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還流行著完全摘除身體某些器官的手術,包括闌尾、膽囊、扁桃體和子宮等。醫生會對患者保證,沒有這些部位,他們一樣會活得好好的。曾有很多看似牢固的理由支持這些“摘除術”,難道這些器官真的多余嗎?
不管是闌尾還是扁桃體,沒有哪一個身體部位是真正無足輕重的。想想早期的外科醫生是如何漠視人類身體的完整性殘忍實施手術的:他們在顱骨上打洞,用水蛭或者手術刀大膽放血。直到19世紀末,這依然是醫學界的主流操作。
即便到現在,還流行著完全摘除身體某些器官的手術,包括闌尾、膽囊、扁桃體和子宮(一般會在育齡后)等。醫生會對患者保證,沒有這些部位,他們一樣會活得好好的。曾經有很多看似牢固的理由支持這些“摘除術”,但是失去這些器官后真的完全沒有不良后果,或是只有一點影響嗎?
有益菌的“安全屋”
以闌尾為例,很多人在學校里學到的是,闌尾像小拇指一樣突兀地生長在結腸末端,是沒什么用的演化殘跡,就像某些蛇身上的微小腿骨一樣。
不過,美國中西大學解剖學實驗室主任、演化生物學家希瑟·史密斯說,這個觀點已經被推翻了。2017年,史密斯主導的一項研究評估了533種哺乳動物,發現多個互不相關的物種都有闌尾。她說:“這暗示生物有充分的理由保留闌尾。”
這個理由似乎與胃腸和免疫有關。
史密斯注意到,闌尾要么包含淋巴組織,要么和淋巴組織密切相關,而淋巴組織有支持免疫系統的作用。
杜克大學相關研究發現,人類的闌尾中還生存著一些有益腸道的細菌。在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們提出闌尾是保存這些細菌的“安全屋”。當腸道的微生物因疾病遭到重創時,躲藏在闌尾中的有益菌就是腸道微生物的生力軍。
2011年,一項研究為這個觀點提供了充足的證據:相比正常人,沒有闌尾的人在感染艱難梭菌后復發的幾率要高4倍。艱難梭菌是腸道菌中的危險細菌,當有益菌缺失時,艱難梭菌就會繁盛。
闌尾對身體的影響不僅限于此,有時也有一些反面案例。2018年10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錯誤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存在于帕金森病患者腦部的異常蛋白質)可以在闌尾中累積。有趣的是,這項研究發現,年輕時就切除闌尾似乎對帕金森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抗擊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
扁桃體和腺樣體的價值也在近期的研究中逐漸得到認可。
在2018年6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120萬名丹麥兒童,評估了切除或保留這兩種器官的長期影響。這些兒童中,9歲前至少切除其中一種的兒童占5%。
10到30年的隨訪調查卻顯示,相比其他兒童,切除了這兩種器官的人,出現上呼吸道疾病的幾率要高2至3倍,過敏和哮喘的發病率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孩子本來就是為了減少部分常見感染(耳部感染、鼻竇炎、喉炎、喉嚨痛)才切除扁桃體的,現在卻更容易被感染了。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墨爾本人口與全球健康學院的資深研究員肖恩·拜厄斯說,扁桃體和腺樣體“是抗擊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這些器官在兒童時期存在感最強,到成年時基本消失。
有人認為這些器官并不重要,但拜厄斯指出:“它們在兒童時體積最大,可能是有原因的。或許它們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塑造免疫系統,產生長期影響。”
相較于切除手術,保守做法更明智
拜厄斯指出,盡管他的研究規模很大,但還是需要其他研究者跟進。畢竟,對于任何關于兒童的治療方案,都需要多方確認。他說:“扁桃體切除和腺樣體切除是最常見的兒童手術,我們的研究則顯示,保守做法更明智。”
目前,美國的扁桃體切除率已經有所下降,特別是在20世紀中期的鼎盛時期之后。外科醫生也更少建議切除子宮。這或許說明,在生育之后,子宮并不是完全沒用的。而在應對子宮肌瘤等常見問題時,還有很多不那么激進的方法。
(《大眾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