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雅

時代: 西漢
年齡: 2000多歲
現居住地:中國科學技術館、六朝博物館、北京汽車博物館等。
外形: 車上有兩個木頭人,車行一里(漢代的一里約等于現在的415.8 米),木頭人就擊鼓一次。
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于計算道路里程的車輛,其原型只存在于古籍記錄中。后來,考古學家根據記載復原了這種車,我們才能在博物館中看到它的樣貌。

你知道是什么原理讓這輛木質的車能夠一邊動,一邊記錄里程嗎?走進博物館,觀察記里鼓車的結構,看一看它是由幾部分組成的。請你猜一猜:記里鼓車下方方形的箱子里藏著什么機關?可以結合科學課上學過的知識,先大膽推測一下喲!
記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的木頭人就會擊鼓一次。
如下一頁的記里鼓車俯視圖與側視圖所示,當馬拉著車往前走時,隨著左右足輪的轉動,裝在同一水平軸上的立輪帶動下平輪水平轉動,與下平輪裝在同一豎軸上的旋風輪則與中平輪嚙(niè)合。中平輪被帶著轉動一圈,便會帶動上面的木頭人擊鼓一次,此時車剛好走了一里。
既然是“兄弟”,記里鼓車和指南車肯定有相似之處,你知道它們倆的相似點是什么嗎?

中國是世界上機械制作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機械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動力利用和機械結構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木制機械曾經應用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我們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有機會的話你可以走進中國農業博物館,找一找這三件木制機械,看看它們是做什么用的,機械原理分別是什么。
我還在生活中找到了這些應用了木制機械工作原理的物品:

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是燦爛而輝煌的,一件件神奇的木制機械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見證,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木制機械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演變。現在,在你的生活中可能已經很少見到木制機械的身影了,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卻已被廣泛應用。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的機械制作技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成就輝煌,對中國物質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對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中國的工程機械、建材機械、礦山機械以及其他領域的機械多數都實現了自己制造,其中大部分還在世界居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