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薇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小海坨山氣溫比北京城區低十多攝氏度。2021年10月上旬,北京城區平均溫度還在10攝氏度左右時,小海坨山便已迎來降雪,山頂雪花紛飛,銀裝素裹。小海坨山與北京城區的氣象條件差異可見一斑。冬季較低的溫度為小海坨山冰雪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現場

2022冬奧賽場小海坨山銀裝素裹
倘若有足夠的天然降雪,賽區的比賽用雪就有著落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天然雪輕而軟,其密度和硬度無法達到比賽用雪的要求。高山滑雪項目要求雪道表面保持結晶狀態,這是一種近似冰面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雪板和雪道之間的摩擦力較小,雪道不易被破壞。這樣,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運動員出發時,雪的狀態無太大差異,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因此,賽區必須采用人工方式造雪,即將水增壓、霧化后噴出,與冷空氣接觸后落地成雪。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面積約80萬平方米,造雪量約120萬立方米。造雪工作自上而下,從海拔2198米的出發區開始,由山頂區域逐步向終點方向推進。如此規模的人工造雪需要大量的水,這些水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被運上山頂的呢?造雪過程是否會對水資源產生浪費?小海坨山完善的引水造雪系統給出了答案。

小海坨山的南坡設置了泵站和蓄水塘壩(繪圖/駱玫)
造雪用水主要引自北京市延慶區佛峪口水庫,利用泵站,通過逐級提升的方式進行輸送。在小海坨山的南坡,海拔900米和1050米處有兩個蓄水塘壩,在1290米處有一個蓄水池,有效庫容共計約16萬立方米。900米處的塘壩主要承擔著調蓄用水、收集雨水、融雪水的作用,同時,其地處賽區核心位置,水面開闊,也是賽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水源地與造雪系統之間的落差,引來的水需要在地下綜合管廊內加壓,才能進入1050米處的塘壩儲存。在這里,一部分水通過泵站提升至1290米的蓄水池,再通過三級泵站,最終到達山頂附近的造雪點位,實現山頂造雪。另一部分回流至900米塘壩,作為應對造雪高峰期的儲備用水。這些塘壩和蓄水池還能實現對賽區內自然降水的收集,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冬奧會結束后,天氣轉暖,冰雪融化,融化的雪水還會匯集到塘壩中,在第二年的雪季,再次用來造雪。這樣,就形成了造雪用水的內循環,最大限度節約水資源。
賽區的節水工作不僅于此,小海坨山海拔約820米處建有污水處理站,處理站收集生活污水,將其處理后,用于奧運村、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綠化和沖廁。這樣,生活用水也得到了有效的循環利用。
延慶賽區對于水資源的保護,不僅在“節約”,也在“涵養”,在賽區建設的同時,生態修復工作同步進行。所有賽道依山而建,順勢而修,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地下綜合廊道的建設選擇了建設難度最大的線路而避免對生態保護區的破壞。與此同時,近年來延慶區通過生態補水涵養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連年增長。延慶賽區的建設資源節約、低碳環保、環境友好,體現著“綠色辦奧”的理念。屆時,小海坨山會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暢游詩畫山水,共享綠色冬奧。
(責任編輯/黃盈盈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