熊貓的影響。
圈養大熊貓處于應激狀態時,免疫系統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相對增加,這樣就形成了營養物質匱乏,免疫系統受到一定影響。所以,圈養大熊貓在發生應激反應后,飼養員需要及時對他們進行營養補充,在飼料中加入極易缺乏的營養元素加以調控,其中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等都屬于微量元素。
大熊貓處于應激狀態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大熊貓自身的體質比較弱,免疫能力差,身體的能量儲備不足,當應激反應發生時,對病毒細菌沒有抵抗力,增加了圈養大熊貓生病甚至死亡的風險。所以,應該重視圈養大熊貓的健康情況,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和發生應激反應時的能量存儲。另外在大熊貓日常的飼養過程中,應該重視“愛心飼養”;與大熊貓培養一定感情基礎,嘗試展開交流,飼養員對大熊貓要有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漸漸搭建飼養員和大熊貓之間信任的橋梁,減少大熊貓因為圈養而產生的憂慮和煩躁,避免產生應激反應。
判斷圈養大熊貓的應激反應主要可以從旅游景區的噪音入手。旅游景區的噪音大部分來自游客的聲音,游客的數量直接影響大熊貓生存環境產生的噪音強弱。
由于人們越來越關注大熊貓的生存環境,相關動物學家提出,圈養動物的壓力來源是不一樣的,類固醇激素的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產生的,包括圈養動物活動區域、與人類進行接觸等都會引起圈養動物產生應激反應。然而圈養大熊貓的應激反應主要是由溫度、游客數量、噪音等干擾影響,由此可見景區游客數量已經對圈養大熊貓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大熊貓降低行為的多樣性原因跟景區游客數量增多有著很大的關系,玩耍行為、覓食行為、探究行為等彈性行為影響更加明顯。所以,在飼養大熊貓時應該適當的減少游客的數量,尤其是對節假日期間的人流量進行管控,有效降低噪音對大熊貓產生的影響,避免大熊貓產生應激反應,提高大熊貓的生存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