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超
(山西華陽集團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一礦, 山西 陽泉 045000)
隨著國家對煤礦資源的大量開采,礦用掘進機作為一種重要開采設備,已被廣泛應用于煤礦領域。由于井下作業環境惡劣,經常出現設備受到較大外部沖擊力作用、通風質量較差、煤粉大量聚集等問題,給掘進機的正常開采作業構成了嚴重威脅[1]。回轉臺作為掘進機的關鍵部件,由于受到升降油缸、回轉油缸等部件的較大沖擊力作用,在作業時易出現結構變形、局部結構開裂、與油缸鉸接處變形嚴重等失效現象,而回轉臺的失效,將會使得整個回轉機構無法正常開采作業[2]。因此,根據礦井工況條件,有針對性地對掘進機回轉臺結構性能進行分析研究顯得十分必要。本文以ZBZ160 型礦用掘進機為例展開相關研究。
ZBZ160 型礦用掘進機是煤礦開采中的關鍵設備,其結構主要包括行走機構、回轉機構、截割機構、冷卻機構等,能適應于井下復雜環境的煤礦開采。其中,回轉機構包括回轉臺回轉液壓油缸、升降液壓油缸等部件。通過各油缸的伸縮與舉升,使得截割機構完成對不同方位的煤礦的截割[3]。但由于井下環境惡劣,在進行作業時回轉臺會受到多個方向的較大載荷的沖擊作用,導致整個回轉臺經常出現各類故障,如回轉臺的前端鉸接耳處、上端的回轉鉸接耳等區域會出現而且更為容易出現變形、開裂等失效現象,一旦回轉臺出現結構失效,將會使整個掘進機處于停機維修狀態,因此應加強對回轉臺結構性能的研究分析,提高其結構強度[4]。
為進一步分析回轉臺在工作過程中的結構性能,采用Solidwirks 軟件,建立回轉臺三維模型。在建模過程中,主要建立回轉耳架、回轉壓板、回轉支承等部件模型,對回轉臺的非關鍵特征,如圓角、倒角及較小螺栓孔等進行模型簡化,僅保留回轉臺的關鍵特征。同時,在建模時,忽略回轉臺上焊縫對整個結構的影響,假設各零件之間均得以焊接牢固,也忽略焊接時焊接應力及焊縫之間的內應力對整個工件的影響[5]。由此,按照1∶1 的模型比例,完成對ZBZ160 型礦用掘進機回轉臺三維模型的建立,如圖1 所示。

圖1 回轉臺三維圖
根據所建立的回轉臺三維模型,將其導入至ABAQUS 軟件中,建立其仿真模型。在此軟件中,將回轉臺設置為實體單元類型,在各零件之間進行tie綁定固定。由于回轉臺的材料為Q235 材料,故將回轉臺的材料屬性設置為Q235,其材料的關鍵參數如下頁表1 所示。根據回轉臺的結構特點,采用SOLID45 四面體網格類型及自動網格劃分方式,對其進行網格劃分。將網格大小設置為20 mm,并對回轉臺上的鉸接孔處進行網格加密處理。所建立的回轉臺網格圖如下頁圖2 所示。

圖2 回轉臺網格劃分圖

表1 Q235 材料關鍵參數表
在ABAQUS 軟件中,對回轉臺中部的回轉座處底部進行全約束的邊界條件設置,對回轉油缸鉸接孔進行同軸度對齊約束固定。同時,在回轉臺的X軸方向施加530 kN 的作用力,在Y 軸方向施加80 kN的作用力,在Z 軸方向施加90 kN 的作用力,以模擬回轉臺上受到的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將仿真時間設置為10 s、仿真步數設置為0.01 s。
結合所建立的掘進機回轉臺仿真模型,得到該零件的應力變化圖,如圖3 所示。由圖3 可知,整個回轉臺出現了應力分布不均勻現象,大部分應力集中出現在回轉臺的鉸接前端,最大應力出現在回轉臺鉸接耳與升降油缸的連接處,最大值為262.45 MPa,超過了材料的屈服強度235 MPa,在鉸耳的端面上應力則相對較小,在回轉臺的回轉油缸與鉸接耳連接處應力也相對較小,因此回轉臺前端與油缸的鉸接耳處是整個結構的薄弱區域。分析其原因為:回轉臺在與升降油缸及回轉油缸一起進行作業時,受到較大的扭轉作用力,扭轉作用力被傳遞至回轉臺上,致使其結構出現了較大應力集中現象。一旦回轉臺長期處于此狀態下作業,將極可能出現結構嚴重變形、局部開裂等失效故障。

圖3 回轉臺應力變化圖
經過仿真分析可知,掘進機回轉臺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結構位移變化,如圖4 所示。由圖4 可知:回轉臺前端與升級油缸鉸接連接處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結構位移變化,最大變形量達到了0.964 mm;與回轉臺相鉸接的回轉油缸連接處變形量則相對較小;沿著回轉臺后端方向,整個結構的變形量呈逐漸減小趨勢。此位移的變化規律與回轉臺應力變化基本相似。由此說明,回轉臺前端與升降油缸鉸接耳處是整個結構的薄弱部位,一旦此區域發生嚴重變形,將可能使掘進機無法正常舉升并造成相應的安全事故。

圖4 回轉臺位移(mm)變化圖
基于以上對回轉臺應力及位移變化的分析研究可知,整個回轉臺的結構強度及剛度相對較低,其前端與升降油缸鉸接連接處為整個結構的薄弱部位,需予以優化改進。為此,提出幾點對回轉臺的優化改進措施:
1)增大回轉臺上的升級油缸處鉸耳的厚度H2、鉸耳半徑R2的結構尺寸,將厚度H2增大4 mm、半徑R2增大5 mm,保證回轉臺具有較高的結構強度及剛度,如圖5 所示。

圖5 回轉平臺結構優化改進對象
2)將回轉臺的材料改為屈服強度更高的材料,如Q345材料,使其屈服強度由235MPa提升至345MPa,在其材料成本波動不大的條件下提高其結構的屈服強度。
3)將升降油缸與回轉臺之間的鉸接距離由原有的1.3 m 降低至1.1 m,減小鉸接處的臂長,可使升降油缸對回轉臺向下的推力減小約5%,降低回轉臺上應力集中及結構變形量。
4)將回轉臺與回轉油缸的鉸接距離由原來0.5 m增加至1 m,可使回轉油缸對回轉臺的作用力降低約3%,保證回轉臺具有更低的變形量。
5)定期對回轉臺與油缸的鉸接處進行潤滑處理,減輕鉸接處的部件摩擦,并視回轉臺出現結構變形或應力集中現象的嚴重程度,確定是否需要對其進行更換。
1)通過仿真分析發現,回轉臺前端與升降油缸鉸接處存在較大的應力集中及位移變形,是整個結構的薄弱部位,與回轉臺實際作業時此部位極容易出現故障失效現象相吻合;
2)根據仿真分析結果,提出回轉臺的優化改進措施,以提升回轉臺鉸接耳處的結構強度,降低油缸對回轉臺結構的作用力,減小甚至消滅回轉臺結構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