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袁丁
在湖北省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戰略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建設美麗湖北、實現綠色崛起的重要一環。把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綠色崛起的先導產業,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大旅游發展框架,對恩施州實現綠色崛起至關重要。
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總目標,編制了《恩施州全域旅游規劃》,構建全域旅游規劃格局。制定實施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資源統籌管理辦法》,實現產業融合、資金保障、人才保障、旅游標準化等同步配套。
配套完善頂層設計,制定了《恩施州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了《關于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充分統籌了文旅、財政、農林、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力量,明確各自職責,為全州全域旅游規范有序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工作支持。
全面實施“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的發展戰略,積極促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交旅融合、養旅融合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出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0 條;成功舉辦了中國硒博會、中國山地馬拉松利川站系列賽、長江三峽(巴東)纖夫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節事活動;建設了千里生態旅游公路,將交通干線升級為風景廊道,使“補硒養肺·避暑恩施”享譽全國。
把旅游項目建設作為發展全域旅游的“牛鼻子”工程,形成了“政府引導投資、企業主導投資、民眾參與投資”的全域投資氣場,激發旅游發展活力。鄂旅投等一大批省內外知名企業紛紛投資恩施,一大批重大文旅項目落地建成,讓恩施州旅游業發展蔚然成風并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實行全域營銷,整合政府和企業力量,聯合發力、共同打造恩施全域旅游品牌。旅游形象宣傳片登陸中央電視臺和美國紐約時代廣場。
二是政企聯手,支持企業舉辦熱氣球節、汽車越野賽、自行車賽等系列節會賽會活動。
三是區域聯合,利用了結對幫扶城市杭州市的市場優勢,并加強了與萬州、張家界、黔江等地的合作,形成了線路互推、客源共享、宣傳互換、利益共贏的區域合作格局。“中國好山水·天賜恩施州”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城市品牌宣傳效應。
從綜合效益看。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全域旅游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模式,是生態功能區“穩增長、調結構、增就業、惠民生”的主引擎,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新載體。
從資源的角度看。恩施土苗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地質文化等逐漸融入生態旅游開發中,唐崖土司城景區將世界文化遺產與旅游高度結合,彭家寨景區依托濃郁的土家文化建設中國土家泛博物館,女兒城景區的民俗博物館全方位展覽和呈現了土家族傳統的生活生產場景。優秀的民族歌曲、舞蹈和以土苗文化為背景創作的文藝節目在景區中競相上演,備受游客好評。
從品牌的角度看。風景名勝區是文化和旅游品牌中主打的拳頭產品。恩施大峽谷已成為恩施州旅游的一張“金名片”,騰龍洞景區也成功入選湖北省“十大旅游名片”,宣恩縣獅子關水上棧道成為抖音最受歡迎的旅游直播間。
從區域的角度看。區域協同發展為恩施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機遇。恩施州文化旅游的形式向外延伸,由地域性單向旅游向區域性廣泛旅游發展,未來恩施文化旅游同武陵山周邊地區、“宜荊荊恩”城市群聯系會越來越緊密。《“宜荊荊恩”城市群文旅產業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實現了區域內文化旅游資源的共享,互認、互通、互用推動了區域性的旅游大發展。
一是旅游資源開發及產業融合集聚效應不強。旅游產品對資源依賴性較強,自然觀光類較多,體閑度假產品較少;部分旅游產品缺乏特色和差異性,同質化競爭突出;文化資源、民俗資源、鄉村旅游等開發挖掘力度不夠。
二是旅游產業要素不夠完善。旅游產業要素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現在各空間組團之間的交通便捷性不強、特色旅游商品有待開發、旅游線路有待豐富、夜間娛樂消費缺乏、特色餐飲需要提升等方面。
三是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尚待提高。恩施州公共服務的軟、硬環境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旅游交通標識、景點周邊公共交通、出租車服務等方面的游客滿意度有待提升,自助游、自駕游、房車露營等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尚需完善,旅游營銷、旅游監管、旅游安全等智慧旅游建設方面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四是旅游保障機制還不健全。旅游綜合監管及執法的體制機制、旅游目的地安全綜合治理及保障體系還不健全,旅游用地等支持政策有待加強,旅游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一是加強創新驅動。可通過“旅游+”的方式,以旅游為先導,實現融通聯合的規模經濟效應,做大旅游產業的綜合產值,打造“多元化經濟”,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體驗需求。
二是形成創新力量。關鍵在于內部資源挖潛和外部引智。可考慮專項組建恩施文旅研究創新平臺,構建恩施旅游產學研一體化智力平臺,進一步壯大恩施州旅游發展專家咨詢隊伍,豐富旅游人才智庫。
三是強化創新保障。深化改革,完善市場化創新激勵機制,營造鼓勵旅游創新、全員創新旅游的良好氛圍。
一是打造差異化產品體系。應細分旅游人群、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場,突出各市縣比較優勢和特色主題,建立層級清晰、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的差異化旅游產品體系。
二是打造差異化活動體系。可探索延伸“長時段經濟”,將門票限定時段內的游玩延伸為全天候的參與體驗活動;推出夜間旅游活動產品,大力發展夜游經濟,突破原本“黑白分明”的旅游活動界線;將淡旺季分明的態勢拓展至全季節可參與的常態模式,針對傳統淡季推出漂流、滑雪、溫泉等專項旅游活動。
三是打造差異化主題線路。立足全域旅游,加大主題精品線路的開發力度,通過線路來集聚恩施最優質的文旅資源,并著力打造差異化的精品旅游線路。
一是加大政策爭取力度。完善中央、省和州上下通聯機制,做好政策爭取;鞏固州縣內部聯動機制,做好政策傳達落實;密切政企互動機制,做好政策轉化實施,確保政策紅利應享盡享。
二是加大政策融入力度。提高前瞻性、預見性,聚焦政策導向、行業發展的難點及熱點問題,積極總結項目實踐經驗,創新發展理念,為出臺文旅專項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一是運營專業化。加大產業鏈優勢資源整合,重點發揮省級文旅投融資平臺“鄂旅投”的引領作用,引領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結構升級優化、市場有序競爭,對內實現恩施文旅產業資源的整合,對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高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平,強化平臺集成和產業賦能。
二是管理智慧化。依托“一部手機游恩施”平臺,加快構建服務大旅游的大數據中心、一體化應用支撐和物聯網平臺,建立數字化的管理閉環。通過智慧旅游平臺,既提供虛擬旅游體驗服務,又提供現場旅游資訊服務,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夠體驗即時、方便、快捷的“說走就走的旅行”。
三是產業標準化。充分發揮產業標準化發展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務、指引和規范作用。完善旅游業標準體系,擴大旅游標準覆蓋范圍;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健全旅游綜合服務體系;激發大旅游全要素的經濟屬性,釋放大旅游全要素的經濟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