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國公路學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劉洪 圖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高速公路路政執法總隊黃黃支隊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路損事故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當前,造成路損追賠案件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交通事故、人為過失、人為故意、工程作業四種,導致無論是路政執法機關,還是公路運營管理單位在開展路損追賠時,都面臨著立案容易、結案難,認定容易、賠付難的情況。只有弄清造成路產損壞的原因,才能夠使路產追賠化難為簡、轉難為易。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運營管理主體構成較為復雜,但歸結起來,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負責路產運營管理;另一類是由企業負責路產運營管理,由此決定了路產屬性可分為由政府主導的收費還貸公路和由企業主導的經營性收費公路。
管理主體的不同,也決定了路損追賠案件的法律適用、追賠程序和追賠標準的不同。就目前情況來看,內陸省份主要采用由政府主導的收費還貸公路模式,而沿海地區則多采用企業負責運營管理的經營性收費公路模式。
政府主導的收費還貸公路所涉的路損追賠案件,在法律適用上,既可適用現行的普通法,又可適用交通行業的特別法;在司法程序上,既可走刑事處罰程序,又可走行政處罰程序;在路產追賠結果上,多是依法處罰和判處刑罰。企業負責運營管理的經營性收費公路所涉的路損追賠案件,在法律適用上,則適用于交通法規,以及刑法和治安管理法;在司法程序上,既可以走刑事處罰程序,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程序;在路產追賠結果上,民事訴訟追得的賠償資金歸企業所有,行政處罰資金上繳國家財政。
鏈接
兩種司法程序的利與弊
刑事或行政法規可以顯示行政手段的高效性,但也存在行政處罰數額較少,難以彌補路損修復成本的弊端。
民事訴訟雖所涉環節較多、時間較長,但結案賠付金額較大,可以最大限度補償路產損失。
以上種種,造成了路損追賠工作立案容易、結案難,認定容易、賠付難的情況。事實上,造成路損追賠難的更深層原因是其具有較復雜的社會關系,以及不同法律法規間存在交叉等。因此,建議路損追賠的法律依據應以交通法規為主,并遵循“特別法優于普通法,上位法優于下位法,新時效優于舊時效”的原則執行。
但萬變不離其因,無論路損追賠案件的情況多么復雜,只有從弄清造成路產損壞的原因入手,剖析問題,才能在路損追賠的實際工作中,化難為易。
在近年的全部路損追賠案件中,由交通事故造成的占比最高,達到79%。當前階段,無論是負責收費還貸公路的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還是負責經營性收費公路的企業,多數情況下,均是依照交通事故處理機關的裁定來開展路損追賠工作。
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雖可按照事故處理機關的裁定處理,但也常會遇到因肇事車輛車毀人亡而追賠無門的情況,讓追賠主體受困于長期持續、反復的刑事或民事訴訟之中。對此,較好的做法是在對路產的投保中,增加交通事故意外險種,由保險公司的專業人員去應對復雜程序,以達到盡快了結路損追賠案件的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使用投保方式了結路損追賠案件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個別不法分子以路況不佳導致交通事故為由,串通個別保險公司反訴路段公司,從中違法獲利。

工程造成的路產損壞。

2018年1月27日,鄂東高速發生交通事故,快遞車因行車失控撞上護欄。
由人為過失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約占全部路損案件的1%,主要是指由于人在某種行為上的失誤所導致的路損事故。例如,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造成物品遺落,從而導致路面受到污染或損壞。對此,負責運營管理收費還貸公路的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可依據有關行政處罰條例,對賠償義務人處予相應罰款;負責運營管理經營性收費公路的企業,既可以要求行政執法機關直屬的路政執法機構對賠償義務人作出相應處罰,也可以自身民事主體的身份,向賠償義務人提起民事訴訟。
及時取證是處理因人為過失所致路損追賠案件的關鍵點。目前,視頻監控被較多用于固定證據,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不具備監控條件的路段,相關單位應加強路政巡查,便于及時發現與處理路損事故。
由人為故意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多是指人憑借主觀故意破壞路產的行為,例如,偷盜或損壞公路附屬設施等行為,約占全部路損案件的15%。但應明確的是:偷逃車輛通行費不屬于路損追賠范疇,而是損害路權的行為;公路兩側,特別是高速公路兩側的建筑控制區內的建筑物,由于既不屬于公路用地紅線范圍,又不屬于公路附屬設施,故也不屬于路損追賠范圍。
對于人為故意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負責運營管理收費還貸公路的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不僅可以依據有關行政處罰條例,對賠償義務人處予相應罰款,還可追究其破壞交通設施的刑事責任;而負責運營管理經營性收費公路的企業,則可以在由行政執法機關直屬的路政機構對賠償義務人作出相應處罰的同時,追究其破壞交通設施的刑事責任,更可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對賠償義務人提起民事訴訟。
在人為故意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中,相關部門或企業除了要及時發現、處置、解決案情之外,更應與屬地公安、治安管理部門聯手,以典型案例為抓手,突破重點個案,達到以儆效尤的威攝作用。
由工程作業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主要是指除公路管理部門負責之外的一切工程施工造成的路損追賠事故,如其他行業在進行跨線穿洞、埋設管線等作業過程中,不慎造成的路產損害事故,該類案件占到整體路損案件的2%。對此,負責運營管理收費還貸公路的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有權依據有關行政處罰條例,對賠償義務人作出相應罰款;負責運營管理經營性收費公路的企業,可由行政執法機關直屬的路政機構對賠償義務人進行相應處罰,也可以民事主體身份,向賠償義務人提出民事賠償。
在工程作業造成的路損追賠案件中,追賠難的主要原因是:占用公路施工的合同約定不明確、不詳細或未及時發現路損情況的發生。對此,較好的防范舉措為:第一,合同中應寫入路況變異認定和具體賠償認定等明確規定,以便出現問題時,有據可查;第二,施工單位需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管理,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切忌等到現場填埋完畢或表面涂層完結,才啟動路損追賠工作,從而造成事故認定困難,增加追賠的不確定性。
當前路損追賠工作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因交通事故導致的路產追賠案件結案上。從目前路損追賠的效果來看,依照刑法或行政法規的,結案率較高;依照民法進行追賠的,所得賠付數額較大。從路損追賠案件的發展趨勢來看,最直觀的特點是——間接追賠有取代直接追賠的趨勢,即路公司作為民事主體直接向賠償義務人追賠,將逐漸轉向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的方式,進行間接追賠。總之,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無論是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公路的運營管理企業,對內,需加強內部管理;對外,應依照相應的法律法規,選擇合法合規的司法程序,才能夠走出一條化難為簡、轉難為易的路損追賠之路。

2019年9月18日凌晨,一輛半掛車在滬蓉高速689公里處的下坡路段,因駕駛員疲勞駕駛撞上高速公路護欄后,懸空掛在高速公路橋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