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川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景區建筑,主要指位于旅游景區中的建筑物。景區建筑不僅具備一定的功能特性,符合游客需求,為景區旅游提供服務和便利,還需與所依托的風景環境相協調[1]。景區建筑規劃設計和一般建筑規劃設計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行業特征,景區建筑規劃設計需要融入旅游資源環境,賦予旅游業態功能,提供旅游行業服務。景區建筑風格與外形特點直接影響著景區的整體形象。目前業界對于景區建筑、旅游建筑尚無系統的研究,應當充分認識景區建筑規劃設計的需求,結合行業特征,融合旅游要素,科學策劃、設計與布局,同時注重地方文化與風俗,追求差異性建筑風格,在提升旅游景區服務功能的同時,增強景區建筑的美感和美譽度,最終增強景區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景區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注重旅游地特色,求新求異。景區建筑規劃設計必須重視屬地資源特征。對景區自然資源特色、人文背景與地理環境條件等應充分解讀,才能結合游客審美或體驗需求,分析提煉設計理念,創新旅游項目[2]。景區建筑應貼近景區的地方人文要素,體現當地的人文特征,并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旅游景區的建筑風格與外形特點直接影響著景區的整體形象。例如規劃中的連江縣黃灣島的貝殼建筑,就極具當地海洋自然特征,將成為該景區的網紅建筑,如圖1所示。

圖1 福建連江黃灣島景區規劃的貝殼建筑
我國地域廣闊,地理區位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積淀形成豐富多彩、各自不同的差異性自然地理風貌和歷史人文風貌。地理風貌上,我國具有“北壯美-南秀麗、東精致-西粗獷”的特點;我國有56個民族,東西南北各民族都有著鮮明而獨特的民俗文化,各民族的建筑造型、風格風貌各有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包、湘西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和畬族的寨子等[3]。景區建筑的規劃設計應當重視當地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從規劃布局上,從建筑設計上,注重地方的個性化特征,把差異性的自然元素、文化符號、人文特征,結合旅游度假功能加強表達。例如,江南地區的景區建筑規劃設計主導精致、秀美、婉約;而西北地區的旅游建筑在布局和設計上,以粗獷、豪放、大氣為主要特征。
自然原則是景區建筑設計中的第一原則。對建筑的選址、地形、地貌特點應予把握,進行適宜性規劃設計[4]。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主要依賴自然環境,因此,旅游景區建筑設計不能破壞自然環境。建筑景觀設計的關鍵點,在于利用自然特點來營造好的人文環境。景區建筑應遵循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的設計原則,通過人工點綴,師法自然,力求將建筑與旅游環境融為一體。建筑的造型風格、色調、比例、體量、尺度等方面,均應順應整體環境,以自然為主,不喧賓奪主。建筑物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宜分散不宜集中。在設計中可以自然環境為背景,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優勢,做到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同時,景區建筑要采用當地傳統建筑款式,并以此為主體,根據功能、空間需求的不同,進行合理組合與分散,才能充分體現景區建筑特色,如福建的土樓、湘西的吊腳樓等[5]。
景區建筑所使用的原材料盡可能就地取材,多運用當地資源或物產,如石材、砂石、石灰、竹、木、磚瓦等。讓建筑的色調與質感更加質樸,賦予當地特色風情,與自然、人文環境協調一致,從而增加景區建筑的地方特色。
景區建筑的選址應與整個旅游景區的空間規劃相統一,按照旅游行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布局須求進行。建筑功能不同,對選址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區域是觀光游覽區、休閑度假區,它們的建筑主導觀光游覽、休閑度假,選址應適得其所。同時,不同功能的建筑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有所差異,應力爭做到因地制宜,和諧統一。景區建筑設計要能融于大自然,具有協同大環境的景觀化功能[6]。例如,黃灣島是個無人島,無人島上要形成與海島旅游景觀資源相協調的民宿酒店風貌,融合海洋景觀,打造海島旅游特色風貌。黃灣島的民宿酒店設計融洽對接大海、礁石、沙灘、綠島,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具有特色的度假民宿酒店。同時,不同功能的建筑,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也有所差異,如圖2所示。

圖2 規劃中的福建濱海度假酒店
景區建筑及景觀的總體設計風貌或意圖,應當結合旅游行業特點,圍繞景區文化主題進行。文化主題是靈魂所在,富有內涵的文化主題能夠直接抓住游客心理,讓游客主觀地參與其中,產生互動[7]。不同景區可具有不同類別的文化主題,包括山水、宗教、民俗、文化遺產、傳統農耕等[8]。設計師在設計時,應確保設計風格與景區的文化主題相符,將文化主題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挖掘區域文化整體的深層內涵,從中尋找內在的肌理,了解不變的傳統文化因素,在設計中加以恰當詮釋與體現。例如地處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內的耕讀李家景區,距縣城約12 km,宋朝的抗金名相李綱在這里寫過著名的詩篇《瑞光巖丹霞禪院記》。他在此讀書期間,留下了眾多的詩詞碑刻以及讀書處濃厚的文化氛圍,激勵游客和學者能夠學有所進,為國奉獻,并形成耕讀文化體驗、養生度假、田園生活為一體的“耕讀文化”旅游景區。設計師李小曉對整體景區的策劃、規劃和設計秉持修舊如舊、古風再現的理念,將先賢“耕讀李家”的文化主題充分展現,并賦予游客身臨其境的古代場景體驗,如圖3所示。

圖3 泰寧景區擬規劃打造的李綱讀書處建筑
景區建筑規劃設計要突出旅游配套服務功能,建筑的內部表現形式,應追隨其使用功能[9]。比如旅館、酒店、飯店等建筑,應突出餐飲住宿的使用功能;廟宇、道觀、教堂,應突出宗教信仰功能。現實中,不少景區都未重視建筑的旅游行業功能,存在一定問題。例如:景區的餐飲建筑本應對后廚與前廳進行合理布局,但實際上,部分景區的餐飲配套設計往往不盡合理,無法讓游客便利就餐。另外,部分景區的廁所建得非常漂亮,造型別致新奇,裝修也非常豪華,但卻存在不少功能缺陷,有的未設計前室,有的未配備無障礙設施,有的視線處理不好,無法保護隱私等等。規劃設計中的福州永泰嘉祿莊景區的別墅酒店設計,注重旅游景區的旅游度假功能,度假別墅散落在森林山坡之中,低密度、點綴式布局,在實現旅游配套功能的同時,又構成了一幅優美酒店民宿的山居圖景,如圖4所示。

圖4 規劃中的永泰嘉祿莊別墅酒店建筑及旅游配套

圖5 廣州塔
景區建筑作為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時要讓建筑產生景觀化效果,主要建筑應力爭成為旅游吸引物。在具備相關使用功能的基礎上,要與附近景觀環境相融合,滿足游客的審美需求,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向著旅游吸引物而來。例如,以景區亭臺樓閣為例,不同觀賞位置與距離產生的景觀效果是不同的。遠看是全景,近看是特寫,只要位置合適便可產生良好的景觀效果,最佳的旅游景觀讓游客流連忘返。因此,景區建筑設計應著眼于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慮,對建筑的局部與整體加以分析與比較,最終確定較為完美的具有旅游吸引價值的設計方案。廣州作為旅游城市,其市中心旅游區的標志性建筑廣州塔,就是一個鮮明的旅游吸引物,如圖5所示。三亞亞龍灣旅游度假區的主導建筑是鳥巢建筑,鳥巢建筑群成為亞龍灣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遠道而來的游客,都希望來到三亞鳥巢體驗美好的旅游度假感受。
在設計游客中心、廁所、旅游購物場所等服務性建筑時,應以人為本,科學布局,兼顧景區旅游行業要素,符合當地文化背景[10]。
比如景區大門必須設在方便停車、售票、管理服務的地方,有相對較大的集散空間,既能控制游客進出,也方便景區管理。景區建筑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不能過于突兀而影響主要景觀,也不能過于隱藏,不方便游客尋找。規劃設計同時應從地貌、地址、氣候、水文條件等因素出發,充分考慮排水、日照、通風等因素,如圖6所示。

圖6 規劃中的某景區旅游服務性建筑及其布局
從以上6個方面可以看出,景區建筑應當從自然環境、地域文化、整體布局、景觀效果、主導功能等方面統籌考慮。設計風格風貌應融入旅游元素,強調差異,形成特色,乃至構建旅游吸引物的功能和地位。旅游功能配套建筑的規劃布局,應滿足游客的人性化須求,滿足旅游規劃的便捷性特征,整體風貌不僅要具有優美、協調、統一的旅游景觀效果,還應充分注重旅游服務功能。“優則添彩,劣則敗興”,景區建筑一定要做到不煞風景而為景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