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業成 張 迎
作為我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產業特色小鎮是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是農村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載體,是新型城鎮化體系的重要一環。筆者擬以湖北省潛江市熊口鎮為例,對特色小鎮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提出對策建議。
熊口鎮位于湖北省潛江市中部,區域面積102 平方公里,是蝦稻共作模式的發源地。該鎮立足小龍蝦特色產業,以農村土地規?;洜I和“蝦稻共作”高效種養為基礎,以水產品加工、甲殼素和甲殼素衍生制品深加工為支撐,以小龍蝦產業鏈和城鎮建設深度融合為目標,精心打造小龍蝦產業重鎮,培育了“華山模式”等知名模式。經過20 年的艱辛探索,熊口鎮特色龍蝦小鎮建設成效顯著,品牌效應逐漸顯現,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提升。2009 年該鎮被評為省級特色鎮,2010 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3月被納入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2013 年7 月被納入省“四化同步”示范試點鎮,2014 年7月被列為全國重點鎮,2017 年8 月獲批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2017 年10月被命名為省森林城鎮,2018 年9月獲批開展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
規劃編制發揮著引領特色小鎮有序發展的重要作用,做好規劃編制工作意義重大。特色小鎮是一個覆蓋產業、人口、土地、生態、文化、旅游、養生等多維要素的系統性工程,編制特色小鎮規劃不能簡單照搬照抄現有某個領域的單一規劃,也不能全盤拼湊各類規劃;既要打破各類規劃各自為“規”,又要堅持“多規合一”。要整合各類規劃和要素資源,加強部門溝通協調,避免各自為“戰”。
熊口鎮將編制全域規劃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第一步,形成了“1136”規劃編制體系,即鎮域規劃,鎮區規劃,3個農村社區規劃,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土地利用、低碳生態、歷史文化、多規合一等6 個專項規劃。全域規劃總面積138平方公里,鎮區規劃總面積10.77平方公里。新編規劃充分考慮了熊口地域特色、產業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特別是加強了對小龍蝦特色產業的規劃,對小龍蝦上游細化了“蝦稻共作”模式發展路徑,對小龍蝦下游甲殼素加工工業提出了“多元化、高附加”的發展路徑,對全域現代農業發展給出了指導性意見,明確了全鎮小龍蝦產業發展所需的工業用地和發展備用地。熊口鎮還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和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編制了《熊口鎮龍蝦特色小鎮專項規劃》和《潛江市熊口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熊口鎮特色小鎮環鎮東路項目)初步設計》。
特色小鎮并非純粹是一個產業園區,而是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形成的一個產業空間聚集區。產業的選擇需要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區位環境以及產業發展歷史等基礎條件。土地作為一種要素資源,是建設特色小鎮的載體。土地流轉是打造特色小鎮的主抓手,也是推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的前提。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戶更多土地自主權,農戶可以享有更多土地紅利。通過加強土地流轉,保障土地存量,激活土地增量,既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益和土地集約化利用率,也解決了適度規?;洜I問題。
熊口鎮之所以能入圍全省21 個“四化同步”試點鎮,源于最初的一個構想:華山公司作為以小龍蝦為主的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存在“原材料不足、核心生產基地欠缺”的問題,選擇趙腦村開展遷村騰地、土地流轉和蝦稻共作似乎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因此,201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四化同步”試點時,熊口鎮大膽探索的土地流轉方式符合湖北省的土地流轉政策,順利入圍湖北省21個“四化同步”試點鎮。趙腦村所有農戶的土地均采取自愿流轉的方式,不論土地質量優劣、肥沃貧瘠均可流轉,流轉價格平均為1元/平方米,遠高于其他村組農戶個人流轉土地的價格。以家庭為單位,趙腦村95%的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經過規模化、標準化整治后,建成萬畝高標準“蝦稻共作”生產基地,基地配有水稻育秧工廠、蝦種選育基地、小龍蝦質量可追溯平臺等生產生活配套設施。通過遷村騰地、土地流轉、返租倒包等現代化運作模式和制度安排,熊口鎮深挖土地的資源價值,推動小龍蝦產業不斷規?;放菩鹉觑@現。截至2021 年,全鎮蝦稻面積達到7.9 萬畝,占到了全鎮可耕種面積的90%以上。
“特”是小鎮的核心競爭力。培育特色產業的核心是立足產品獨特品質,關鍵是深挖各地資源稟賦,找準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產業,要義是將特色產業做精做大做強,形成規?;洜I,提高品牌知名度,逐漸培植成為主導產業,進而圍繞特色產業形成產業聚集生態圈。同時,推進產業與現代科技融合,延長產業鏈,形成全產業鏈優勢。熊口鎮就是由傳統的水稻單一種植結構發展到小龍蝦全產業鏈結構的典型特色小鎮。
熊口鎮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了小龍蝦良好的品質。經過多年探索,小龍蝦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延伸和完善,不僅上游“蝦稻共作”種養模式在全市、全省得到復制推廣,全省小龍蝦養殖面積呈爆發性增長態勢,而且鎮域內的華山水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山水產”)通過市場開拓和產品研發,打造出了小龍蝦餐飲消費、甲殼素及其衍生制品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在成立產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之后,該鎮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實現了統一機械施工、統一種養標準、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服務管理、統一收購產品、統一產品品牌和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服務社會化、品種優良化、產品標準化、利益分享化。
品牌建設既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由重數量和規模的傳統農業向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強農戰略轉變,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推動鄉村振興向效益型轉變,是特色小鎮建設的使命。通過加強品牌建設工作力量,完善機構職能,搭建品牌建設配套服務平臺,積極融智借力,依靠外部顧問團隊力量,強化品牌培育和推介,熊口鎮營造了全員參與品牌建設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熊口鎮借助央視媒體、中央部委重要產品展銷會和重要報紙、互聯網直播平臺等多種對外宣傳媒介,多形式、多角度對外宣傳自己的品牌形象?!拔r稻共作”模式在全省復制推廣。華山水產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研發了適合國內民眾口味的麻辣、清蒸、蒜蓉等小龍蝦,打造了面向國內市場的速食產品“蝦小弟”。在甲殼素精深加工方面,成功孵化甲殼素保健品等項目。潛江市與湖北省內嘉魚縣等8地簽訂了共用共享“潛江龍蝦”品牌和技術。因為企業增效、集體增收、農戶富裕、政府受益,“華山模式”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領導的高度肯定。
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綠色發展思維,堅持生態宜居的發展理念,要綜合協調空間布局和生態環境,同步推動小鎮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形成環境優美、干凈整潔、鄉風文明、基礎設施完備、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體系合理的生態宜居地。
熊口鎮與華山水產合作,在鎮東建設華山(趙腦)綜合社區,安置趙腦村土地流轉的農民,實現了就近就地城鎮化。華山(趙腦)綜合社區建設完成投資1.8億元,一期建成25棟470套樓房,將水、電、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中心戲臺、辦公場所、老年活動中心、文化服務中心、體育場、路燈、綠化、公共廁所、社區步行道路、衛生所等公共基礎設施已完成建設。熊口鎮還大力推動“六縱四橫”路網建設,全面啟動電力設施配套、自來水管網改造、污水處理廠建設、垃圾壓縮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打造電子商務平臺,及時提供小龍蝦銷售信息。熊口鎮正在規劃建設總占地120 畝的商業綜合體以及占地250 畝的專業市場。熊口鎮力爭打造的“十分鐘生活圈”將極大推動城鎮化進程。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魂”。產業園與特色小鎮的本質區別在于文化。將文化貫穿到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全過程,既注重特色小鎮的經濟效益,又注重發揮特色小鎮的社會價值。熊口鎮通過深挖本地文化基因,通過提煉、創新和再設計,對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特色產業資源進行了深層次整合,打造出生態優美、文化傳承、產業興旺的生態空間體。
熊口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紅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鎮內分布有紅二、三、六軍和紅七、八、九師等革命舊址,是紅軍軍事機關的駐地、襄南革命根據地指揮中心。鎮內紅軍街保存革命舊址141處,是湖北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熊口鎮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鎮內有江漢皮影、荊州花鼓戲和潛江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潛江草把龍燈、潛江木雕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 年,熊口鎮聘請專業規劃設計機構編制了熊口歷史文化名鎮及重要街區保護規劃,對低碳生態和歷史文化進行了專題研究,旨在最大程度保護、還原既有的歷史風貌。同時,將小龍蝦產業和紅色文化融入現代農業,逐步打造精品農業休閑區、小龍蝦—紅色文化觀光區、“蝦稻共作”現代農業旅游區。熊口鎮正成為融合新型工業文明、紅色歷史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的綜合旅游區。
國內逐漸興起的小龍蝦消費熱推動小龍蝦市場快速發展。對小龍蝦產業鏈上的養殖戶、經銷商和消費者來說,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嚴肅對待來自自然、市場的諸多風險挑戰。要嚴控自然風險,重點注意冰雪、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影響,要及時提供并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提高災害預測能力。養殖戶要科學養殖,降低自然風險造成的損失,嚴控質量風險,堅持綠色養殖理念,少用或不用飼料。政府要出臺政策引導農戶開展規范化養殖,對小龍蝦統一抽樣、檢驗、篩選,確保小龍蝦產品質量全過程可控;要嚴控市場風險,及時了解掌握小龍蝦市場動向,重點關注國內小龍蝦餐飲消費、對外出口和小龍蝦衍生品深加工三個方面,發現市場重大風險,早發現早應對;要嚴控金融風險,掌握小龍蝦市場的季節性波動,及時反饋給養殖戶,降低金融借貸的小龍蝦養殖戶的償債風險;要慎重對待輿情風險,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
深入挖掘龍蝦經濟的品牌價值,積極打造“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用品牌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政府要做好支持和引導工作,繼續重點支持小龍蝦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小龍蝦企業做好品牌建設,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骨干企業為支撐、小龍蝦上下游配套企業的行業協會為依托、小龍蝦品牌形象突出的小龍蝦產業聚集區。要做精做細做強“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拓展“潛江龍蝦”的營銷渠道,提升“潛江龍蝦”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制定“潛江龍蝦”區域品牌共用標準,確保小龍蝦養殖流程規范化、統一化,提升小龍蝦產品質量,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潛江小龍蝦全產業鏈條已具規模,但產業鏈上各環節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小龍蝦產業鏈,擴大社會資本與產業的合作范圍,除支持共享餐廳、中央廚房做大做強外,還要加強小龍蝦餐飲連鎖、深加工企業和旅游、大數據服務等相關配套服務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要強化產學研合作,擴大與水產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廣度、深度,引入現代生物醫藥技術,研制開發小龍蝦衍生產品,深挖小龍蝦產品經濟價值,推動小龍蝦產業由傳統的加工和餐飲消費型產業向生物醫藥科技型產業轉型。
深挖小鎮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傳承與小鎮建設深度融合。充分發掘現有紅色資源,聘請專業旅游項目開發機構,整體策劃打造旅游精品項目,將紅色文化展示與旅游有效整合。以“曹禺文化周”為平臺,以“全國劇本創作交易會”為載體,多層次多角度宣傳熊口鎮紅色歷史文化;深挖小鎮民俗文化,立足潛江皮影戲、潛江花鼓戲、潛江民歌等傳統戲曲和草把龍等民俗文化,做大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建立對外宣傳新媒介;搭建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花鼓劇團與特色小鎮的對接平臺,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文化藝術人才支撐。
依托萬畝標準化小龍蝦養殖示范基地,完善小龍蝦養殖基地生產基礎設施,優化鎮域交通、通訊、環境、衛生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打造以龍蝦文化為載體的特色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將文化創意全方位滲透到龍蝦小鎮建設全過程。發展以小龍蝦文化為核心的創意設計、文化旅游、文化藝術、民宿客棧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特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建設小龍蝦農耕體驗園,全力打造集生產、科普、觀光、休閑、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小龍蝦特色主題體驗園區。
大力推進“互聯網+小龍蝦”行動,利用融媒體強大的傳播力,提高消費受眾覆蓋面,強化小龍蝦及其衍生品的消費熱度;通過研討會、論壇、發布會、展博會等形式,打造產業創新高地;借助節會,抓好推介和招商,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借助“五個一”工程(一部廣告片、一部動漫片、一部劇本、一部影視劇、一首歌工程),傳播品牌形象,講好龍蝦故事。特色鮮明的龍蝦小鎮模式為長江中下游廣袤的水鄉提供了能接受、可推廣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