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本刊記者 楊心壤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路里程的持續增加及公路密度的不斷加密,路損事故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路損追賠更成為阻礙路政部門、公路運營管理企業正常業務開展的老大難問題。作為公共產品,公路主體及其附屬設施發生損壞后,不僅將極大影響公眾出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對公路運營管理企業來說,更會對其經濟效益產生巨大損害。
路損追賠到底難在哪?
首先是結案難。除了因責任人肇事逃逸、無跡可查,使路損追賠案件成為“無頭案”外,更涉及法院對此類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199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與原交通部2003年施行的《路政管理規定》中均明確,路損追賠案件屬于民事訴訟法律范疇,然而,法院在實際審理中卻常把此類案件裁定為行政執法案件,造成法律適用錯誤,直到2020年最高法民再286號民事裁定書才將其確認為民事糾紛。
其次是定損難。賠償項目及金額的確定是建立在路政執法機構現場勘驗取證的基礎上,主要依據為各地省級交通、財政、物價部門制定的收費標準,由于收費標準更新滯后,導致路損罰款遠無法承擔實際維修的支出費用,一旦實際追賠金額超出收費標準,責任人會以公正性、合理性為由對賠償金額提出質疑。
第三是賠付難。縱觀近年的路損追賠案件不難發現,有些案件雖然告破,但責任人無賠償能力,甚至有些案件中,責任人在損壞路產的同時,還造成了他人重傷死亡,后因醫治傷者已傾家蕩產,失去賠償能力,從而使案件陷入追賠難、執行難的困局,成為“僵尸案”。
……
2018年,隨著全國各地不斷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路產保護模式逐漸從“誰管理,誰收費”向“誰養護,誰收費”轉變,這也使得路損追賠案件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本期第一觀察,特別邀請到公路法律專家、專業律師及公路管理運營單位法務人員共同探討路損追賠難的癥結所在及正確處理思路,以期為行業“破冰”提供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