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重慶市梁平區交通局 曹天宇
路開辟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哪里。道路及其附屬設施建設對自然界改造形成的線性物質財富,以及人類因道路發展而形成的制度、規則、技藝、價值觀等精神財富,經過時光的沉淀,形成了燦爛的交通文化。
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由378.5萬公里增加至438.2萬公里。2021年3月3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農村公路總里程穩定在500萬公里左右,并要求營造美麗宜人且具有文化氛圍的農村交通出行環境,標志著“四好農村路”的工作思路由“擴體量”向“強質量”轉變,也為文化建設提出了指導性意見。2014年以來,重慶市梁平區以“二環路”“漁米路”、百里竹海旅游公路等項目建設為契機,通過建設“四好農村路”大力開展交通文化建設。
梁平“二環路”于2014年9月開工,2016年7月主體工程完工,全長約91公里,途徑9個鄉鎮(街道)、31個村(社區),受益人口30余萬人。在建設過程中,開創了交通文化與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三同步”的先河,2019年10月被中國公路學會評為“2019全國美麗鄉村路”。

“2019年全國美麗鄉村路”——梁平“二環路”“蜀嶺雄風”觀景臺 曹天宇 攝
通過公路建設時修筑的大型護坡,“二環路”建造了筆力雄健、氣勢恢宏的“蜀嶺雄風”大型摩崖石刻群,總長172米,坡面最高18米、最低2.8米。“蜀嶺雄風”四字題刻原刻于蟠龍百步梯古驛道,為清代三任梁山(今梁平)知縣符永培手書,現以塑石的形式拓刻于護坡崖壁之上,單字高5米,以顯蜀山巍峨雄奇、古道艱難險遠。映帶左右,鐫刻了范成大、熊少華等古今名人贊美梁平的詩詞歌賦,形成了摩崖石刻群,與穿越崇山峻嶺的“二環路”和山鄉景色融為一體,將農村公路的絕美壯觀和梁平人文歷史的大氣磅礴展現得淋漓盡致,渾然天成。
梁平“漁米路”起于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重慶市主會場所在地——安勝鎮金平村,訖于“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禮讓鎮川西村,因串聯渝東平原的十萬畝優質稻田和萬畝生態漁園而得名,途徑3個鄉鎮(街道),9個行政村(社區),全長21.15公里。這條路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產業路、旅游路、樣板路,是渝東平原的產業紐帶和風景畫廊,2021年被交通運輸部命名為2020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2020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梁平“漁米路”沿途復建的古“梁山八景”之“萬石耕春”熊偉 攝
“歲月流金”是由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共同打造的游憩節點,位于“漁米路”尾段、梁平母親河——龍溪河上游,緊鄰古小川北路“福拱橋”遺跡,沿河而建。節點借助原龍溪河上游堤壩,利用水勢落差,以舊時規制復建了水車和磨坊,還原了先輩們利用力學和建筑原理蓄水灌溉、養殖和打米磨面的場景,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與工匠精神。在這里,河流與公路并肩而行,吱吱水車和滾滾車輪相映成趣,嘩嘩流水見證著古今變遷。
“閱田園如畫卷,發山水之詩情,對千頃之沃土,慨萬類以滋生”。“萬石耕春”觀景臺,得名于古梁山八景之一,拾級而上可俯瞰梁平大壩良田萬頃春播秋收的盛況。
為感懷南宋大詩人陸游在梁平寫下的《題梁山軍瑞豐亭》一詩和“都梁之民獨無苦,須晴得晴雨得雨”的千古佳句,在觀景臺正中復建了“瑞豐亭”。亭上刻兩道楹聯:“瑞氣臨門,須晴得晴雨得雨;豐年覽勝,見水是水山是山”,“行千里,致廣大,放眼而觀,不盡山清水秀;登高粱,履平地,憑欄所得,無邊畫意詩情”。觀景臺周圍運用銅牌浮雕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文字和圖案,與田園風光共同組成了亮麗風景線和濃濃鄉愁源。
近年來,梁平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攜手川渝六區縣共建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在百里竹海區域內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契機,構建起以1條省道為骨架、2條縣道為支撐、200余公里鄉村道為銜接的旅游公路體系。同步完善公路附屬設施、管護設施,提升運營水平,形成了以自駕、騎行、觀光巴士、旅游公交為主體的環游體系,助力“明月山·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區高質量發展,變竹山煤山為金山銀山。
“竹海之門”觀景平臺是“明月山·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區的主入口,由公路建設時的棄土場改建而成。觀景臺共有四級觀景平臺,通過廊橋和棧道相連,并設有停車場和管護房,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
在“竹海之門”內,保留的一段舊路成為一景,銹蝕的鋼板上鐫刻著“留下這塊殘存的水泥路斷板,是為了讓您感知一段歲月的變遷和梁平交通的變化”;另有一座保留完好的清代“修路功德碑”,兩件實物記錄并見證了這段道路的歷史。
“竹海之門”的橙色鋼架橋飛跨山間,其設計獨特的頂層觀景平臺掩映于山頂竹林之中,在形成獨立造景空間的同時,與周邊景觀自然銜接,渾然一體。站在這里,可觀群山環繞,可賞層巒疊嶂,遼闊的景致令人神清氣爽。
“梁山驛”公路綜合服務區地處百里竹海腹地,由廢棄校舍改造而成,占地6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主要承擔百里竹海旅游公路的養護管理工作。同時,服務區配備了停車區、休息區等服務設施,為過往行人提供公益服務。
服務區建設以再現和重塑為主旨,保留了原建筑整體格局,局部進行換代更新,形成新老對比,增加了歲月的滄桑感。原教師宿舍樓改造為住宿區,采用“鋼+青磚+木+竹”適當改造,體現了多元文化交織融合的厚重與溫情;陳設布置以文化為魂,集結了對梁平交通文化的挖掘、理解和向往,提煉了“梁山驛”文化主題,打造了“驛道碑林”“交通文化展示廳”及文創空間,修復了周邊古驛道,使交通文化血脈長流,被譽為“交通文化的集大成者”。
當堅定文化自信的精神要求和“鄉村振興”“建設交通強國”的國家戰略背景融合交織,將文化建設做好、做實并做細成為了“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對于交通人而言,路修到哪里,文化就要浸潤到哪里。

“梁山驛”公路綜合服務區碑林 子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