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進 考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政治學教研部,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的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之一。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這啟示我們,要確保二〇三五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的遠景目標如期順利實現,就必須從現在起即從“十四五”時期的開局之年起就要開始謀劃我區的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問題。這不僅是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確?!笆奈濉睍r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培育工作開好局、起好步的現實要求。
“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官方話語和黨的文件中始于黨的十七大報告。雖然國家統計局2019年曾以單一的收入指標作為劃分標準,將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范圍的人群稱之為中等收入群體,但黨中央層面一直尚未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基本概念作出一個權威的界定。
而在學術界由于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國外學者很少使用這一概念,他們通常使用的中產階級概念和我們國內學者使用的中等收入群體概念雖然在含義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兩者并不完全一致。國內學術界的不同學者由于學科背景、主觀認識等因素的差異,所采用的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不盡相同,進而導致他們界定的中等收入群體概念可謂是見仁見智。概括來說,國內學者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大致存在以下兩類觀點:一類觀點主張以單一的收入、財產、消費等經濟指標作為劃分標準;另一類觀點主張以收入(財產)、職業、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主觀認同等指標中的兩個以上的多元指標作為劃分標準。與國內學者們在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方面存在上述認識分歧相對應的是,他們對中等收入群體的概念界定也是眾說紛紜。比如,學者朱土興提出:“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區域在一定時期內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區間范圍內的所有人員的集合”[1],學者李實認為:“中等收入群體一般指收入保持在全社會中等水平、就業相對穩定、生活相對寬裕的群體”[2]。
鑒于“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已經納入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黨中央層面一直尚未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基本概念作出一個明確的權威的界定、學術界作出的有關界定又存在較大的分歧,本文選擇參照具有相對權威性的國家統計局的做法,即以單一的收入指標作為劃分標準,將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范圍的人群稱之為中等收入群體,并將其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
SWOT分析法,原本是企業管理中一種用來分析企業所具有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因素、所面臨的外部機遇和挑戰因素以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決策分析工具。本文引入SWOT分析法,是為了對“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具有的優勢、存在的劣勢、面臨的機遇、面對的挑戰等各種環境因素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
1.我區的城鎮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大量經驗和事實表明,相對于在農村經營小塊土地的農民而言,在城鎮里工作的人們,不管是戶籍意義上的市民還是常住在城鎮里打工謀生的農民工,往往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由此可以推出,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率越高,意味著有越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獲得更高的收入,從而會使越多的居民有機會加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2020年內蒙古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我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4%,而據《2020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秲让晒抛灾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內蒙古全區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6 227 475人,占67.48%,而同期全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 199萬人,占63.89%。通過對比上述兩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區的城鎮化率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這對于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也正因為如此,我區城鎮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構成了“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優勢之一。
2.我區農牧民人均耕地或草場面積較大
耕地或草場是農牧民的基本生產資料。依靠經營耕地或草場獲得經營性收入是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一般來說,人均耕地或草場面積越大,農牧民的收入越高,反之,農牧民的收入越低?!?020年內蒙古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5年我區的耕地面積為916.2萬公頃,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566.4萬人,據此可以算出,從業人員的人均耕地面積約為1.62公頃,折合24.3畝;而《2015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耕地面積為20.25億畝。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為21 418萬人,據此可以算出,從業人員的人均耕地面積約為9.45畝。此外,2020年相關數據顯示:我區落實草原承包經營權面積9.78億畝,涉及農牧民729萬人,據此可以計算出我區農牧民可以承包經營的人均草場面積約為134畝。上述兩組數據反映出,我區農牧民具有比較明顯的規模經營優勢,從而具備了獲得較高收入的條件。這對于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因此,我區農牧民人均耕地或草場面積較大,也構成“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優勢之一。
3.我區高質量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擺脫絕對貧困問題、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退出,157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底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2019、2020年省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我區被評定為“好”的等次。我區如期兌現了向黨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和向全區各族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脫貧攻堅內蒙古答卷[3]。我區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為下一步推動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也構成“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優勢之一。
1.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匹配
國內外經驗表明,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它的居民的就業產業結構越呈現出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只占少數、從事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人數占大多數的鮮明特征?!?020年內蒙古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我區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為41.8%,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為15.7%,在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為42.4%,但第一產業的產值占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的10.8%,第二產業的產值占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的39.6%,第三產業的產值只占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的49.6%。上述兩組數據反映出,目前我區居民的就業產業結構和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不匹配的問題。由于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對城鄉居民的收入狀況具有重要影響,而收入狀況又是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匹配,構成了“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劣勢之一。
2.居民收入結構不夠合理
我區居民收入結構不夠合理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相對于全國水平來說,我區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特別是財產凈收入相對較低。據《2020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5 564.8元,人均財產凈收入4390.6元,而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4 459.4元,人均財產凈收入2344.4元。另一方面,我區居民收入結構不夠合理的問題,還表現在相對于全國水平來說,我區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偏低。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6583.5元,而我區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3173.8元。由于收入分配情況是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居民收入結構不夠合理,也構成“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劣勢之一。
3.人力資本水平相對較低
人力資本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水平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也是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重要因素。2020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8年[4],《內蒙古自治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08年……12個盟市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年至10年之間的盟市有5個。這反映出,目前我區人力資本總體水平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來說較低。此外,《2020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我區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中男性占比2.43%,高于2.22%的全國平均水平,又反映出我區男性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也較低。由于人力資本水平高低是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資本水平相對較低也構成了“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劣勢之一。
1.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帶來新機遇
2020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動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著力強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住房保障條件”等多項事關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重大舉措。2020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的配套政策??梢灶A期的是,隨著上述文件中一系列事關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重大舉措的落地實施,“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必將迎來重要機遇。
2.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帶來新機遇
隨著2020年我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三農”工作重心由決戰脫貧攻堅轉向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等有利于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利好政策。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必將迎來重要機遇。
3.京蒙協作的深化帶來新機遇
近年來京蒙扶貧協作機制的建立,對于助力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21年5月的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東西部協作工作座談會上,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提出:要“繼續把京蒙協作作為北京分內之事和應盡之責,編制實施好‘十四五’京蒙協作規劃,全方位做好幫扶工作,不斷推動京蒙東西部協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協助內蒙古建立防返貧致貧機制……謀劃啟動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幫扶項目,持續加大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幫扶力度……深化京蒙全方位多領域合作”[5]??梢灶A期的是,隨著上述有利于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幫扶措施的落地,必將為“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帶來新機遇。
1.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趨勢能否真正得到有效扭轉
從2012年開始,我區出現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態勢。2020年1月,布小林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新動能發展不足,營商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盵6]近年來受制于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區居民的增收速度相對于20世紀頭十年經濟發展狀況較好時期的增收速度來說放緩了不少。而2021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區經濟總體穩步恢復,但同時指出“總體看,前三季度全區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部分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經濟穩增長壓力較大。”[7]由于經濟發展狀況對人們的收入狀況進而對中等收入群體發展有著根本性影響,因此,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趨勢能否真正得到有效扭轉,構成了“十四五”時期影響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一大挑戰。
2.政府債務較高的金融風險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化解
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高低,對當地居民的工資增長情況具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地方政府債務水平越高,當地居民的工資增長壓力就越大,反之,當地居民的工資增長壓力就越小。2020年1月,布小林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財政金融領域風險仍然較高,一些地方財政運行困難?!盵8]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一般債券(一至二期)信用評級報告顯示,債務余額方面,截至2020年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債務為8 268.67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13.16%,債務規模仍持續增長。[8]由于債務水平的高低對人們的增收進而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政府債務較高的金融風險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化解,也構成“十四五”時期影響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一大挑戰。
3.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較為突出的問題能否得到持續改善
呼包鄂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最為發達,呼倫貝爾市等東部五盟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次之,烏蘭察布市等其他四盟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是我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狀況。此外,盡管我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略低于全國水平,但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相比,我區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偏大。比如《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我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但同期浙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僅為1.96。由于城鄉區域之間發展的是否均衡,會對城鄉居民的就業、收入、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狀況從而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城鄉區域發展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較為突出的問題能否得到持續改善,也構成了“十四五”時期影響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又一大挑戰。
綜上所述,盡管“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存在一些劣勢、面對著一定挑戰,但總體來看,具有的優勢多于存在的劣勢,面臨的機遇大于面對的挑戰。
由于我區沒有培育中等收入群體的歷史經驗,因此,“十四五”時期推動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實踐,必然要經歷一個“實踐-認識-實踐”的多次循環反復和不斷升華的過程。為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平穩有序發展,建議可以依次遵循凝聚思想共識、摸清區情家底、制定行動計劃、摸著石頭過河、完善行動計劃的發展路徑。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實踐表明,如果無法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往往很難采取步調一致的行動。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實踐來說,情況也是如此。然而,正如上文所述,長期以來,在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問題上,由于黨中央尚未作出權威明確的界定,國內學術界不同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實踐和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來看,這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實踐來說是不利的。為更好促進“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負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職責的實踐部門首先需要統一思想認識,務必在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問題上達成共識。那么如何才能在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問題上達成共識呢?筆者的建議是,在黨中央作出權威明確的界定前,相關實踐部門可以采用國家統計局2019年使用的中等收入群體劃分標準來劃分和界定中等收入群體,也就是以單一的收入指標作為劃分標準、將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范圍的人群稱之為中等收入群體。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是,目前之所以把國家統計局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作為凝聚各界共識的標準,一是因為國家統計局作為國家層級的官方統計部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采用它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是在當前黨中央尚未作出權威明確界定的條件下凝聚各界共識的次優選擇,二是因為國家統計局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和概念界定比較簡明易懂,對于負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職責的實踐部門來說可操作性較強。
注重事前調查研究,是建黨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作出科學決策、接續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法寶。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對二〇三五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的遠景目標作出科學的謀劃、周密的安排,有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必須要提前來做的,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首先調查清楚目前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人口規模是多大。如果連這個基礎性的數據也不了解、不清楚的話,是無法對“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實踐作出科學決策的。有鑒于此,為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科學發展,建議自治區黨委或政府有關部門針對目前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總體規模開展一次盡可能全面準確的摸底調查。具體測算方法可以采用國家統計局2019年使用的中等收入群體劃分標準大致測算出目前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人口規模。唯有如此,才能為科學制定“十四五”時期促進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行動計劃提供必備的基礎信息。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只有不斷積累小勝,才能最終獲得大勝。為更好實現《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立的“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的遠景目標,建議自治區層面一定要盡早謀劃、抓緊制定“十四五”時期擴大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行動計劃。當然,由于這將是我區首次就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問題作出戰略性安排部署,在探索起步階段我們難免會面對自身缺乏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經驗的情況,而且“十四五”時期我區經濟發展仍將處于轉型升級階段、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這種狀況的存在,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目標不宜設定得太高。否則,一旦完成不了,勢必會影響人們推動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信心。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定性目標,為了便于在實踐中操作執行,筆者建議,可根據對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五年我區經濟發展形勢的大致研判對“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的遠景目標作出更為具體的量化分解。
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經過長期探索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4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實踐證明,面對一些陌生的改革領域或經驗不足的改革事項,摸著石頭過河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進入新發展階段,雖然由于在很多領域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改革經驗從而淡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做法轉而更多地強調加強頂層設計,但面對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個我區發展過程中首次遇到的新實踐,摸著石頭過河這條寶貴的歷史經驗依然適用。“十四五”時期,面對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新的發展實踐,借鑒摸著石頭過河的寶貴歷史經驗,就要求我區負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職責的實踐部門把摸著石頭過河作為開展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工作的基本方針,在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實踐探索中去積累相關的經驗,不斷深化對這一實踐問題的理論認識,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為后續調整完善擴大我區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做好理論準備。
實踐在不斷發展,要求人的認識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這一科學觀點,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隨著我區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實踐的深入發展,我們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問題的規律性認識也將逐步得到深化。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深化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問題的規律性認識并不是最終目的,用不斷深化的規律性認識去完善后續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區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進一步來說,我們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問題的規律性認識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我區實際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由于深化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問題的規律性認識是一個長期任務,因此,我們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也需要隨著規律性認識的深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