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新中國崛起的歷程中,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用紅色的信念鑄造靈魂,用赤熱的鮮血捍衛民族的尊嚴。今天,讓我們聆聽他們的故事,傳承他們的精神,開創新的未來!
1925年深秋,幾位滿腔熱血的年輕人隱藏身份,在梧州市萬秀區建設路興仁巷4號租下一套鬧中取靜的民宅,借著昏暗的油燈,寫下了無數戰斗檄(xí)文。1925年12月,中共梧州地方執行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共梧州地委”)正式成立,機關就設在這棟建筑面積僅118平方米的三層磚木民宅里,這是中共在廣西建立的第一個地區性組織。1927年5月,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決定,在中共梧州地委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廣西地委。
百年芳華,稍縱即逝;歲月無聲,風采依然。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里一幅幅珍貴的老舊照片、一件件記載著歷史的器物,仿佛讓人又回到了那國人覺醒的年代。從譚壽林編撰(zhuàn)的《火線月刊》,到毛簡青夫婦的竹木行李箱,再到烈士們犧牲時的遺物等,都讓后人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投入革命的事跡。
1963年,中共梧州地委舊址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梧州市博物館館長吳培赩(xì)介紹,20世紀70年代中期,為緬(miǎn)懷先烈,傳承革命精神,自治區和梧州兩級黨委、政府組織市博物館對中共梧州地委舊址進行全面維修復原,并在舊址旁修建二層磚混結構的陳列館。
陳列館的建設凝聚了梧州市民的心血。“我們原建設路小學的學生因為距離中共梧州地委舊址僅有一巷之隔,當年也有幸參與到陳列館的建設中。”今年已經55歲的市民曾慶麗還記得,當時學校交給她們班的任務,是為陳列館壘外墻。雖然自己與班上的同學年紀尚小,但大家都爭著去參與勞動,搶著為陳列館建設出一份力。終于,在她小學畢業前,陳列館建成并對外開放。
陳列館的小院中種了一株象征英雄先烈的紅木棉樹,曾慶麗每次經過陳列館,看到肅穆莊嚴的小院,挺拔傲立的紅木棉,總會想起那群積極為革命舊址修繕(shàn)和陳列館建設出過一份力的小學生,并殷切地希望能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注:文章根據梧州日報微信公眾號登載的相關內容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