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龍 黃波 何南
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南嶺山脈中段南麓,藏在南嶺群山中。這里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方面有著較強的多樣性,造就了保存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也正因如此,無數珍禽異獸得以棲息繁衍。
跟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腳步,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我們走進濕潤陰涼的叢林。蔭蔽的常綠闊葉林下,清澈的小溪靜靜流淌,兩側的小灌木、藤本植物、蕨類植物繁茂地生長著。
“看!鱷蜥!”在一聲低沉的驚呼中,我們循聲看到一只外形奇特的小動物,靜靜地趴在小溪左側傾斜的一棵2米高的小樹上。

鱷蜥,也被稱作“五爪金龍”

保護區內溪水如玻璃般澄澈透明
眼前這只成年鱷蜥體長約15厘米,尾長約20厘米,有著蜥蜴的頭部,尾部偏扁,有棱嵴狀的鱗片和許多黑色的寬橫紋。研究資料顯示,鱷蜥和恐龍是同一時代的生物,但它比恐龍幸運,即使歷經第四紀冰期(期間大量喜暖性動植物種滅絕)仍能逃過一劫并存活下來。
當我們試圖近距離觀察時,它縱身一躍,跳到溪水中躲了起來。小溪中的回水塘是它安全的港灣,枯枝落葉是它的保護傘,它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捕食、交配、冬眠。
凝固的“雕像”
鱷蜥常常靜伏在枯枝、石塊或水中,雖然有兩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但不會像其他動物那樣滴溜溜地轉,任風吹日曬紋絲不動。
斷尾逃生術
愛吃愛生活的鱷蜥極愛惜自己的生命,數億年的經驗讓它們頗懂生存之道。鱷蜥會在敵人出手之前,迅速跳水躲起來,如果躲之不及,它們會在敵人面前裝死以待時機再逃,被敵人咬住尾巴后會果斷棄尾逃生。手段豐富、能屈能伸、取舍適宜,才讓它們歷經風霜始終不滅。
冬眠的“大睡蛇”
鱷蜥號稱“大睡蛇”,它的“懶”能與樹懶比肩。這不僅體現在它們不喜歡運動上——白天大部分時間靜伏,夜晚就抱著樹枝呼呼大睡,“大睡蛇”的稱號名不虛傳。
鱷蜥對溫度特別敏感,每年的10月中下旬,當氣溫降至18攝氏度以下時,鱷蜥就進入冬眠狀態。這一狀態會一直持續到次年三四月份。這樣算來,鱷蜥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
2001年前,人們認為鱷蜥只生活在廣西地區。2001年,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黎振昌來到廣東羅坑考察,他聽說這里有一種被稱作“五爪金龍”的動物。當黎振昌見到這個小動物時大吃一驚,原來當地人口中的“五爪金龍”竟然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鱷蜥。
此后,羅坑保護區被調整為以保護鱷蜥為主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并于2013年正式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保護著以鱷蜥為主的珍稀動植物。
經過多年努力,羅坑鱷蜥數量從2004年的200只左右,增加到如今的800只左右,占中國鱷蜥總數的2/3。同時保護區還建立了28個人工救護繁育地,方便對鱷蜥的學術研究與人工救護繁育,目前也取得了階段性成功。
得益于鱷蜥等物種的保護,許多珍貴的野生動植物也繼續在南嶺這方原野之地生存。
人類都是匆匆過客,而林間繁衍了數億年的生命,才是這一方天地真正的主人。如今,保護瀕危動植物的工作依舊嚴峻。人類的靠近是為了了解與保護,遠離是為了還林間珍奇一份寧靜。希望我們能讓延續了數億年的生命繼續演繹屬于它們的傳奇!
(責任編輯/王佳穎 美術編輯/周游)

一動不動的鱷蜥

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鱷蜥會像蛇那樣蛻皮,年年都有“新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