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君 崔國輝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中“鏖戰長津湖”復原場景
1950年冬季,朝鮮半島東部長津湖地區所在的蓋馬高原(朝鮮半島北部山地和高原的主體)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抗美援朝戰役中的長津湖之戰就發生于此。
根據戰場情報官的記錄,1950—1951年的冬天,朝鮮遭遇了50年一遇的極寒天氣:“朝鮮半島的天氣經常在雨夾雪、雪和晴天之間轉換,可能一開始是雨夾雪的天氣,隨后又變成下雪天氣,然后很快就放晴了,但是放晴的天氣在夜間會更加寒冷。”

安東氣象站1951年使用的氣象記錄簿(圖片來源/遼寧省氣象局)

遼東軍區司令部氣象科(安東氣象站)1952年使用的天氣預報單(圖片來源/遼寧省氣象局)
在長津湖戰役中,美國陸戰一師第11炮兵營每天都要記錄溫度和風速,這是他們確定射擊參數的重要依據。因此,這場極寒天氣在美軍那里也得到了印證:1950年11月初,下碣隅里凌晨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5攝氏度。
除了低溫外,蓋馬高原上凜冽的寒風風速達17.9米/秒。清晨,空氣中會有冰晶,在陽光下像鉆石一樣發光。但這樣的“鉆石”是致命的,它不但讓人體感溫度大幅下降,也導致大量裝備損壞。
到了11月下旬,氣溫更低了。一天清晨,美軍陸戰隊隊員波奇看到指揮所里的溫度計顯示零下54攝氏度。后來他才知道,1950年是長津湖自1888年有溫度記錄以來最冷的一年。難怪美軍會感慨“像是在北極”。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進攻前期,蓋馬高原又下了一場大雪,氣溫再次下降到零下40攝氏度,寒風凜冽。接到命令后,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的戰士穿著單薄的棉衣,在狂風卷起的雪粉中,踏著齊膝深的積雪,隱蔽地接近美軍的先頭部隊,到達預定的攻擊位置,戰斗一觸即發。
戰后,人們也才知道,交戰雙方火力上的天差地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一個陸軍師就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中國人民志愿軍一個師僅有12門山炮;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1個師擁有電臺1600部,中國人民志愿軍只有數十部。

長津湖地區地形圖

長津湖之戰中的“冰雕連”戰士(繪圖/駱玫)
在這種不利條件下,中國人民志愿軍抓住戰機,打響了氣壯山河又極其慘烈的長津湖之戰。可以說,長津湖之戰不僅是與敵人的較量,更是人類應對極端嚴寒氣候的挑戰。特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的1個連隊為了完成伏擊任務,在雪地里趴了6天6夜。當沖鋒號吹響,他們中的很多人再也沒能站起來。這支隊伍,后來被人們譽為“冰雕連”。
長津湖地區一般在10月下旬入冬,11月下旬氣溫可下降到零下27攝氏度。
為何長津湖會比緯度相近的北京冷得多?這要從地形、地貌和海陸位置說起。
從地貌上來看,長津湖位于蓋馬高原上,海拔較高,平均有1300多米。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攝氏度。另外,高原蓄熱能力差,白天接收太陽輻射后,熱量容易隨風散失;夜晚地面輻射降溫,使得氣溫進一步下降。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盛期示意圖(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從地形條件來看,蓋馬高原孤零零地矗立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四周沒有高大的山脈阻擋,北面是廣闊的東北平原,地勢低洼,再往東北方向是鄂霍次克海,這樣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直沖蓋馬高原。
一般來說,河流谷地往往隔斷山脈,成為水汽或風的通道。黑龍江谷地就是寒潮南下的通道,而蓋馬高原正處于風口之上。在東亞地區,寒潮南下時,有西、中、東3條路徑,東北平原及朝鮮半島處于東部路徑上。蓋馬高原受蒙古冷高壓反氣旋系統影響,風向偏轉為東北風,風從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來,攜帶著大量水汽,受蓋馬高原抬升作用,容易形成降雪。
從海陸位置來看,冬季日本海相對于陸地而言,水汽豐富。當寒潮南下,冷暖氣團相遇,蓋馬高原常常出現較大的暴風雪。

拉尼娜對全球冬季和夏季氣候影響示意圖(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說回到1950—1951年,大氣環流條件是造成當時長津湖地區出現極寒天氣的直接原因。從1950年11月20日起,北極渦旋離開北冰洋,深入外興安嶺和黑龍江流域,并在此回旋少動十余天。在北極渦旋以南,寒潮分批南下,直抵蓋馬高原,并與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吹來的濕冷空氣、太平洋吹來的暖濕氣流不斷交匯,帶來暴雪天氣。
由于北極渦旋持續不退,長津湖地區氣溫不斷走低。離蓋馬高原最近的、有連續可靠數據觀測的海參崴氣象站記錄下了寒潮的全過程。從1950年11月25日到12月7日,海參崴的最低氣溫不斷接近或創造歷史同期紀錄。再根據長津湖地區的地形以及暴雪情況,基本可以推斷當地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5攝氏度,山脊上甚至可達零下40攝氏度。
除了降雪和低溫,大風也讓這次極寒天氣“雪上加霜”。由于風寒效應,人們的體感溫度更低。在當時的低溫環境下,配上6至8級的大風,體感溫度能比環境溫度低十幾二十攝氏度。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氣象資料判斷,1950年1月至1951年2月,發生了一次歷時超過12個月的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受拉尼娜影響,東亞地區冬季氣溫偏低的概率較高,極端冷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以中國為例,通過分析1951年以來歷史上發生的15次拉尼娜事件之后發現,拉尼娜年時,中國冬季氣溫偏低的概率約是偏高概率的兩倍,其中不乏像2008年中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等極端冷事件。
當我們了解長津湖之戰那年冬天如此寒冷的原因后,更能體會到在嚴寒環境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頑強與英勇!讓我們回溯那段歷史,致敬英雄,致敬最可愛的人!
(責任編輯/高琳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