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海,一種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業。
海風吹,海浪砸,你在甲板上摔得連滾帶爬,但這一切,都澆不滅你對星辰大海的渴望!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咱們中國人的海上傳奇——鄭和下西洋!
大!大!大!
話說,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他的愛好,莫過于一個“大”字。
他主持編寫的大書《永樂大典》,全書22 937卷,約3.7億字,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
嗨,我是大書《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編這套大書真是累壞了我。
朱棣主持建造的紫禁城是全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
永樂大鐘高6.75米,重約46噸,相當于50多頭牛的重量。來,聽個響兒!
在地球上,大海的面積最大。
而朱棣對大海,有一個前無古人的大想法。
1405年7月11日,朱棣的大想法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這一天,他派鄭和率領船隊,首航西洋!
鄭和下西洋,充分體現了朱棣對“大”的追求。
船大。
據史籍記載,鄭和船隊中最大的寶船,長達150米,寬逾50米,寶船的甲板有今天的足球場那么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
隊伍大。
鄭和首航西洋,船隊共200多艘船,船員有27 800多人。
船隊遠航的場景太壯觀了:白天云帆高張,遮蔽海面,如海上浮城;夜晚燈火通明,似星河掠海。
使命大。
朱棣要求鄭和代表明朝,去和遙遠的國家交朋友、做生意。
1407年10月,在出發2年3個月后,鄭和回來了。
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傳奇旅程,但對鄭和而言—
在28年的航海生涯中,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
鄭和與船員們見識了異域風情。
在曼陀郎國(今印度卡奇灣北岸蒙德拉一帶),他們吃到了二三十千克重的大西瓜。
他們在龍涎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海上的布臘斯島)采到了神奇的龍涎香。
“涎”就是口水。
鄭和船隊的隨隊翻譯費信記載,在這個龍涎嶼,每到春天,好多龍都會來這里玩兒,玩兒的時候呢,它們的口水就直流。這龍的口水啊,最開始像是膠,黑黃色,會被海浪卷到島上去。當地人就劃著獨木舟,上島收集這些龍的口水。新鮮的口水聞著有股魚腥味兒,可是等這些口水變干,變硬,被點著后,散發出的氣味那叫一個香,聞一聞,你會感到神清氣爽。
原來,抹香鯨在吞下烏賊、章魚后,這些動物身上一些諸如角質顎和舌齒的部分難以被消化,就會刺激到抹香鯨的腸道,被腸道分泌物包裹,從而形成一種固態物質。然后,這種固態物質被抹香鯨通過嘔吐或排泄的方式排出體外,漂浮在水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龍涎香。
雖然出處比較尷尬,但是,龍涎香是真香啊。
在今天,龍涎香也是制造香水時所用的最昂貴的原料之一。有的人運氣好,在海邊撿到一塊龍涎香,就能賣出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人民幣的價格。
出發前,鄭和的船上裝滿了好東西。
靠岸的時候,鄭和就和沿途的國家做生意,把絲綢和瓷器推廣到了其他國家。絲綢做的衣服穿著舒服又好看,瓷器就更厲害了。比如,有個叫登流眉(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洛坤附近)的國家,因為沒有碗,老百姓吃飯的時候就用葵花葉子盛上飯菜,用手抓著吃。自從買了中國的陶瓷鍋碗,老百姓的日子才過得熱熱乎乎的,更精致了。
鄭和做生意,公平、公正、童叟無欺,所以,這些國家的人民都對來自中國的使者團伸出了大拇指,他們拍著胸脯表示:這生意要持續、永遠地做下去,咱們要世世代代做好朋友!
為了表達對中國的尊重,這些國家送來奇珍異寶,比如珍珠、貓眼石,有時候還送一些體形很大的“神獸”。
有一個叫麻林國(今非洲東岸肯尼亞的馬林迪一帶)的國家,在當地人的語言中,長頸鹿叫“girin”,發音特別像中國傳說中的神獸“麒麟”,所以,當時人們都說,麻林國給中國送了一頭“麒麟”。
為了迎接這頭“麒麟”,明成祖朱棣率領文武百官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對這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真誠歡迎,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鄭和每次回來,常常帶著很多遠方的朋友,比如想來中國參觀的國王、使者團,以及各國贈送的獅子、金錢豹、鴕鳥、斑馬等動物,非常熱鬧。
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為了做生意。
鄭和是真誠地想交朋友,真心地為朋友排憂解難。
他率領船員,向當地人傳授打井的技術,讓當地的居民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他教人種田。暹羅國(今泰國)的老百姓,一到施肥季節就頭疼,因為這個國家非常缺肥料。鄭和告訴他們,只要把稻草燒了,這稻草灰就是上好的肥料,有助于大大提高糧食產量。
甚至連當地人的作息,鄭和都為他們提供了科學的指南。
比如占城國(今越南中南部),這里的老百姓天天晚上11點之后才睡覺,白天11點之后才起床,月亮一出來就喝酒跳舞,作息混亂,非常影響健康。鄭和贈送了歷法給他們,勸他們早睡早起。
鄭和每次出航還會攜帶大量圖書、筆墨紙硯,贈送給亞、非各國,為他們帶去寶貴的精神食糧。很多人從此愛上了唐詩宋詞,愛上了中國文化。
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鄭和有時候要肩負維護國際秩序的光榮使命。
比如,暹羅國的國王總欺負一個叫“滿剌加”(今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州一帶)的部落,要求滿剌加每年進貢40兩黃金。受明成祖朱棣委托,鄭和對暹羅國的國王進行了批評教育,后來,這國王就老實多了,不再欺負滿剌加。為了表達感激,滿剌加的國王搭乘鄭和的寶船,親自來中國道謝。
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
每次遠航,鄭和都有兩根“針”。
一根是指南針。
一根是外交方針。
在第一次遠航前,明成祖朱棣曾如此囑咐鄭和:
28年間,亞、非各國見證了鄭和船隊的一次次造訪,但他們從未感到恐懼,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令人心安的強大力量。
而在鄭和首航的87年后,在歐洲的西海岸,另一支船隊也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