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演進的過程,是世界歷史演進的必然趨勢,也是每個民族發展都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各個國家的現代化立足不同的歷史傳統和社會背景,根植于迥異的政治生態和經濟基礎,置身于各自的內部格局和外部環境,最終往往選擇極具國別和地域色彩的發展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圍繞推進現代化建設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回答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提出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內在契合的,盡管兩者在理解世界的視角上各有側重,但在追求“天下大同”和“人類解放”的理想目標方面不謀而合。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在傳承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借鑒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貢獻。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中華文明伴隨著當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中國被動地卷入了世界現代化浪潮之中。從洋務派的“師夷長技”,到維新派的君主立憲,再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中國的仁人志士在器物、制度、文化層面進行的早期現代化探索,均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把實現現代化作為念茲在茲的歷史宏愿和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提出要將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歷經多年實踐和探索,建立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式現代化基本成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基礎更堅實。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持續推進,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選擇,為解決全球普遍存在的現代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化進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長期而艱苦的努力,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奮斗。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本期特別策劃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實現路徑、鮮明特色,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