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航空工業沈陽所
2022年11月25日,航空工業沈陽所舉辦了“殲15著艦十周年”媒體見面會活動,沈陽所黨委副書記王東石致辭。沈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高級工程師王曉艷、航空攝影師盧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長班瑞陽,4位不同年齡、不同崗位的航空人,講述了他們與殲15飛機共同成長的那些年里發生的故事。

攝影 沈熙然

王永慶 攝影/沈熙然
“2012年11月23日,中國戰斗機邁出歷史性關鍵一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型艦載多用途戰斗機殲15帶著億萬人的期待,在遼寧艦上成功起降,中國戰斗機實現了從陸地向海洋的跨越。從這一天起,中國海上沒有艦載機的時代成為過去。殲15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個飛躍、每一項探索,幾乎每一步都是第一次,都是從0開始。”
王永慶回顧了我國艦載機從關鍵技術預研,到初步方案,再到關鍵技術突破和近10年發展的全過程。從著艦到現在,殲15又經歷了10年發展,接受了更多考驗,具備了全任務能力。王永慶自豪地說:“殲15研制突破了近300項關鍵技術,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艦載機研發人員、試飛員和飛行員。殲15總設計師孫聰在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肩負起更多國家重任;我們鍛煉出了一支敢打硬仗的科研隊伍,尤其是一批年輕的設計員與殲15一起成長,把青春奉獻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殲15飛機也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的最高獎。
“這十年,殲15隨著中國航母挺進深藍,我們有了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形成了規模力量和快速作戰能力,捍衛了祖國的領海和海洋權益,艦載機的技術體系和裝備體系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這十年,我們不斷提升裝備能力水平,就是為了當我們的裝備面對敵人的時候,我們不怕他!”

王曉艷
先進的裝備、先進的技術、先進的作戰理念,對科研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陽所和各相關單位的同志們,大家都憋著一口氣,沒日沒夜地干,硬是把國外幾十年走的路,用最短的時間走完了。國外需要2~3年才能實現上艦,我們2個多月就實現了。這支敢打硬仗的科研隊伍與殲15一起成長,一批艦載機研發人員、試飛員和飛行員把青春奉獻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殲15飛機2012年首次著艦的歷史時刻,很多人都記住了“遼寧艦”甲板上的“生死十三秒”,而王曉艷卻記住了殲15首席試飛員戴明盟那一身橙黃亮麗的聯合服。
那一天,5名飛行員駕駛著殲15飛機相繼穩穩地落在了16艦的甲板上,出于專業的敏感,王曉艷觀察到,只有戴明盟著裝的是殲15飛機配套的高空海上聯合救生服,而另外4名飛行員的救生服是從其他飛機上臨時調用的。
王曉艷深情回憶了在殲15試飛過程中研制高空海上聯合服、飛行員氧氣系統遇到的種種難題與他們應對的過程。“當時高空海上聯合服暴露出了過于臃腫的問題,影響了飛行員著艦精密動作。在需要攻關的關鍵期,調用其他同類服裝保飛行是常規方法。而戴明盟用他的行動,給我們研發設計團隊傳遞了信任和期待,給了我們無限前進的動力與信心。在他的鼓舞下,適合艦載機的新型高空海上聯合服很快就完成攻關,送到了每一個飛行員的手上。
試想一下,從空中俯視,航母在茫茫大海上就如同一張小小的郵票,飛機要降落在甲板上,飛行員就要排除風浪的干擾,將飛機穩穩地落在一張“郵票”上,仿佛在“刀尖上跳舞”。
“氧氣系統就像是我們大家的孩子,我當然希望在萬眾矚目的時刻它能好好表現。沒想到仍然是在飛行前準備上電的時候,氧氣系統出現了故障,我需要跟飛行員們交底。當時我真是有點恨鐵不成鋼。雖然說有沒有氧氣,以首飛時的飛行高度來看并不是非它不可,影響不大。但跟飛行員的近距離接觸,讓我感受到了飛行員們對氧氣系統的高度重視和新技術應用的隱隱擔憂。交底很快結束了,首飛也很成功,但我的擔憂卻更多了。我知道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從研制到試制到試驗步履維艱,而試飛是氧氣系統交答卷的大考,還在前面等著我們。”
2009年9月殲15首飛成功,接著開始了多地試飛。2011年3月起,飛行員相繼反映飛行之后會干咳、嗓子發癢、吸氣阻力大。而國際上,美國也爆出了“缺氧門”。一時間,大家對飛機氧氣系統的信心滑落。沒有讓人信得過的氧氣系統,飛機就要限高飛行,到底該怎么辦?
“我們只能迎難而上,解決問題,奪回時間,讓飛行員放心、安心。方案調整,產品調整,試驗驗證,一次次,一步步,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更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終于飛行員不咳了,嗓子不干了,分子篩機上產氧供氧讓飛行員呼吸舒暢了。氧氣系統一點一點贏回了飛行員的信任,飛機也重新飛向高空。
“‘你能行!’這是我專業路上的領路人賈哥斬釘截鐵告訴我的話。他是我們設計室的主任,2005年我從試驗室調到設計室,就是他找我談話,讓我承擔起了殲15飛機氧氣系統的設計工作。我既興奮又忐忑,氧氣專業正處于青黃不接之際,接下這個任務讓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在殲15飛機的一次次論證中,又對氧氣系統給予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解決氧氣瓶艦面維護的難題擺在面前,機載制氧技術的應用突破也迫在眉睫。
“從賈哥堅定的聲音中,我感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囑托。在隨后的工作開展中,我們所的眾多領導和同事,都給了我很多支持和幫助。最終我們在殲15飛機上突破了氧氣系統的很多個第一,開創了氧氣系統新的篇章。但讓人扼腕和傷心的是,我的老主任賈玉東倒在了工作第一線,永遠地告別了我們。他用生命譜寫了航空人之歌,而我們也一直在沿著他的足跡繼續著他未完的事業。”
王曉艷的同事宋浩偉也是航母上的常客。她說初識“小宋”時,他還是個頭發烏黑的小伙兒,剛轉試飛,就負責了殲15飛機的機艦適配性驗證項目。
機艦適配性驗證可是個硬骨頭,在我們國家屬于從零起步的空白項目,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試想一下,從空中俯視,航母在茫茫大海上就如同一張小小的郵票,飛機要降落在甲板上,飛行員就要排除風浪的干擾,將飛機穩穩地落在一張“郵票”上,仿佛在“刀尖上跳舞”。更別提,艦上跑道長度僅為陸基機場的十分之一。要在如此短距離的跑道上完成飛機起降,這可是艦載機設計的一大難點。機艦適配性驗證,也成了艦載機試飛驗證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既要從技術上攻克,又要現場調度、協調保障。宋浩偉和他的試飛同伴們,堅定地承擔了艱巨任務。從零開始,制定方案、任務分工,到現場技術支持,細致規劃著每一個工作環節,千萬百計地做好保障工作。現在,王曉艷總聽見人們喊他“老宋”,因為他的滿頭白發,已經掩蓋了他的真實年齡。
在沈陽所、在工作中,大家并沒有將“飛鯊精神”掛在口頭,但每個人都散發著光和熱,點亮了自己,也溫暖著別人。“做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沈陽所人的一舉一動、日日夜夜,質樸地詮釋著航空人對祖國的熱愛。
“十年前,兒子4歲。在他的心里,爸爸就是那個一直工作在外面、偶爾回家一趟的人。有一次我聽見孩子偷偷問:‘爸爸,你什么時候回去啊?’因為常年出差的爸爸,終于難得有空陪他在外面玩了一個周末。他意猶未盡,所以在回家路上這樣問爸爸。孩子的這句話,一直讓我記在心頭。
“像孩子爸爸這樣的人,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還有很多很多。‘飛鯊’驚艷亮相的背后,有著無數個默默付出的身影。我有一個小遺憾,雖然我參研殲15飛機這么多年,但還從沒有上過艦。曾經有一次,我正在外場感慨的時候,有個現場維護殲15飛機的士兵也湊過來對我說,他好希望在退役前能有機會親眼見到殲15在艦面上起降。因為碩大的航母,只有指揮室是暴露在艦面上的。大多數官兵和我的同事們隨艦出航,都是住在二甲、三甲、四甲……那里沒有窗戶,更不見陽光,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話,房間狹小逼仄,開門要手腳并用。他們每一個都是‘工作在外面、偶爾回家’的人。
“我無數次的慶幸,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其中的一員。不僅因為我們志同道合,彼此懂得,我們可以無數次地‘偶遇’在飛機保障的前線;更是因為當‘飛鯊’翱翔海天,劃破長空,祖國的海域將更加波瀾壯闊。
“十年后,孩子經常跟我們說的話是:我自己在家行,你們去吧。一晃10年過去了,兒子也已經14歲了,我們放心地出了門。”王曉艷講起丈夫和兒子,是溫暖,也是釋然。
在沈陽所、在工作中,大家并沒有將“飛鯊精神”掛在口頭,但每個人都散發著光和熱,點亮了自己,也溫暖著別人。“做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沈陽所人的一舉一動、日日夜夜,質樸地詮釋著航空人對祖國的熱愛。
今年11月23日,是紀念中國殲15飛機在遼寧艦首次成功著艦十周年紀念日。回憶當年成功著艦激動人心的場景,讓盧剛想起為中國艦載機事業犧牲的戰友羅陽……

盧剛
羅陽入沈陽所工作的第一張照片、羅陽在遼寧艦上的最后一張照片,都是盧剛拍攝的。他與同在一起工作而且熱愛攝影的羅陽,有著許許多多的共同記憶。
“羅陽是我的好兄弟,論年齡我與羅陽同齡,他比我小一個月。他出身革命軍人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為他后天的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且羅陽把這良好素質也帶到了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他為政清廉,尊敬老人,在父母面前是個大孝子,在企業管理工作中是我們黨的優秀干部。
“在航空母艦上,羅陽總是隨身帶著小本,上塔臺、下機庫,邊走邊問邊記錄,還經常向軍方領導、集團領導詳細介紹殲15飛機性能,特別是在飛機庫,他為飛機的后續保障工作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因為攝影這一共同的愛好,盧剛和羅陽在一起時,經常都有說不完的話。“和我談起攝影,羅陽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他是那么熱愛生活。其實羅陽年輕的時候還喜歡打排球、下棋,后來工作繁忙都放棄了,只有攝影還是他的最愛。我還記得沈陽所慶祝建所40周年的時候,所里舉辦職工攝影展。我找到羅陽,請他參加,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我,還把我請到家里幫他挑選照片。
“對攝影器材的使用、對攝影作品的理解,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經研究攝影器材比我還透徹。他做事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在我拍攝殲15飛機在遼寧艦試訓過程中,他時常打開我的相機顯示屏,和我一起分享拍片的快樂。當他看到精彩畫面時,高興得就像個孩子,不時問我這張照片是怎么拍的,那張照片的光環色彩是怎樣產生的,還一直強調回到沈陽后,好的艦載飛機照片一定要給他一套。
“有一次我從航母甲板拍完照片剛回到航空會議室,羅陽正好也在,他說想看看新拍的片子。我正要把相機遞給他看,艦上廣播殲15馬上就要飛臨航母空域。我只好對他說要馬上去飛行甲板拍飛機,羅陽非常理解地說趕緊去吧,別把任務給耽誤了。可誰又能預想到下航母后發生的一切,這已經成為我們最大的遺憾。我多想再讓羅總看看我拍攝的好照片和他深愛的殲15艦載飛機。
殲15 成功著艦那一刻的畫面深深印刻在班瑞陽的腦海里,羅陽同志的事跡與精神時時刻刻敲打在他的心上,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回蕩,那就是選擇航空,循著羅陽同志的足跡,為祖國的航空事業盡一份力量。
“羅陽是一位從不愛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在艦上,他曾向集團重大項目辦領導說有點心臟不適。領導要給他找醫生看看,羅陽說沒有事,一會兒可能會好一些,沒想到后來發生的這一切……”說起與羅陽最后相處時光的點點滴滴,盧剛眼中淚花閃爍。
盧剛還講述了在遼寧艦上,看到試飛員的勇敢與無畏,看到航空人的敬業與擔當,看到共產黨員的忠誠和奉獻。“我從事航空科研攝影工作41年,用鏡頭記錄著飛行員叱咤藍天威武的場面,同時,也見證著航空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壯志情懷。
“2012年11月,我在遼寧艦拍攝殲15飛機首次著艦,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遼寧艦上的每一天,我隨時都能看到科研保障人員各盡其責忙碌的身影,身邊的共產黨員忘我奉獻、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激勵著我,在型號研制的關鍵節點,黨組織把我安排在最前線拍攝,這本身就是對我工作的認可和肯定。
“還記得殲15飛機首次著艦前,黨委書記褚曉文召集沈陽所艦上工作人員開會,他說:是黨員的請舉手,第一次上艦的請舉手,要求每位員工發言。大家的發言與經歷讓我的心靈再一次深受觸動,我也要加入黨組織,成為忠誠奉獻的一分子。于是我在遼寧艦上鄭重地寫下了入黨申請書。兩年后,我終于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那一刻我熱淚盈眶……”
2012年,班瑞陽還是一名大二的在校學生。他清楚地記得,在11月24日當天中午,學校餐廳電視上滾動播報著殲15飛機首次著艦的相關新聞。整個餐廳一下子喧鬧了起來,包括他在內的同學們都熱血沸騰,“航母style”也成為他們當時最熱衷模仿的動作。然而,11月25日播報羅陽同志不幸犧牲的突發新聞,又讓大家瞬間肅穆。
那是他第一次目睹這位與航空事業、殲15飛機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英雄面容。當新聞畫面播報到靈車最后一次載著羅陽同志回到他所奮斗和牽掛的地方,航空人以及沈陽市民冒著嚴寒自發在道路兩側為羅陽同志鳴笛送行的時候,他的內心五味雜陳,淚水不由自主地浸濕了眼眶。
從羅陽的事跡報道中,班瑞陽逐漸了解到羅陽同志平凡又偉大的一生。看到羅陽故居中陳舊而又簡樸的裝修時,他也感受到羅陽同志的舍小我而為大我、淡泊名利的情懷。在2012年,羅陽同志當之無愧地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其中羅陽頒獎詞中的一句話讓他一直難忘,那就是:如果你沒有離開,依然會,帶吳鉤,巡萬里關山。

班瑞陽
殲15成功著艦那一刻的畫面深深印刻在班瑞陽的腦海里,羅陽同志的事跡與精神時時刻刻敲打在他的心上,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回蕩,那就是選擇航空,循著羅陽同志的足跡,為祖國的航空事業盡一份力量。
入所五年,班瑞陽親身經歷了飛控系統向飛管架構的技術跨越。正值所團委號召組建“羅陽青年突擊隊”,他決心要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以羅陽同志為榜樣,堅定信念、航空報國,恪盡職守、忘我奉獻,為實現新時代航空強國夢想、建軍百年目標貢獻青春力量。
班瑞陽講述了他作為隊長帶領“羅陽青年突擊隊”的小伙伴們在重點型號、重點項目的研制中承擔“飛管系統開發驗證試驗”等關鍵任務的成長歷程。作為航空新青年,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羅陽精神的踐行者,也是羅陽精神的受益者。他相信只要循著羅陽的足跡,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