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穎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997年4月在福建工作期間,考察將樂縣常口村時做出的"青山綠水就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的重要指示,業主單位選址將樂縣常口村,打造建設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教學指導的“兩山學堂”項目,旨在為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文章,培養輸出骨干專業人才。
“兩山學堂”項目基地位于常口村東北角,自然環境優越,河水碧波凝翠,遠山郁郁蔥蔥。北鄰324省道,西邊村道旁均為2~4層的民居,南側是規劃中的特色旅游項目“擂茶”風情街。空中俯瞰“兩山學堂”用地,北望青山,三面環水。正所謂“善云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實乃不可多得的絕佳修習之所,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基地
首先,在政策支持層面,根據福建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專項前規劃要求:“發揮武夷山雙世遺、泰寧自然遺產雙核優勢,深入挖掘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重點培育康養旅游、研學旅游、茶文化游等新業態產品”,擬定學堂的建筑功能以教育培訓為主,體驗式研學活動為輔,同時兼顧當地鄉村康養及旅游服務發展的需求,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實現鄉村經濟文化振興。
其次,從追溯文化源頭著手。學堂的形制源于書院,從歷史溯源來看,中國傳統書院興于宋,盛于明,至清末受書院本身的弊端及西方教育體系沖擊,書院大多改制為學堂。著名的“京師大學堂”就是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圖2)。由此可見,書院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組織,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2 北京大學校門
中國古代書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考課式”為主;另一類則是“會講式”為主[1]。
根據“兩山學堂”教學模式的特殊性,設計方案因地制宜主要借鑒“會講式”書院模式。在傳統“會講式”書院里,講會、藏書、祭祀是書院的三大主要功能,其中的祭殿、講堂與藏書樓往往是傳統書院建設的重點。“聯講會立書院,相忘于遠近”,便是當年書院生活真實的寫照[2]。
所謂“講會”,相當于如今的學術講座或學術會議。在方案設計中,融入現代人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延續傳統講堂的模式,設置多功能大報告廳;另一方面,根據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設置可以自由學習的獨立研習教室,為使用方今后的培訓學習提供多種空間及教學模式的選擇。當年的“藏書”演化成現代多媒體圖書館;“祭祀”則轉化為公共展示空間。功能配置與我國傳統書院的文化內涵一脈相承。
針對不同使用主體及不同的學習培訓內容,對教學場所進行了不同的區分。主要功能分為展示研學區和住宿生活區兩大部分,如圖3所示。在研學區內,設置一間200人的多功能報告廳、兩間50人的研學教室,作為研修學員專屬的固定學習場所,滿足6 個標準研學班同時教學的需求。對于外來短時交流的學員或者訪客,則結合開放式圖書館,設置1000 m2的“兩山理論”數字多媒體展示廳,為公眾參觀和學習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及良好的場所體驗。

圖3 功能分區圖
在空間布局方面,順應地形,采用中軸對稱的模式,用四個院落串聯起整個項目,按照使用功能私密性遞增的需求,空間格局由北向南逐次展開,如圖4所示。

圖4 空間關系圖
在北側緊臨324國道處設置研學區入口廣場,通過四周遍植的綠樹,圍合而成前院。大餐廳屋面上的空中花園,既是課間休息交流的場所,也是北望金溪綠水青山的絕佳視點。以北側研學區和南側生活區之間圍合的綠化庭院作為緩沖隔離帶,種植高大喬木,既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又充分降低了噪音對研學者學習、生活的干擾。
生活區120間學員宿舍呈工字形對稱布局,確保了學員宿舍良好的通風采光效果。其底層南側正中設置學員區宿舍的出入口,與北側研學區的主入口南北呼應。同時,為了強化空間聯系,宿舍底層公共空間設計采取開放流動的空間形態,通過連廊將建筑空間串連,形成完整連續的交通系統,如圖5所示。

圖5 一層平面圖
這一中軸對稱布局模式,即源自我國傳統官辦書院的形制,常為近現代國內大學校園建設所借鑒。
作為短期住宿培訓學習的配套,“兩山學堂”底層配置了可容納270人的大餐廳。除了學員專用入口外,還設置了獨立的對外出入口,方便周邊村民及游客使用。同時,在展廳設計中增加將樂文化的專題展示內容,把傳統特色“擂茶”體驗區融入其中,并預留專業的直播設備,為常口村農副產品借助電商平臺推廣提供技術支持。上述措施,旨在為“兩山學堂”項目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經濟發展與生態文化保護協調促進方面,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通過建筑語匯合理表達現代“學堂”的建筑風格也是設計中關鍵的一項工作。調查發現:中國傳統的民間教育以私塾為主,大部分私塾往往和祠堂結合在一起,故其建筑風格多以當地民居形式為主。即便是書院從私塾中獨立出來之后,除了少數依托文廟的官學,其規制仍舊不能超越“民”的范疇,故其用材和裝飾風格依然沿襲了當地的民居特征。
因此,從地域性研究出發,積極提煉當地的文化元素,作為項目的設計主導。將樂當地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良地村”,內有座清朝時期的古宅,是清代著名理學家梁彣的住所。后人將其改建成“月山書院”。其建筑特征為漿砌青磚門柱,結合粉了白灰的夯土墻,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面覆青瓦,搭配曲折有致的封火山墻,整體造型優美,如圖6所示。順常口村南行不遠,地方特色濃郁的楊氏宗祠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幼年生活與啟蒙讀書的地方,其宗祠的粉墻黑瓦至今依然存留完好。

圖6 良地村月山書院圖
在同一個區域內,由于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普遍一致,造成了地域內部文化的趨同性,逐步形成的地方文化,亦稱地域文脈。地方文化是由一系列習俗組成的并充分體現在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間藝術等各方面,建筑文化則是其最突出的有形的展示品。
通過分析常口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周邊的建筑文化,便可知將樂縣北靠邵武西倚泰寧,導致將樂的古民居風格不可避免受到上述兩地的影響。邵武“和平古鎮”的青磚墻和泰寧特有粉墻黛瓦,均不同程度影響過將樂傳統建筑的造型風格,上述兩個古村宅的建筑樣式便是明證。
反觀前些年常口村村居立面改造時采用紅木欄桿白粉墻的做法,實為南平武夷山現代文旅作品“閩北宋式”的簡單復制,與三明將樂縣的傳統建筑形式是完全脫節的,如圖7所示。

圖7 常口村現狀
在建筑立面設計上,為尊重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兩山學堂”一方面利用傳統建筑形式和地方材料體現獨有的地域文脈,同時對傳統形式進行細部改造和風格創新,從而形成具有常口乃至將樂特色的立面形象特征。為此,整理了一套將樂專屬的村居形象改造指南(圖8),為將樂地區風貌提升提供參考。同時,創造性地把恰當的現代工藝技術應用到傳統形式的塑造中。

圖8 將樂村居立面改造指南
此外,在“兩山學堂”的建筑體量、色彩、質感等方面,也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方面,在宏觀上強調建筑體量的連續性,通過不同尺度的雙坡屋面呼應古典村落的傳統形象;另一方面,采用現代設計手法,對建筑細部精心推敲,使建筑群和諧融入到周邊的人文、自然環境里,呈現出富有畫面感的建筑景觀,如圖9所示。在建筑材質方面,“兩山學堂”的坡屋面采用地方材料小青瓦。建筑山墻以青磚和白色涂料為主,為常口村專門設計的斜向拼合角度源自屋頂的坡度,辨識度極高。為適應教學生活的采光通風需求,其他墻體以玻璃材質為主,仿木紋鋁板、百葉、格柵等現代材料穿插其中,典雅大方。勒腳采用深色石材飾面,沉著穩重。通過不同建筑材料的精心搭配,形成了高低錯落虛實穿插,富有可識別性的特色建筑群體。

圖9 立面元素分析圖
為與常口村新時代村居風貌相協調,“兩山學堂”的設計放棄了城市建筑常見的集中式布局,采用院落方式分散布局、錯落有致,有效地控制了建筑高度,與周邊山水環境高度融合。通過采用適宜的建造技術,結合自然條件統籌設計:通透的外墻加上開敞式連廊,充分利用現狀水系的蒸騰效應,為建筑室內提供了有效順暢的自然通風,屋頂綠化的隔熱作用也大大降低了能耗,如圖10所示。

圖10 建筑鳥瞰圖
項目環境景觀設計運用粉墻、 青磚、 塊石、 毛竹、 原木等地方材質,以傳統園林借景、融景的手法,讓學員沉浸在秀美的綠水青山之間,體會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之美,有“修身在林間,正心于泉澗”之妙。未來,“兩山學堂”將不僅成為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重要教學場所,也將成為來訪者學習參觀體驗的熱門打卡點、常口村的又一文化地標。
圖片來源:
圖1 :陳夏濱攝;
圖2:攝圖網;
圖3~圖5、圖8~圖9:陳豐繪;
圖6 :網絡;
圖7:自攝;
圖10: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