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啟龍,男,工學博士,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博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訪問學者,現就職于山東理工大學。石啟龍研究團隊多年來致力于果蔬/水產品等生鮮食品貯藏保鮮及高值化利用技術領域,尤其在食品干燥理論與技術,玻璃化轉變理論及其應用,食品微膠囊技術,活性智能包裝膜制備、表征及應用等領域開展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先后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 余項。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 項。首位/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 余篇,其中,SCI 收錄20 篇,EI 收錄20 篇。作為副主編出版《食品化學》教材1 部。山東理工大學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兼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同行評議專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結題評審專家,教育部研究生學位論文函評專家,山東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會理事。兼職Food Chemistr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Carbohydrate Polymers、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Drying Technology、Biosystem Engineering、Ther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農業工程學報、浙江大學學報、中國農業大學學報、食品科學、食品工業科技等幾十家學術期刊的審稿專家,多次榮獲《食品工業科技》雜志年度優秀審稿專家。
聯合國宣布2021 年為“國際果蔬年(IYFV)”,旨在強化消費者果蔬營養和健康意識,引導多樣化、均衡/健康膳食和生活方式。果蔬富含酚類成分、類胡蘿卜素、生物堿、含氮物質、有機硫化合物、植物甾醇等成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但是,果蔬含水率高,呼吸旺盛,質脆易腐。且果蔬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易出現時間和空間上的相對過剩,導致滯銷跌價,采后損耗率高及豐產不豐收等現象。這不僅造成果蔬采后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制約了果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大力發展果蔬精深加工是解決采后損耗高等問題,實現果蔬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國是脫水果蔬生產和出口大國,出口總量約占世界脫水果蔬貿易總額的50%。傳統干燥方法主要包括日光干燥和熱風干燥,但存在干燥效率低、能耗高、品質差等問題,導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因此,開發“優質、高效、低能耗”的干燥技術/工藝是未來食品干燥領域的發展趨勢。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新型干燥技術層出不窮并展示出巨大潛力(例如熱泵干燥、紅外干燥、微波干燥、壓差膨化干燥、泡沫干燥、折射窗干燥、射頻干燥、氣體射流沖擊干燥等)。為了提高果蔬干燥效率,改善干制品品質,通常采用物理或者化學預處理,常采用的方法包括燙漂和化學試劑預處理,但存在營養素損失高、化學試劑殘留等問題,因此,新型非熱力預處理,如凍融、超聲波、超高壓、脈沖電場、等離子體、親水膠體成膜等技術嶄露頭角,在果蔬干燥領域取得了顯著效果。此外,單一干燥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因此,聯合干燥(串聯或并聯)技術應運而生,例如,熱泵流化床干燥、遠紅外輔助熱泵干燥、微波真空冷凍干燥、太陽能輔助熱泵干燥等。
干燥是降低果蔬采后損耗、提高果蔬附加值的重要途徑。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營養、方便食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干燥技術在食品工程領域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目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果蔬干燥領域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也將注入“科技”元素,未來果蔬干燥領域應強化交叉學科如人工智能(AI)、計算機流體力學(CFU)在數學模型構建、干制品在線/無損監測、干燥系統自動化控制等方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