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云
從青海西寧出發不久,筆者便進入了貴德縣。貴德地區農業發達,經濟較為富庶。過了貴德,就進入了貴南縣境內。貴南屬于茶卡-共和盆地地貌類型,廣闊的山地和灘地錯落分布,公路旁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和已經收割的青稞田。
一路欣賞著高原的美景,筆者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黃河源頭地區——河北鄉。我們將在這里尋找一種瀕危動物:馬麝。
馬麝屬于家域性的動物,也就是說它有固定的活動范圍。馬麝受到外界干擾時,會跑到領地另一邊的山坡暫時躲避。危險消除后,它們重新回到領地,因而人們說它們是“舍命不舍山”。
生活在黃河源地區的藏族人對馬麝是有特殊感情的。他們認為馬麝喝過的河水會變得更加清潔,山溝里有麝香味道的話,空氣也會更加潔凈。

?馬麝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是麝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肩高50~60厘米,體長80~90厘米,體重10~15千克,全身呈黃淡褐色或黑褐色,前肢短于后肢,大眼睛,長耳朵,因面部酷似馬臉,故稱“馬麝”。其雌雄均無角,成年雄性具有發達的上犬齒,腹部有麝香囊,分泌麝香。
他們還給馬麝起了很多名字,也把馬麝寫進了諺語和民歌。據說,藏藥典籍里有如何獲取麝香而不殺死馬麝的記載。歷史上藏族的獵人們也是有節制地獵殺公馬麝。
如今,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更常見的情況是盜獵者利用馬麝的習性,在其家域中設下圈套將馬麝不分公母一律獵殺。馬麝的種群因盜獵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數量從250萬只急劇下降至6萬只,甚至在某些區域徹底消失。生物鏈環環相扣,我們尚不清楚馬麝這個物種從一個區域徹底消失會帶來什么影響,但是對于脆弱的高原生態而言,一定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2002年10月,馬麝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曾有盜獵者因射殺馬麝被判處有期徒刑9年4個月。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馬麝就要開始活動覓食了。筆者驅車來到一個常有馬麝出沒的山谷,希望能在這里看到馬麝。
在焦急的等待中,馬麝終于露頭了!它最先出現在山脊上,然后一跳一跳走到灌叢里吃草。我們都很興奮,但是馬麝身體的一部分總被灌木遮擋。
馬麝是獨居動物,當晚筆者見了兩只馬麝,更是罕見。所以,筆者猜測這兩只是母子。看到了馬麝,就很心滿意足,一天的等待與辛勞也值得了。
山上的草地都用鐵絲網隔開,被劃分給了不同的家庭。這樣做方便管理,也避免了不同的家庭因為搶奪草場而發生爭斗。

馬麝的糞便像極了豆豉。雄性馬麝的糞便有些香氣,筆者聞了聞圖中這幾顆新鮮的糞蛋蛋,沒有香味,又捻碎了聞,還是沒有,可能是雌性馬麝留下的(供圖/阿旺)
但是,鐵絲網防住家畜越界的同時,是不是也會妨礙馬麝等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呢?這里的鐵絲網,甚至是上部帶刺絲的鐵絲網,會不會起著像華北地區的公路一樣阻隔動物種群間交流的負面作用呢?黃河源地區的馬麝除了受到盜獵的威脅,還有沒有別的不利因素呢?這些問題都值得好好研究。
筆者由衷地希望,隨著綠水青山不斷地增加,馬麝的數量也可以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高琳 美術編輯/周游)

馬麝不管進食、睡覺還是奔跑,活動區域都在山坡上。這樣的林地坡度大概50度,筆者走起來都非常困難,馬麝憑借它出色的攀巖和彈跳能力在此生活毫無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