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安,楊建偉,龐玉榮
(陜西省果業中心,陜西西安 710021)
果業是陜西省的優勢特色產業,在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成為陜西省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產業之一。2020 年陜西省園林水果面積為115.45 萬hm2,產量1 808.03 萬t,其中,蘋果種植面積為62 萬hm2,產量1 185.21 萬t,蘋果產量占我國的1/4、世界的1/7。蘋果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 000 億元。但從果業全產業鏈建設來看,果品貯藏發展滯后,貯能與產能不匹配,已成為制約陜西省果業高質量發展和果農增收的主要短板之一[1-2]。根據陜西省果業發展現狀,對比發達國家和山東等省份,果品貯藏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力爭“十四五”果品貯能增加200 萬t,總貯能達到720 萬t,消除貯藏短板,將陜西果業的自然優勢、技術優勢、品質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由果業生產大省向強省轉變。
為進一步了解陜西省果品貯藏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本文對陜西省果品貯藏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對果品貯藏業現狀的初步認識,并提出了加快果品貯藏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陜西省果品貯藏設施主要有土窯洞、通風庫等無機械制冷設備的簡易貯藏設施以及機械冷庫和氣調庫等幾種類型。從調研情況來看,全省果品貯藏能力總量增長,規模擴張,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于合理,在果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陜西省果品貯藏業發展經歷三個階段:一是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起步階段,以地窖、改良窯洞、通風庫為主體,設施水平低,貯藏期短,目前的大部分簡易設施是此階段發展起來的;二是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的快速發展階段,市場推動營銷流通大戶開始建設小規模的機械冷庫;三是進入21 世紀以來的全面活躍階段,隨著市場和消費者對果品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大型流通企業逐漸成為貯藏主體,大規模高標準機械冷庫和氣調庫快速興起,全省果品貯藏能力顯著提升,結構不斷優化。目前,全省土窯洞、通風庫等簡易貯藏設施庫容穩定,機械冷庫和氣調貯藏能力從2010 年開始每年平均以38 萬t 的速度增長。
據調查,截至2020 年底,陜西省共有果品貯藏庫18 252 個,其中簡易庫10 228 個,機械冷庫7 578 個,氣調庫446 個;果品貯藏能力達到521.68 萬t,比2017年增加了23.61%。其中機械冷庫貯藏能力373.37 萬t,氣調貯藏能力131.27 萬t,分別比2017 年增加了10.31%和57.08%,氣調庫增速明顯。
近年來,陜西省果業主產市縣(區)立足產業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果品貯藏業,表1(見下頁)顯示了2021 年陜西省果品貯藏庫的發展現狀。由表知,延安市貯藏能力居全省之首,約147.30 萬t,占全省總貯藏能力的28.24%;其次是咸陽市,約136.94 萬t,占26.25%;第三為渭南市,約100.96 萬t,占19.35%。經過多年發展,以果業大縣為中心,初步形成了一些區域性貯藏集散地,如洛川、白水、禮泉、周至、蒲城、眉縣、扶風等主產縣,依托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貯藏設施,貯藏能力分別達到55、42、35、31、27、27、26 萬t,在果品產后保鮮、物流、銷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表1 2020 年陜西省果品貯藏庫情況統計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fruit storage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20
目前陜西省果品貯藏庫的建設主體有果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但以企業為主,企業平均建庫規模較大;而農戶和合作社建庫數量多,平均建庫規模小。
表2(見下頁)顯示了各類建設主體的果品貯藏庫數量及貯藏能力。從建設主體來看,企業占據主導地位,農戶和合作社數量多,規模小。據統計,從事果品貯藏的企業1 362 家,貯藏能力346.51 萬t,平均每家2 544 t;合作社4 438 家,貯藏能力149.85 萬t,平均每家僅338 t;家庭農場178 家,貯藏能力8.28 萬t,平均每家465 t。在貯藏能力上,企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以22.78%的數量擁有68.66%的貯藏能力;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多,占77.22%,但貯藏能力小,僅占31.34%。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冷庫主要是在前期省農業農村廳連續3 年實施的百庫建設項目推動下建成的。

表2 2020 年各類建設主體果品貯藏庫統計表Table 2 Statistics of fruit storage warehouses for various construction entities in 2020
目前,全省的果品貯藏經營形式主要有自貯自銷、代貯、自貯+代貯三種。大多數貯藏庫以果商租賃為主要形式,自貯自銷占比較少。除華圣、美域高、頂端等企業資金實力較強,銷售市場穩定,采用自收、自貯、自銷方式外,大部分貯藏庫經營以小微企業為主,因收購資金有限、規避市場風險等因素多采用代貯、自貯+代貯的經營方式,收取部分代貯費用,如白水宏達、延剛果業等企業約33%自貯,67%用于代貯。代貯經營風險較低,對流動資金少,利潤空間有限。
2020 年,全省果品貯藏能力521.68 萬t,占水果總產量的28.85%。從貯藏庫類型來看,簡易貯藏設施貯藏能力17.04 萬t,機械冷庫373.37 萬t,氣調庫131.27 萬t,分別占水果總產量的0.94%、20.65%和7.26%(見表1)。從地域分布來看,蘋果主產區貯藏能力434.95 萬t,占主產區蘋果總產量的44.21%。全省果品貯藏能力略低于全國30%左右的平均水平,較山東省還有一定的差距,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存在貯藏能力小、設施水平較低等問題。
發達國家的果品貯藏能力約占商品量的70%~80%,而陜西省果品貯藏能力僅占水果總產量的28.8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3-4]。尤其是氣調貯藏,發達國家已基本普及了氣調貯藏保鮮技術,如美國氣調貯藏果品高達75%,法國約占40%,英國約占30%,特別是意大利,鮮食水果在采摘后95%以上采用氣調保鮮庫貯藏,而陜西省氣調貯藏能力僅水果總量的7.26%,差距較大[4-6]。
與國內先進省份如山東省相比,陜西省的貯藏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貯藏技術裝備水平上,山東省貯藏庫大多是由銷售企業建設的大規模機械冷庫或氣調庫,技術裝備水平較高,基礎優勢明顯[5-7]。而陜西省則為機械冷庫占大多數,目前使用氨制冷、架板式的小型簡易機械冷庫仍占到總貯藏能力的13%,裝備條件遠不及山東,這也是陜西與山東在果品貯藏上最大的差距。
2.2.1 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
對比山東省及美國、意大利等國家,陜西省果品貯藏能力與產業發展規模不匹配,貯藏能力還不能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貯藏庫區域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延安、咸陽、渭南三個市的果品貯藏能力為385.20 萬t,占到全省果品貯藏能力的73.84%,超過其他市果品貯藏能力的總和。寶雞、延安市的貯藏能力分別占水果總產量的50.45%和48.78%,而榆林僅為4%。另外,據統計,洛川、白水、扶風等縣貯藏能力大,不僅可以滿足本縣蘋果貯藏的需求,而且還可以貯藏本縣之外的蘋果。淳化、彬州、長武蘋果產量分別是61、38、34 萬t,而貯藏能力分別只有5.8、8、14 萬t,只能在禮泉等周邊縣區貯藏。
2.2.2 小型機械庫多,大型氣調庫少
據調查,全省共有機械冷庫和氣調庫8 024 個,其中貯藏能力1 000 t(不含1 000 t)以下6 862 個,1 000~5 000 t(不含5 000 t)886 個,5 000 t 以上276 個(見上頁表3);分別占貯藏庫總數的85.52%、11.04%和3.44%。按冷庫類型看,機械冷庫7 578 個,占貯藏庫總數的94.44%,氣調庫只有446 個,僅占5.56%。部分建設使用10 年以上貯藏庫,設備老化,耗能高,亟需改造更新。

表3 2020 年全省果品貯藏庫情況統計表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province’s fruit storage warehouses in 2020
2.2.3 配套設施不完善,預冷和冷鏈成為瓶頸
全省果品貯藏企業普遍不重視預冷,田間地頭沒有預冷庫,絕大部分中小型庫無貯藏前預冷設施,不能及時降低水果采摘后的田間熱,加快了后熟速度,縮短了果品貯藏期,降低了貯藏品質。冷鏈系統不完整,貯藏庫主要分布在產地,銷地很少。冷鏈運輸短缺,主要采用常溫運輸,沒有形成“果園—冷藏庫(產地)—保溫運輸—冷藏庫(銷地)—消費市場”的完整冷鏈系統,削弱了陜西水果的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貯藏庫沒有配備清洗分級設備,果品采后精細化、商品化加工處理程度不高,不能適應消費市場升級的需求。
2.2.4 貯藏技術應用水平不高
全省果品貯藏技術人員操作技能不熟練、不規范,加之操作人員流動性較大,導致冷庫管理水平較低,貯藏果品質量不穩定,影響了蘋果的周年供應,個別年份還出現病害多發。特別是氣調庫管理不到位,許多氣調庫被當成機械冷庫使用,氣調庫的效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陜西省是獼猴桃的主產省,但市場上銷售的獼猴桃多為硬果,沒有進行上市銷售前的催熟處理,消費者購買后需經軟化才能食用,影響了獼猴桃的銷售和消費者的購買欲,因此獼猴桃“即食技術”逐步發展起來。但獼猴桃即食技術應用還在初期,只有零星企業使用這項技術,且技術掌握還不到位,催熟質量還不穩定,需要進一步加大推廣普及力度。
果品貯藏業是果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推進果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8-9]。果品貯藏業在增加陜西省果業效益、提升果品貯藏品質、調節市場供應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可避免陜西省水果集中大量上市帶來市場失衡、價格過低而導致收益受損;可顯著降低產后損失,氣調貯藏損失率1%,機械冷藏低于3%,而簡易庫貯藏腐爛損失在10%以上,失重在5%以上;可實現貯藏增值,一般情況下,果品銷售價格與貯藏期呈正相關。據調查,紅富士蘋果正常年份貯藏后每1 kg 蘋果綜合平均價格增加1元,按全省貯藏能力計算,每年通過貯藏可增值50 多億元,顯著提升產業效益。
果品貯藏能降低果實呼吸強度,抑制水分蒸發,保持果品良好的外觀和風味,滿足國內外高端市場對鮮果品質指標的要求,使生產環節的品質優勢通過貯藏得到保持和強化,有利于突破高端市場技術壁壘,拓展出口和國內高端市場,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10-11]。
可化解陜西省果品生產的產銷矛盾,緩解鮮果當季集中上市銷售壓力,增強果品周年均衡供應能力,規避市場風險。與期貨結合,提高市場抗風險水平。與供應鏈金融結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貯藏能發揮對果品產業上下游的傳導帶動效應,在生產環節,有利于調動農民增加生產投入,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加快果園技術改造,生產優質有機果品,促進生產方式轉變[10-11]。在營銷環節,有利于建立新型的營銷模式,實現分散生產經營向集約經營、規模銷售轉變。果業貯藏還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能帶動包裝、運輸、裝卸等關聯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根據陜西省果業高質量發展和果品貯藏業發展現狀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要以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項目為契機,以增值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果品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擴貯能、補預冷,強支持、優服務,提質量、增效益,在全省形成產能與貯能匹配適當、大中小型規模層次清晰、高端與適用有機互補、產區與集散地布局合理、產地與銷地高效對接,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果品貯藏格局。
一是依靠市場引導,以金融、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扶持為手段,支持以陜果集團、海升集團、華圣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體,在主產地建設高標準冷庫及期貨交割冷庫,形成全國性蘋果交易和期貨交割基地。鼓勵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果品營銷龍頭企業購置冷鏈運輸車,建設從貯藏庫到終端市場的全程冷鏈運輸體系,盡量降低運輸損耗和質量影響,提升綜合效益[12-14]。二是強化政策支持,以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項目為契機,支持陜西果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小型果品貯藏庫,鼓勵集中建設貯能在1 000 t 以上的冷庫群和鄉村果品集散市場。三是鼓勵有條件的陜西果業大型企業采用租賃或投資建設等方式,在主銷區建設適應市場銷售需求的、協作關系穩定的氣調或機械冷庫[14-15]。四是加快陜西老舊庫結構改造和設備更新,盡快淘汰簡易貯藏設施及氨制冷老舊冷庫,更換貯藏方式,增加貯能,提升貯藏果品質量。
把果品預冷設施建設作為陜西省果品貯藏建設的重點之一,補上預冷短板,提升貯藏質量。通過市場引導、效益誘導,鼓勵已建冷庫的陜西果業企業增建或改建預冷庫。通過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項目,支持陜西果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預冷設施。對新建冷庫要配套建設預冷庫,1 000 t 以下的要配建預冷間,現有冷庫改擴建應優先支持預冷庫或預冷間建設;鼓勵陜西果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在果業基地田間地頭建設貯能為100 t 的預冷設施,實現蘋果就地就近預冷及果農蘋果就地就近貯藏,解決蘋果采摘后24 h 入庫的要求和冷鏈體系“最初一公里”的問題。
一是加強與陜西省各級土地、電力、交通等部門的協調,因地制宜,簡化貯藏庫建設用地的審批和置換手續,爭取電力和道路硬化等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建議陜西省財政配套設立果品貯藏庫建設專項,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貯藏庫建設,提高貯藏庫建設補貼比例。爭取陜西省財政對果品貯藏設施建設貸款貼息,降低資金使用成本。三是積極申請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將大中型冷庫建設、電瓶叉車、果蔬冷鏈運輸設備等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金融支持是發展果品貯藏業最為關鍵的環節[16-18],應加強與陜西省金融機構的協調,采取多種形式、途徑,針對果品貯藏設施建設,優化融資環境,創新金融機制,緩解資金需求。一是協調陜西農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為貯藏設施建設提供5~10 年期中長期貸款,并在信貸額度、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二是積極探索果品貯藏倉單質押和果園權證抵押貸款等新機制,拓展合作社、家庭農場有效抵押物范圍。三是探索供應鏈金融,積極對接網商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探索應收賬款貸、平臺數據貸、果庫貨、合同訂單貸等供應鏈金融產品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征信體系建立、平臺與產業整合等方式,解決陜西省果業小微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無抵押或抵押少、擔保難的問題,有效緩解融資難、資金短缺的困局。
鼓勵、引導陜西大中型冷庫企業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通過采用條碼技術、自動識別技術等,實現果品溫濕度和氣體自動調節,準確出入庫、倉位調配、貨物庫存費用結算等全程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冷庫空間利用率,提高出庫速度和運營效率,增加營業收入,提升管理水平[19-20]。以數字果庫大數據為基礎,為期貨交割庫管理、供應鏈金融產品研發提供可靠支撐。
一是編寫服務手冊。組織設備供應企業和相關專家編寫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操作性強的配套技術服務手冊,包括庫型、設備選擇、運行管理、常見故障排除等內容,為貯藏的運行提供技術支持。二是開展配套技術試驗研究。結合不同區域的果品成熟時間、最低溫度等氣候特點,研究氣調、機械冷庫貯藏的最佳采摘時機、堆放方式、溫度控制等技術指標,形成適合陜西省不同地區地方特點鮮明的貯藏管理技術控制體系。三是開展技術培訓。采取舉辦培訓班、現場參觀考察等方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從業人員管理技能培訓。以庫型構造、設備性能等為主,提高新型經營主體選擇庫型、設備的能力;以果庫管理運行技術為主,切實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四是組建由陜西果品貯藏技術專家、設備供應商組成的技術服務團隊,幫助解決果庫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高效便捷的技術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