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強總理,您能為我們繡娘產品帶貨嗎?”2021年10月19日,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啟動儀式主會場,上海華恩愛心志愿服務社負責人靳英麗大膽一問,將眾人的目光聚焦于云南大山深處的刺繡藝術。
“克強總理,您能為我們繡娘產品帶貨嗎?”2021年10月19日,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啟動儀式主會場,上海華恩愛心志愿服務社負責人靳英麗大膽一問,將眾人的目光聚焦于云南大山深處的刺繡藝術。
千里之外,彩云之南,一群繡娘在家門口“唱著歌、繡著花、背著孩子養活家”。今年,她們有一個“小目標”——讓“七彩靈鳥”飛向世界。“‘七彩靈鳥’是繡娘們沉淀10年共同打造的品牌。在哈尼族服飾里,它是女性的象征,寄托著婦女‘飛’出大山看世界的夢想,更寓意吉祥如意。”靳英麗說。
將刺繡作為撬動當地致富的支點
2012年,為了給一筆2萬元的費用尋找有意義的用途,靳英麗通過上海長寧區婦聯聯系上一名在云南省紅河州掛職的上海援滇干部。
2萬元變成了一所小學46名學生一年在校午餐的費用。之后每年2萬元,到了第三年,為表達謝意,一個學生的母親拿出一件彝族服裝送給靳英麗,精美的彝繡與現實的貧困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為這里做點兒什么來持續下去”的想法在她心底生根發芽。回滬后,靳英麗將衣服裁剪開,取合適的繡片改制成繡花包,隨身攜帶。在一次公益活動上,繡花包被國際友人相中。剎那間靈感閃現,她決定將刺繡作為撬動當地致富的支點。
這條路能行嗎?起初,繡娘們將信將疑。但靳英麗的真誠打動了她們。連續3年,她用愛心幫助校舍煥然一新,也讓繡娘們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未來。
2015年,在上海援滇干部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靳英麗組織元陽縣攀枝花鄉猛弄村的200名繡娘創立了第一家猛弄民繡合作社。合作社就開在村里,繡娘不離鄉土、不荒家務,既能照顧一家老小,又能繡花增收,還能緩解留守兒童、鄉村空心化等問題。
“現在,在滬滇協作的推動下,我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聯網’的模式,培訓了1056名繡娘,還成立了‘滬滇幫扶繡娘大聯盟’,將上海的設計優勢與云南的技能優勢相結合,促進兩地共同發展。我們的刺繡作品‘玉蘭花香’登上了第二屆進博會上海伴手禮展臺。我覺得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點燃了這1056盞心燈。”靳英麗說。
用民族手工藝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上海是啥樣的?”猛弄民繡合作社成立之初,一名繡娘問。的確,對她們而言,繁華的現代化大都市不過是存在于電視中的“空中樓閣”。她們生于大山,長于大山,也從未出過大山。然而,要繡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樣式,調出符合現代審美的配色,必須接受時尚的熏陶。于是,靳英麗賣車倒貼交通費、飯錢,帶著當地138名繡娘走出大山提升技藝,前往東華大學學習服飾與刺繡搭配。
在此過程中,繡娘們打開了思路和眼界。漸漸地,她們告別了以往認知里最高級的“紅配綠”,開始嘗試更多現代化的配色方法和款式。這也為合作社豐富產品品類奠定了基礎。如今,小到充電寶套、手機套、民族印花傘、繡花腰包,大到桌旗、床旗,合作社每年都有近千件產品銷往國內外。更重要的是“精氣神”的變化——有1名繡娘因家庭困難而自卑,在村里,她總是佝僂著背,耷拉著頭。來到上海后,她人生中第一次畫了眉毛、涂了口紅,也第一次因眾人的鼓勵勇敢地站上了婦聯活動表演的舞臺放聲高歌。
如今,繡娘們紛紛加入直播帶貨的隊伍中。為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靳英麗還在各方的幫助下開展雙語直播,用一件件民族手工藝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與文化相結合,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滬滇協作的推動下,靳英麗與設計師們進一步把云南刺繡的樣式簡化,并與海派旗袍、“老克勒”們的襯衫等海派文化代表性服飾相結合,生動呈現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服飾文化盛宴。
創新的同時,靳英麗也和繡娘們一起揭開了云南刺繡延續千年的“美學密碼”。在她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刺繡禾苗、大山、八角花等圖案背后的寓意得到論證,吉祥的圖騰邂逅海派的兼容并包,賦予了文創產品全新的靈感。
“接下來,我希望凝聚更多愛心人士,在未來10年內培養1萬名繡娘,真正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靳英麗說。
2021年,靳英麗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啟動儀式主會場上,成為與中央領導視頻連線匯報工作的3家企業代表之一。“坦白講,這條路并不好走,個中滋味唯有自知。所幸這段旅程中有滬滇協作的幫助,有各位朋友的支持,我才能一次次從挫折中站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我愿為之奮斗一生。”靳英麗說。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