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小鳳
今年以來,成都市新津區人社局緊扣就業工作發展導向,堅持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一體推進,突出以穩市場主體為根本、穩崗位擴崗位為關鍵、保重點群體充分就業穩定就業為重點、做實做優就業服務為保障,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開通政策“直通車”。實行“免申即享,一鍵發放”模式,加速穩崗返還政策落地,為1171 家服務業企業發放穩崗補貼414.42萬元,穩定就業崗位4.4萬個。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為4000 余家用人單位減少社保費1888萬元。
制定“一企一策”。精準對接企業需求,針對性制定社保補貼等惠企政策。發放企業吸納就業補貼70 萬元,吸納就業100 人,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擴大就業崗位容量。
擴大就業見習規模。打造優質見習基地,為用人單位儲備優秀專業人才,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提升就業能力渠道。現已打造就業見習基地24 家,提供見習崗位180 余個,44 人正在參與見習。
健全供需數據庫。緊扣產業建圈強鏈,多端口歸集健全崗位需求數據庫、勞動力供給數據庫,常態化為9 家市級重點用工企業及232 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精準就業服務,依托“一對一”人社服務專員,積極推動企業有序招工用工。
搭建供需平臺。整合資源打造集用工、求職、服務于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線上線下招聘雙向驅動、“常規招聘+專場招聘+委托招聘”協同推進的“2+3”就業招聘模式,開展系列招聘活動57 場次,參與企業2480 家次,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2 萬余個。
“點對點”解決用工。加強跨區域勞務協作,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持續發力豐富人力資源區域協作項目、開辟企業招聘“綠色通道”、暢通安全輸出渠道;開展“青白江—新津—新都—廣漢—金堂”五地網絡招聘、“新津—彭山”“新津—小金”等線上線下勞務協作15 次,提供就業崗位2500 余個。
打造多元宣傳矩陣。通過新媒體廣泛宣傳創業政策、創業典型等,進一步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天府農業博覽園、永商鎮被評為成都市首批鄉村振興就業創業基地。開展“就業微課堂”“創新創業大賽”等主題活動,提升創業影響力。
強化創業要素保障。以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及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為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人社、財政、銀行、擔保公司聯席會議機制,制定靈活的反擔保措施,放寬貸款條件,發放創業補貼11 萬元、創業擔保貸款680 萬元,帶動就業50 余人。
強化創業能力提升。發布創業培訓清單,提供多種創業培訓課程,提升創業能力,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開展SYB 創業培訓、返鄉下鄉創業培訓,培訓665 人。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通過服務基層項目招募、事業單位專技人才招考、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見習等方式,擴展基層就業空間;深入實施“津津希望”選培計劃,邀請50 名數字經濟領域相關專業高校學子到新津研學實習,促進校企地合作。
強化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加強困難群體實名制管理,針對性開展就業援助服務,開展就業推薦320 人次,促進上崗就業180 人。鼓勵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為32 名困難人員發放靈活就業社保補貼22.4 萬元,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30.25 萬元,托底安置困難人員20 人。
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通過用人單位吸納、扶持創業帶動、勞務輸出轉移、就地就近安置、多渠道靈活就業等方式,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1397 人。
實施以需定培。建立培訓需求調查機制,精準開展“菜單式”培訓。目前有培訓意愿的勞動者200 余人,65 人參加西式面點師等培訓,為155 人發放職業技能提升補貼22.9 萬元。
實施以產定培。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為重點企業、鏈主企業、龍頭企業開展“區縣品牌班”“企業定制班”,加快培育技能勞動者,促進技能培訓與產業需求融合發展。
夯實載體建設。聚焦技能人才供給賦能,加強技能人才培訓和傳承載體建設,提高技能人才供給質量,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目前,已創建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 家、市級首席技師工作室1 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 家、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 家,引育職業技能培訓機構12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