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忠
近年來,成都市溫江區積極探索全域化、便捷化、信息化、精細化發展工作目標,全面聚焦就業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靶向發力,“縱向互通、橫向互動、多點協同、全域覆蓋”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上下聯動,打造“四級貫通”特色載體。建成區、分中心、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點位109 個,打造就業個性化服務載體5 個,開發操作簡便的APP、小程序,實現崗位、求職等6 類數據適時共享,勞動者意愿、崗位需求等5 類信息便捷采集。全區“1 +4 +9 +95 +N”的公共就業服務點位布局更加合理,便捷高效的“城鄉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基本形成。
多方發力,建立“精準服務”線下平臺。集成“部門+企業+社會組織”3 類力量,打造“社工機構+培訓基地+就業促進聯盟”的“三位一體”社區就業服務指導中心2 個,搭建起涵蓋求職招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創業孵化等服務的“一站式”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一人一檔”“一人一策”“一人一團”等方法,讓4500 余名有就業需求的群眾獲得精準的就業、創業和培訓服務。
先行先試,構建“智慧便捷”線上平臺。開發人力資源“5G”智慧云平臺,企業和求職者可通過掃描場所碼、登錄“就業溫江”微信公眾號或網站,實現信息數據“智”動采集;系統通過比對關鍵字段,完成信息動態更新,并根據用戶的行為和偏好進行“智”動畫像;企業一鍵搜索符合條件的勞動力,求職者一鍵查詢心儀的崗位,精準實現人崗“智”動匹配。截至目前,已匯集5443 家企業、5.6 萬余名求職登記者和42萬余名勞動力的基本信息,實現勞動力、求職等“8 本臺賬”適時動態更新,累計完成崗位推薦5.13 萬次、人崗匹配服務20 萬余次。
業務政策“直送”,實現“政策找人”。創新開通“360號就業便民服務直通車”,搭建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每周不少于3 次進企業、高校和小區等,為群眾提供職業指導、崗位推薦、政策咨詢、技能培訓、就業重點群體幫扶等5 類“上門”服務,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就業服務。截至目前,服務群眾1.1 萬余人次。
事項打包“直達”,實現“服務到家”。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變“坐等受理”為“靠前服務”,創新設立“提醒式”服務,打包備案申請、補貼申報、補貼到賬和惠企惠民政策宣講等5 類服務事項,讓企業和居民可通過“預約式”“訂制化”等方式享受就業增值服務,“全鏈條”就業公共服務觸手可及。
資源協同“直通”,實現“一次不跑”。整合人社內部資源,實現就業、社保、監察、仲裁4 類業務“互通”,加強與銀行、培訓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外部資源“互動”,通過簡化服務,全面解決群眾“多頭跑”“反復跑”“來回跑”等問題。
建立權責清晰的分工機制,推進業務“縱向協同”。以分中心建設為抓手,對就業業務事項8 大類36 項進行流程再造和優化,按照業務經辦風險明晰事權和責任,推進經辦服務縱向協同。目前,區級、分中心重點以業務指導和檢查為主,鎮街和村(社區)服務站重點側重以業務經辦為主,限時辦結率達100%。
建立“四位一體”的服務機制,推進業務“橫向協同”。
加強資源統籌,實現業務打捆經辦,通過業務整合、線上線下互動,推動實體大廳、網上大廳、自助服務終端、移動服務端“四位一體”橫向協同發展,確保就業服務“只進一門、只上一網”,滿足各類群體的就業公共服務需求,線上申報受理率達100%。
建立區域合作的聯動機制,推進業務“內外協同”。深化區域協作,持續與巴南“雙城同招”互發崗位信息,建立甘孜州色達縣駐溫江勞務輸出工作服務站,定點引入39 名藏族群眾到溫江區就業。籌劃并實施“360 號就業便民服務直通車”跨區域行動3 次和“招聘會開到我家鄉”系列活動10 場,發布崗位近5000 個,吸引人才800 余人,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效能,實現內外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