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驪 沈瑛
全面實行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存在先行支付追償難、基金支付壓力逐年增大、基金安全風險等方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的難度。
2017 年,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的指導意見》,按照參保范圍、費率標準、認定鑒定、支付標準、經辦流程和信息系統“五統一”建設要求,全國各地要在2020 年底全面實現省級統籌。成都市青羊區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發現因工傷保險的特殊情形,缺乏明確規定、第三方侵權、信息數據不共享等因素,造成工傷保險存在先行支付追償難、基金支付壓力逐年增大、基金安全存在風險等方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的難度。
工傷保險先行支付政策模糊,導致標準不一、追償困難。《四川省工傷保險經辦規程》(暫行)中對先行支付受理范圍缺乏明確規定,存在少數單位未給員工參保,員工發生工傷后向單位參保所在的社保經辦機構申請工傷待遇先行支付等情形,后因單位破產或注銷,這部分工傷待遇追回異常困難,無形中影響了工傷基金安全。例如,李某于2017 年5 月15 日發生工傷,用人單位未進行社保開戶登記,也未給李某參加工傷保險,李某所在用人單位以沒錢為由拒絕支付相關費用。經法院判決并申請強制執行后,用人單位因沒有財產可執行,法院終止執行程序,于是李某到社保經辦機構申請工傷待遇先行支付。2020 年4 月1 日,青羊區社保局按規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46967.25 元、一次性醫療補助金40886.64 元,共計87853.89 元。現行工傷保險政策對單位和員工均未參保情況下,員工發生工傷是否符合先行支付的受理范圍未進行明確,同時后續追償難以開展。
建筑行業工傷保險政策更新延續不及時,導致工人先受傷、單位后參保。根據成都市人社局有關文件規定,對因緊急情況用工未及時參保的建筑行業,可在事故發生48 小時內補辦參保手續,目前尚未出臺延續性政策措施,經辦機構缺乏政策執行依據。例如,青羊區某樓盤建筑項目于2020 年10 月開工,到社保經辦機構辦理了工傷保險開戶登記,但該項目負責單位遲遲未到社保經辦機構繳納工傷保險費,在發生建筑工人受傷48 小時后才進行參保,并要求報銷工傷費用。由于上述文件實施有效期為5 年,目前該類情形缺乏延續性政策支持,在具體經辦過程中,經辦機構難以鑒別是否存在建筑行業緊急用工問題。
“雙賠”情形逐年增加,導致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壓力陡增。
成都市人社局《關于對〈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工傷與第三人侵權并存的司法建議書〉的回復意見》中,為充分保障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權益,減少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因“第三人”侵權類工傷保險待遇支付案件的行政敗訴,提升政府職能部門依法辦事效能,決定從2018 年8 月1 日起,對已參加成都市工傷保險且自2014 年9 月1 日起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的職工,其涉及“第三人”侵權的工傷保險待遇,除已由“第三人”支付的工傷醫療費外,其他工傷保險待遇由市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和省、市配套政策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根據該規定,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青羊區支付170 人次,共計金額620 萬元。針對逐年增長的三方侵權問題,由“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可獲得民事賠償、工傷保險待遇“雙重賠償”數量增多,涉及金額較大。
信息系統無法實現共建共享,導致信息不對稱、經辦風險增大。
目前,成都市工傷保險備案使用成都統籌城鄉勞動保障四維基本公共服務管理信息系統,而認定、鑒定環節由手工錄入,再錄進省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信息系統。由于系統不同,信息不能共享,且系統之間存在手工錄入失誤、套保騙保等經辦風險。
規范政策執行標準,做實“五個統一”。針對“雙賠”情形,建議進一步明確社保經辦機構、公安交管等部門職責,公安交管部門履行告知責任,及時將交通事故人身傷害賠償情況告知社保經辦機構。針對工傷保險先行支付情形,建議明確人社、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開展用人單位背景調查,將相關法人納入個人誠信黑名單,確保工傷保險基金安全。
加快社會保險信息集約集成。開發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等信息模塊,推動工傷醫療費用及時結算,打通信息壁壘,搭建“社財”“社稅”的“一體化”平臺。
提高工傷保險基金監管層級。協同財務、稅務、審計等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基金收支、監管,實現認定、鑒定、經辦和撥付互聯互通,互相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