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對氣球系列技術平臺的研發應用。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曾用氣球裝備執行任務。俄羅斯、以色列等國近年來也在這方面頗有建樹。氣球,這一看似平常無奇的工具,為何在軍事領域受到重視?
在第13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一款JY-400系留氣球偵察監視系統和多款新型氣球裝備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多軍迷的眼球。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對氣球系列技術平臺的研發應用。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曾用氣球裝備執行任務。俄羅斯、以色列等國近年來也在這方面頗有建樹。
氣球,這一看似平常無奇的工具,為何在軍事領域受到重視?它究竟有何獨特作用和價值?
優勢獨特,作為重要工具載體用于軍事
現代戰爭對制空權的追求,催生了飛行裝備的多樣化發展。在這期間,雖然有飛機、航天器等高級平臺相繼問世,但以氣球為基本載體的系列平臺,同樣具有獨特的軍事價值和作戰優勢。
駐空時間長 較之遠重于空氣的飛行器而言,氣球平臺更多依靠浮力留空,無需消耗更多能源來克服自身重力,這使其得以擁有較長的駐空待機時間。通常而言,氣球平臺可在目標地域上空駐留1周甚至1個月以上。即使美軍“全球鷹”這類續航時間較長的戰略偵察無人機,單次任務也僅能維持20小時左右。
覆蓋面廣 氣球平臺通過裝載下視雷達或光學傳感器等設備,可構成廣視角、高分辨率的有效組合,特別是其良好的定點駐空能力,足能對一個較大任務范圍區域實施定點監視,有效拓展偵察視距,提升感知威脅沖突的反應能力,是廣域覆蓋低空和地面目標的得力“天眼”。
普適度好 氣球平臺的機動部署能力主要依托錨泊平臺,其對周邊環境條件幾乎沒有什么特殊要求。特別是像基于車載移動式和艦載移動式氣球平臺,具備垂直起降功能,無需固定場地,對部署地點適應性好,對操作人員數量和技術水平要求不高,可快速運送并部署到指定區域執行任務。
自護性強 在大多數人認知里,氣球這類飛行平臺只要用槍彈打擊幾下,就會造成爆炸損毀。事實上,這類歷經戰火考驗的工具并非如此脆弱。一方面,氣球已由最早充熱空氣、氫氣發展到充氦氣。由于氦氣密度很小,屬于既不自燃也不助燃的惰性氣體,且球身的韌性材料即使被小口徑彈片劃破后也不會輕易撕裂。因此,其遇襲爆炸的概率反而要比燃油設備小很多。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氣球平臺的內部氣室均做了分割化處理。即使個別氣室氣體泄漏,依然能在一定時段內繼續執行任務。
效費比高 較之于飛機等同功能裝備而言,氣球平臺的采購成本和維修成本要低得多,且沒有過多的燃油供給、機械保障等需求。同時,現代氣球平臺可重復使用,能隨時根據需求回收、升級、改進或替換任務載荷。據俄羅斯軍事專家推算,1個氣球平臺帶來的經濟價值相當于幾十個地面通信中繼站。
功能多元,在近現代戰爭和準軍事行動中作用凸顯
氣球作為一種有效的作戰輔助工具,目前在實戰和其他準軍事行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偵察監視 氣球平臺居高臨下,具有對地觀測的天然優勢,廣泛用于軍事和準軍事偵察。2019年,美軍利用實驗性高空氣球,在其境內中西部6個州進行大面積監視測試,計劃用以跟蹤監視販毒汽車和船只,旨在提供持久的監視系統來定位和防范毒品販運和國土安全威脅。
防空阻滯 莫斯科保衛戰期間,蘇軍曾通過將系留防空氣球升至4500米高空并用鋼纜相連,織起一張張“空中鐵網”,有力阻滯了德軍轟炸機的俯沖空襲。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軍隊也曾使用浮空氣球群攔截美軍的巡航導彈攻擊,起到了一定的防御效果。
引導打擊 很多戰例顯示,氣球被當作盛裝炸彈的“母機”實施粗放式轟炸。據有關資料稱,美軍正計劃利用平流層氣球在敵后區域播撒大量微型射頻傳感器,通過無線電波等電子信號用于態勢理解和目標定位,服務和引導多域火力實施更為精確的定點打擊。
瞄準轉型,在制勝未來戰場上充滿活力
當前,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氣球平臺正朝著新趨勢加速發展。
多型化 氣球平臺系統正在往超大型和微小型兩個方向不斷拓展,以滿足不同作戰需求。超大型氣球平臺,主要針對國防領域的戰略應用,圍繞高性能、多功能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微小型氣球平臺,主要針對軍事戰術應用和民事應用,圍繞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
隱身化 在人們固有印象里,氣球平臺肉眼可見、移動緩慢,極易被捕捉和截擊。但事實并非如此。氣球可利用地球曲率和地形障礙等作掩護,衛星、雷達和其他探測設備難以及時發現和捕捉到它。許多國家和軍隊研究發現,試驗性平流層氣球正在成為可行的、有實力的空中武器替代品,不易被敵方防空系統發現。
據報道,美軍近年來研發了一種可潛伏在敵方領空且不易被發現的氣球平臺,通過噴涂吸波漆料和特型設計等手段,以規避常規雷達反射和紅外成像偵察,并已將這一計劃付諸聯合演習實踐。
在未來,氣球平臺或許也能像深海中的潛艇一樣,成為令人膽寒的隱蔽殺手。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