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人類來說,火是朋友,也是敵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火是個好幫手,無論是燒水、做飯,還是發電、煉鋼,它都能輕松勝任。
可,火同樣有著壞脾氣,一旦發怒失去控制,便會引發災難,輕則造成財產損失,重則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
自打原始人用上了火,人類的文明之門便被悄然打開。火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的頭號功臣。
我們不僅跟火交朋友,也跟火做斗爭,這就要求人類既能生火,又能滅火。
竹筒水槍
在古代,要是發生火災了,怎么辦?
難道只能用盆子潑水?
你可不要小瞧古代人,人家可是發明了好多曾經非常先進的滅火工具。
比如,早在唐代,人們就發明了濺筒:把竹節打穿,做成竹筒,后邊接上獸皮縫合的水袋;等需要滅火的時候,用力擠壓水袋,水就會從竹筒口噴灑出來,這和咱們今天玩兒的水槍是一個原理。
水囊是宋代人的主要滅火工具,由豬或牛的膀胱制成,里面裝著水,像個大皮球。起火時,只需將它戳破,再把它扔到著火的地方,里面的水就能流出來滅火。
善良的老船長
18世紀初,有一位叫喬治·威廉·曼比的英國人,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曼比船長”。
曼比船長幾乎一生都與大海為伴,整天跟水打交道,跟火沒太多交集。
但是世界上第一個滅火器,正是這位老船長發明的。
整天在大海上,怎么會想到滅火呢?別急,咱們先來看看曼比船長是個怎樣的人。
年輕時,曼比船長就目睹過一場場海難,當看到那些無助的遇難者隨船沉入海底時,善良的曼比船長深感痛心。為此,他發明了一種特殊的裝置:用岸上的臼炮向遇難船只拋射繩索,將船拉上海岸,拯救遇難的人們。
明白了吧,曼比不僅是位善良的船長,還是位發明家。
年輕時救人于水,晚年時救人于火。曼比船長50多歲的時候發現,火的危害一點兒也不比水的小。
老船長曾目睹了愛丁堡的一場大火,他看著消防員們一個又一個地沖進火場,卻對建筑高處的火焰無可奈何,便萌生了制造滅火裝置的想法。
經過多次嘗試,曼比船長發明了一種銅質的圓筒,即一種用壓縮空氣操縱的手提式滅火裝置。需要滅火時,只需擰開裝置上面的閥門,高壓氣體就會迫使滅火液立即噴出。這個裝置噴得遠、滅得快,正是我們今天使用的滅火器的原型。
開著“坦克”去滅火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如今擁有了更加強大的滅火裝備。
小火交給滅火器,大火交給消防車,24小時待命的消防員和隨處可見的消防栓,讓火災的威脅大大降低。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消防車無法進入的狹窄區域,抑或是對消防員有生命威脅的事故現場,就需要特殊裝備登場了。
比如,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小車,它看起來像是一輛小坦克,上面有個粗大的炮筒,下面還有兩條履帶,但它可不是用來上戰場的,而是一輛高壓水炮滅火車。
這輛滅火“坦克”,優點十分明顯:
它身子小,能在狹窄的通道中來去自如;
它速度快,最高時速可達40千米;
它底盤扎實,不僅能避開障礙物,還能在斜坡上平穩工作。
它的“大炮筒”,不僅能將水炮彈噴至60米遠,還能吹出大風,在濃煙滾滾的火災現場,可以快速吹散煙霧,幫助消防員開闊視野,看清現場。
最重要的是,它還帶有遙控裝置,這樣一來,當油庫、煉油廠等危險區發生火災時,消防員們就可以遠程控制這輛“小坦克”去滅火,而不用冒著生命危險,身處現場了。
空中消防力量
要是森林發生了火災,怎么辦?消防車很難進入,這時候,就得用上空中消防力量了——消防飛機。
消防飛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飛,尤其在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的區域,人需要繞來繞去才能進入,但飛機可以準確、快速地飛抵著火點,完全不受地面交通的限制。
此外,消防飛機通常都有個大肚子,比如我國的AG600水陸兩棲消防飛機,簡直是個“大肚將軍”,它一次能裝20000多瓶容量為500毫升的礦泉水。
不光裝得多,它們沒水了還能“續杯”:可以前往附近的河流、湖泊或海洋,大口大口地“喝”飽水,然后多次往返進行投水,一次澆不滅,那就多澆幾次。
防災重于治災
從滅火器到消防飛機,雖然我們有這么多優秀的滅火設備,但火災依舊是人類最大的威脅之一。
哪怕是一根火柴、一根電線、一點兒火星,都可能引發大火,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
所以,除了滅火,我們更應該注意防火:比如,不使用的電器應及時拔掉電源;用明火照明或取暖時,人不要離開;廚房爐灶附近不要放置易燃易爆物;出門或者睡覺前,應確認煤氣閥門已關閉,等等。
如果我們小心謹慎,火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危害,這樣,它就只是咱們的好朋友,而不是敵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