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峻
(福建六建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4)
目前,國內外已穿越成功的定向鉆工程,普遍以長距離小管徑或大管徑短距離組合。其中,國內最大口徑管道穿越工程為管道口徑1800 mm,穿越長度為300 m的2011年北京通州東堡熱力管道定向鉆穿越工程[1];最長穿越距離為2015年1月西氣東輸海門-崇明島支線的長江穿越工程,穿越長度3500 m,穿越管道直徑為610 mm[2]。關于水平定向鉆研究所依托的工程項目,也主要以單方向大口徑穿越工程或長距離穿越工程為主。穿越距離既長(大于2000 m),穿越管徑又大(大于DN1000以上)的定向鉆項目,較為少見。
近年來,一些重要的重點工程穿越地質條件越趨復雜,水平定向鉆穿越的管徑和長度逐漸增大,回拖卡鉆、鉆桿斷裂、癟管、管外劃傷等事故,在管道穿越過程中時有發生[2-4]。大口徑長距離管道穿越工程需要施工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在此方面做了部分研究。趙杰[4]以陜京四線輸氣管道工程黃河定向鉆穿越為例,分析管線穿越軌跡設計、定向鉆選型、導向鉆桿管理、管線回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徐果[5]通過對大口徑定向鉆擴孔作業階段擴孔器的下沉規律,以及引起孔壁穩定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展開研究,得出擴孔器自重大和地層承載力低,是引起擴孔器下沉的主要原因;江勇等[1]通過研究分析出現長距離導向鉆進鉆頭鉆壓難以有效傳遞、大口徑擴孔孔壁穩定差、管線回拖過程釋放拉力時出現鉆桿回彈等施工現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技術措施;肖守金[6]等綜合考慮穿越地層地質條件、管道拉力、孔壁摩擦力和流體阻力等因素,對回拖力計算方法進行了改進。以上研究成果為定向鉆穿越工程的穿越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基于此,本文依托塘坂引水閩江入海口段定向鉆輸水線路穿越工程,通過分析大口徑長距離S形鋪管軌跡,定向穿越工程的施工技術難點,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塘坂引水工程閩江入海口段水平定向鉆輸水線路穿越工程,項目拉管管線為管徑DN1200(Φ1220×22 mm)的鋼管,穿越長度2005 m,河床區域標高為-25 m,覆土深度最淺處為10 m,管道入土角為9°,出土角為9°,穿越地層為(含砂)淤泥質土,且零星夾有凸起強風化基巖面。如圖1所示,由于項目河道中部設有長安錨地2#及3#浮筒,為避免管道工程穿越時與之發生碰撞,故而形成避讓采用曲率半徑1830 m且水平方向為S形的管道穿越路徑,圖2所示為管道穿越軌跡與地層三維模型圖。綜上分析,案例項目屬于大口徑長距離且鋪管軌跡為S形的定向鉆穿越工程,國內外相關類似規模工程還較為少見,項目施工難度高,存在未知施工風險大。

圖1 管道穿越軌跡平面圖

圖2 管道穿越軌跡與地層三維模型圖
項目施工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其中重點施工工序為鉆導向孔-分級擴孔-分級洗孔-試回拖-回拖管段,其中泥漿循環處理貫穿于鉆導向孔和擴孔階段,對導向鉆孔和擴孔兩階段起著重要作用。

圖3 水平定向鉆穿越工藝流程圖
由于案例項目采用規程[7-8]中沒有相關規定的鋪管平面線形為S形的鋪管軌跡,其管道回拖力的計算,若直接參考鋪管平面為直線形的管道回拖力計算公式,計算結果所產生的誤差較大,不利于水平定向鉆選型。同時,在回拖拉管過程中,需保證鉆具輸出的回拖力在管材所能承受的最大抗拉承載力范圍內,避免管材在回拉過程中發生斷裂破壞。
導向孔鉆進是整個穿越工程鉆進路線順利實施的基礎,本案例項目的平面線型為S形曲線,相較于平面線型為直線段的穿越工程,在施工導向過程中,鉆頭鉆進位置的確認和角度調整更不易控制,使實際鉆進軌跡與理論設計軌跡保持在較高的符合度上的難度較大。若出現角度偏差較大或鉆進位置偏離情況,對后續擴孔和管道回拖階段影響較大。且由于本案例項目穿越距離較遠,在水平鉆桿鉆進過程中,隨著導向長度的加大,鉆桿的剛度逐漸減小,其受到鉆具扭矩的影響也隨之增大,影響著鉆壓(推力)的有效傳遞,鉆頭的有效鉆壓難以保證,影響施工效率。
案例項目穿越管道直徑較大無法一次擴孔完成,需按照規程[8]要求,進行由小到大的逐級擴孔。隨著擴孔級數的增多,對孔洞內的擾動影響也隨著增大[7];且案例項目擴孔長度長達2005 m,擴孔級數設置越多,存在卡鉆、鉆桿斷裂等的不確定風險也越大。
此外,案例項目穿越地層為含砂淤泥質土,承載力低、粘度大,局部地層為強風化基巖面硬度較大,導致承載力突變幅度大,容易在擴孔時抱鉆頭與鉆桿造成孔道錯臺,形成不規則不順滑孔道[6]。同時,由于該案例項目位置處于入海口,水質表現為不同的兩相水混合方式,土質鹽堿成分較高,在擴孔作業時,泥漿性能容易受水文地質條件影響發生改變,孔壁穩定性差。若發生泥漿沉淀,容易形成鉆屑床堵塞孔道,發生縮孔、塌孔情況。
管線預制場地受限直線長度不夠,無法滿足2005 m管線長度。因此,回拖管線連接采用二接一的方式,即分焊兩道分別為1002 m和1008 m的管線。當管線回拖至1000 m時,管道進入連接區域進行二接一焊接施工,待焊接連接完成后,再進行另一段管線的回拖。由于管線回拖施工應連續進行,若遇特殊情況需要停拖,也需將其時間控制在12 h內,降低因停工過久,造成回拖阻力增大,出現卡鉆現象發生的概率。否則,需要對孔道再進行一次通孔后才可回拖,不僅施工風險增大,且施工成本也隨之增加。
管道在回拖作業時受牽引力拖拉影響,一直在做無規則旋轉拖動,管道受到扭矩、回拖阻力以及水平定向鉆牽引力等影響,受力復雜。管道在回拖作業時,每當回拖一根鉆桿,就要進行一次卸鉆桿,受孔道大及回拖力大的影響,鉆桿在卸扣時,由于釋放鉆桿拉力較大,導致鉆桿產生回彈現象,使鉆機與回縮的鉆桿不能直接進行連接,需要加接一根短接進行過渡,致使每回拖一根鉆桿的距離就要多進行一次裝卸鉆桿,使得現場回拖效率減慢,工期延長。
3.1.1 基本假設
為研究S形平面路徑管道回拖過程的受力狀態,輔助項目設備選型,本案例有限元模擬方法,參考朱清帥提出的水平定向鉆回拖力計算模型進行計算,并作如下假設[6,9]:
(1)不考慮擴孔器等部件受力因素的影響;
(2)管道等效為等截面空心圓柱體,且長度足夠覆蓋彎曲段軌跡;
(3)孔壁等效為剛體,管道穿越曲線由斜直線段與彎曲段組成,各單元光滑連接;
(4)等效先導孔為正圓形;
(5)泥漿阻力產生的荷載采用摩擦系數等效。
3.1.2 幾何參數
采用本項目工程管道穿越模型作為計算基準模型,有限元模型軌跡示意圖如圖4及表1所示,管道回拖過程數值仿真模型,如圖5所示。

(a)平面圖

(b)深度圖圖4 管道穿越軌跡簡化圖

表1 有限元模型軌跡參數表 m

圖5 管道回拖過程數值仿真模型
3.1.3 有限元結果分析
如圖6為管道軸力隨穿越長度變化曲線。圖中虛線表示各段弧長的分界點,各虛線區間分別表示AB、BC、CD、DE、EF、FG段弧長區域內對應圖4所示節點。

圖6 管道軸力隨穿越長度變化曲線
由圖6可知,當管道回拖進入AB造斜段時,徑向軸力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當管道進入BC段弧長時,徑向軸力增加速率迅速加快,此時管道進入彎曲段時開始產生一定的夾角,接觸壓力增大。管道除了要保持原有的直線狀態,還要受到彎曲段管道與導向孔的壓迫限制,絞盤效應持續增大,在管道穿越至315 m處時,管道與導向孔之間的接觸力最大,軸力增加百分率達到了最大值。
當管道進入CD段弧長時,徑向軸力增加速率迅速減小,軸力增大不明顯。當管道繼續穿越280 m后,軸力呈階梯式增大,并緩慢減小;當管道進入DE段弧長時,軸力緩慢提高,而當管道繼續穿越360 m后,軸力呈階梯式增大,而后緩慢增加。當管道進入EF段弧長時,管道轉角幾乎保持不變,軸力呈直線緩慢增大;當管道進入FG造斜段時,軸力基本呈穩定狀態。
3.1.4 設備選型與安全性分析
根據有限元計算結果,得出軸力最大值為10551 kN,與根據規程計算得出的回拖力7340 kN相比,偏差為30.4%。為確保所選鉆機型號滿足未來管線回拖拉力需求,從施工安全、施工成本等各方面進行考量,確認采用回拖力最大值為有限元分析數值為1.9倍的IHDD-2000t的水平定向鉆機,是目前國內第一大噸位水平定向鉆機,其主要技術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IHDD-2000t 主要技術參數
同時,為確保管材在回拉過程中不發生斷裂破壞,且所選定向鉆機滿足項目回拖力需求,根據規范《水平定向鉆進管線鋪設工程技術規程》(DBJT 13-102-2019)[8]計算得出,DN1200管道最大抗拉承載力約為14561 kN,大于穿越管段所受回拖力為10551 kN,滿足管道回拖安全性要求。
導向孔鉆進成功是保證整個工程順利完成的第一步。由于本案例項目水平穿越距離大于2000 m,為保證鉆頭的有效鉆壓,確保項目順利施工,采用了對穿導向技術。通過在河床兩岸分設主鉆機IHDD-2000和輔助鉆機GD3500結合KY-100地磁導向系統,進行對穿導向工藝。
如圖7(a)所示,對穿開始時,地面控制系統根據位置信息,定位主鉆機和輔助鉆機鉆頭的地下位置,在導向最后500 m,通過利用對穿棒旋轉磁鐵,釋放磁場。導向探棒探頭接收此磁場,精確定位鉆進,實現對穿施工。對穿結束后,如圖7(b)所示,輔助鉆機開始逐步平緩地將鉆桿往回退,主鉆機接收到輔助鉆機目標磁鐵的磁信號時,即跟隨輔助鉆機回退的速度與路線,逐步向之前輔助鉆機導向鉆進形成的導向孔導向鉆進,直到整個導向孔穿越完成。以此來縮短單邊導向鉆進距離,保證鉆頭的有效鉆壓,從而提高導向鉆進效率,縮短工期。

(a)對穿開始

(b)對穿結束圖7 對穿導向示意圖
3.3.1 擴孔極差選擇
根據規程[7-8]要求,擴孔孔徑比管徑大300 mm~400 mm即可,即案例項目擴孔終孔孔徑范圍為1520 mm~1620 mm。因此,為確保管道回拖安全,項目終孔孔徑為1600 mm。項目采用逐級擴孔方式進行擴孔作業,各擴孔級差采用等切削面積法進行確認。鑒于案例項目穿越地層主要為(含砂)淤泥質土,且鉆機最大扭矩達300 000 N·M,鉆機能力大,因此確認案例項目采用6級擴孔作業。
3.3.2 成孔質量控制
(1)選用合適的擴孔器
為確保所選用擴孔器能夠有效阻止發生鉆屑積聚或阻流現象,避免含砂淤泥質土粘度大易發生抱頭和抱桿的隱患,故采用適用于軟巖地層及硬土層的銑齒牙輪擴孔器。
同時,在每級擴孔后,根據上一級擴孔過程中采集到的扭矩、拉力及返漿情況對孔內進行判斷。若孔內鉆屑量較多,宜進行洗孔后再進行下一級擴孔。洗孔方式為在擴孔頭后,連上同等級直徑長度30 m修孔浮筒進行修孔,確保擴孔孔道通暢。
(2)適當增大泥漿排量
受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影響,為有效預防泥漿性能發生變化,導致憋泵、憋鉆、強行回擴的現象出現,在擴孔作業時,適當增大泥漿排量,加快泥漿循環,使泥漿流速保持攜帶土層碎屑的能力,保證擴孔成功,使成孔質量達到要求。
3.4.1 浮力控制措施
案例項目穿越管道直徑為1.2 m,大于1.0 m。根據參考文獻[7-8]要求,應在回拖時采用配重措施平衡管道受到的泥漿浮力作用,以減小管道與鉆孔之間的摩擦阻力。通過在回拖前進行浮力計算,得出在進行拉管回拖時,在管道內全長設置1根管徑為De610注滿水的PE管,兩端封堵,形成沿長度的均勻配重,待拉管施工完畢后,再將De610 PE管及時拆除,可以達到降低管線在泥漿中的浮力的作用。
3.4.2 管線二接一接管時間控制
為確保管線回拖順暢,管線二接一焊接停工時間不易過長。案例項目在進行管線二接一施工時,提前安排焊接、防腐、檢測等施工隊伍到達管道二接一施工場地,并做好施工準備,待管道回拖至對接場地時,立即進行對接施工作業,確保在8 h內完成對接施工,減小停工時間過長導致的非必要施工風險。
3.4.3 鉆桿防回彈措施
為防止大口徑管道在回拖施工時,因鉆桿卸扣釋放拉力過大,導致鉆桿回縮影響施工效率問題,項目在鉆機前端安裝了一套鉆桿防回彈裝置,當管線回拖每回拖一根鉆桿,進行卸鉆桿,啟用鉆桿防回彈裝置抱死鉆桿,防止鉆桿卸力過大引起回彈,從而有效減少了裝卸鉆桿時間。
此外,根據規程[7-8]計算,項目回拖管線所需拉力至少達734 t,有限元計算項目回拖管線所需拉力至少達1055 t,僅靠定向鉆機的能力,難以保證項目管線回拖的成功。因此,項目通過在管線入土端架設一臺推管機助力裝置,通過入土端,將管線推入孔內,助力定向鉆機進行管線回拖作業。
3.4.4 質量控制
(1)回拖前準備工作
在管線回拖前,要及時檢查銑齒牙輪擴孔器,保證其各泥漿噴嘴暢通不阻塞,確認合格后再進行連接。連接完畢后,及時檢查設備的連接順序是否按管線-回拖頭(焊接)-萬向節(U型環鏈接)-擴孔器-鉆桿進行連接,并應檢查鉆具等設備連接的可靠度,確保管線在回拖過程中不發生設備連接順序錯誤或連接故障等問題。同時,為降低回拖拉力,在回拖過程中使用的銑齒牙輪擴孔器,為最后一次擴孔作業的擴孔器,其直徑大于穿越管道直徑,并起到保護管道外部防腐層的作用。
(2)回拖過程控制
擴孔器旋轉速度和管線回拖速度控制,是保障管線回拖穩定安全的重要控制因素。在管道回拖過程中,結合有限元受力分析成果,對項目回拖各階段受力狀態、回拖力值及回拖速度進行輔助監控;并時刻觀察接卸設備回拖力數值的變化范圍,使其控制在小于2.5 m/min的速度范圍內,保障管線回拖勻速進行;并確保管線回拖力控制在管道最大抗拉承載力以內,避免管道因回拖力過大,導致管道發生變形或斷裂的情況發生。同時,管線回拖應連貫有序進行,若非必要盡可能不停工,以避免因停工期間發生塌孔或泥漿性能變化阻力增大等情況發生;確保泥漿系統運行正常,盡可能地回收利用泥漿殘物,降低環境污染。
(1)通過對S形平面穿越線型的回拖過程進行數值仿真模擬,對管道回拖力進行計算,解決了目前規范[7-8]中暫無關于S形平面穿越線型的管道回拖力計算方法問題,并利用其分析結果對管線回拖過程的拉力值輸出進行參照,輔助項目管線回拖作業。
(2)對于長距離定向穿越工程,通過采用對穿導向技術進行導向孔鉆進,不僅縮短了穿越距離,也高效地解決了項目導向鉆進距離過長、鉆頭鉆壓不足的問題。在保證導向鉆進成功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縮短了施工工期。
(3)對在粘度大且承載力突變幅度大的地層進行大口徑管道擴孔施工中,結合現場地質情況,選擇合適的擴孔器,對擴孔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應盡可能地選擇大極差擴孔,以降低多級擴孔對孔洞的擾動影響,保障擴孔成孔質量良好,利于管線回拖。
(4)在大口徑與長距離管道回拖施工中,采取有效的降浮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摩擦阻力。通過在鉆機前端安裝防回彈裝置,有效避免鉆機釋放拉力,導致鉆桿回彈情況發生。回拖前準備工作充足,與對回拖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大大提高了回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