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麗娜
引言:通過不斷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能推進經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過程重要部分,在制定財政稅收政策過程,要結合具體工作實際,科學地通過居民消費需求全面刺激經濟發展。從現階段財政稅收政策分析,仍然需要不斷進行優化完善,從而才能迎合時代發展,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提供有效保證,財政工作人員應根據相關政策,全面的開展財政稅收政策研究。
利率與我國的國民經濟具有較為直接的影響。從數字方面來看,我國從1996 年之后利率便持續下降,但從財政發展的角度來講,利率還在上升。雖然我國已經實現了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但在具體的發展中,政府還會在宏觀調控方面發揮較為關鍵的指導作用。因此我國的名義利率下降,但物價水平仍然持續上升。利率下降也可作為財政擴張的一種表現,發揮作用并不明顯,從本質上講還處于上漲的狀態。上述理論和實際變化不符的情況也是商業銀行和企業存在資金剩余的表現,這也給政府借款需求形成了一定的負擔。
從我國以往通過政策引導和刺激消費的實踐經驗來講,在對民間資本的投資開展管理期間,可實現相關邊際效率的獲取。也就是說,可基于民間資本的投資影響來實現資本之間的相互替代。這樣便可再增加公共投資的基礎上,形成更多的外部效應,以此來促進邊際生產力的提高,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財政支出是居民消費的重要構成要素。需基于政府的作用形成推動力,也就是說政府的財政支出可替代私人消費。這種支出便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產生雙重的影響,不但能夠全面促進居民產生購買力,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財政和公共支出,因此實現了互補效果。上述方式能夠在政府和民間投資之間形成良好的協調關系。也就是說,可避免在信貸限制的條件下資金競爭過于激烈,同時還能夠避免民間投資機構減少為財政擴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財政政策可利用補貼來提高居民收入,促使其產生消費的意愿和行為,擴大居民支出的比例。具體可從下述方面進行表現:第一,針對農業開展補貼,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優化農產品的價格保護或進行價格補貼,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第二,開展農機具購置的補貼,降低農民購買的成本,以此來提升農業生產實施的效率。
稅收在居民收支活動中可形成下述影響,第一,個人所得稅。通過提高或降低稅收起征點,或者增減扣除項目來實現對個人收入的調節。第二,契稅。對居民購房交易過程進行稅費的征收,基于設置不同的稅率或推行免征政策來降低居民購房的成本投入,以此促進購房消費。第三,減免購置稅。降低居民購買車輛的成本,提高消費的積極性。第四,征收社會保障費。居民可依據個人需求繳納該項目的個人部分,國家也可通過提高或降低稅率來作出相應的調節。在具體應用期間,國家還可針對小微企業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政策手段扶持來提升小微企業的行業競爭力,以此來保障其穩定發展。
當前,我國大力推行財政政策和具體的減稅措施,主要便是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和居民收入的水平,拓展居民消費的需求,在經濟市場中形成良性的循環模式。稅收政策在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方面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因此,為了發展經濟,提高消費需求,便可對財政政策進行深度優化,保證其能夠在具體的應用中發揮出更為明顯的優勢功能。
第一,國家需加大力度對農村進行補貼,以此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加其消費支出的比例,并提供資金來源。國家需在農產品的政策方面加強發揮引導作用,促進財政補貼機制的滲透力度,推動農產品轉型,提高農業的行業競爭力,從本質上來增加農業的收入。此外,還需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不斷優化農村的生活條件。以城鎮化為著手點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證農民收入能夠穩步提高,進而降低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第二,要拓展財政補貼的輻射范圍結合。我國制定的產業發展相關政策要求針對達到發展要求的消費項目開展定向補貼,如農機具的購置補貼或家電環保產品的補貼等,以此來促進居民的消費轉型,拓展其消費的需求。第三,還需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需高度重視對教育的投入,同時將幼兒園、大學階段的教育也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以此來降低居民的教育開支,使其能夠運用該部分資金進行其他方面的消費,最終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第四,提高社會保障投入比例[3]。政府可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來增加社保的投入,如在衛生、醫療等方面降低收費的價格,從根本上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尤其是在農村范圍構建更為完善的醫療體系,解決農民看病問題。第五,還需提高社保補助的標準,尤其部分低保家庭和農村居民的養老標準亟需提升,解決其就業和養老等方面的問題,為居民的消費行為打消顧慮。
第一,國家需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加大減免的力度,提高起征點和扣除的額度,以此來降低居民的個稅負擔,提高其消費能力,使個稅成為調節個人收入水平的重要工具。第二,在購房和購車稅收方面作出減免政策,以此來降低居民在購房和購車方面的經濟壓力,促進上述方面的消費行為。在居民支出的總成本中,購房和購車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需在該方面做好稅收減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工作,促進居民在現有收入能力的范圍內積極開展消費活動。當前政府可適當考慮取消購房契稅、車船使用稅等稅費,使居民能夠獲得稅收政策的優惠。第三,降低社保費率,減少居民在繳納社保方面的經濟壓力。同時也需針對企業開展稅收的征收工作,針對不按期繳納保險費用的企業進行必要的查處,堅決抵制單位應繳部分由個人承擔的現象發生,從根本上降低居民個人的繳費壓力。第四,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稅收政策扶持。在具體推進期間,需從本質上保證小微企業的經濟收益,盡量簡化稅費減免的實施流程,提高辦公的效率,為小微企業節省時間成本。
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成為影響其消費支出行為的重要原因。尤其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且增長速度也較慢收入渠道有限,因此在支出需求提升的同時,其經濟收入便顯得不足。對此,政府還需側重針對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扶持,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使其有能力參與消費活動,進一步激發其消費的需求,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
第一,國家需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加大減免的力度,提高起征點和扣除的額度,以此來降低居民的個稅負擔,提高其消費能力,使個稅成為調節個人收入水平的重要工具。第二,在購房和購車稅收方面作出減免政策,以此來降低居民在購房和購車方面的經濟壓力,促進上述方面的消費行為。在居民支出的總成本中,購房和購車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需在該方面做好稅收減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工作,促進居民在現有收入能力的范圍內積極開展消費活動。當前政府可適當考慮取消購房契稅、車船使用稅等稅費,使居民能夠獲得稅收政策的優惠。第三,降低社保費率,減少居民在繳納社保方面的經濟壓力。同時也需針對企業開展稅收的征收工作,針對不按期繳納保險費用的企業進行必要的查處,堅決抵制單位應繳部分由個人承擔的現象發生,從根本上降低居民個人的繳費壓力[4]。第四,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稅收政策扶持。在具體推進期間,需從本質上保證小微企業的經濟收益,盡量簡化稅費減免的實施流程,提高辦公的效率,為小微企業節省時間成本。
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成為影響其消費支出行為的重要原因。尤其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且增長速度也較慢收入渠道有限,因此在支出需求提升的同時,其經濟收入便顯得不足。對此,政府還需側重針對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扶持,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使其有能力參與消費活動,進一步激發其消費的需求,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
若想促進消費,便須具有資金來源。因此,推動居民的消費首先需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本文結合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在財政支出和消費率的模型內,收入變量系數均為正,即消費率和收入呈正相關,收入水平的提高便可促進居民消費。因此財政支出政策可在促進居民消費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需重點通過不同的措施來提高居民的收入。
(1)以財政支出政策增強居民就業能力。
中低水平的收入群體大多為工薪層,該群體也是消費擴大提升的核心群體。提高工資收入的穩定性是促進消費的基礎,需持續發揮就業優先的戰略思想,深度提升就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可在就業人員的培訓方面側重提高。持續增加就業資金的預算比例,加強就業支持的基地建設力度,針對求職人員的學歷、就業層次開展不同層面的培訓活動。其次,提高對困難人員的幫扶力度。如為失業人員提供失業補助,針對其再就業的交通和食宿等方面提供政策補貼。再次,在信息服務方面進行優化改進。通過政府購買等形式對民營中介等社會力量的信息服務體系進行優化,全面提高信息服務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最后,鼓勵居民自主創業。在提高創業財政資助標準的基礎上,實現財稅、工商、勞保等信息共享,進一步簡化辦公流程,加大力度落實優惠政策。
(2)以財政支出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發展。
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占總體的98%,超過半數的GDP 和稅收收入的一半均由中小企業提供。新增就業崗位在85%以上也來自中小企業,因此該類企業的穩定發展可作為提高消費水平的核心動力。但中小企業自身也存在發展的缺陷,融資渠道較少,自身對于風險的抵御能力也不足,因此更需要財政的扶持。首先,政府可采取直接幫扶的形式。如財政撥款和企業自籌相結合,在中小企發展期間建立準備基金,以此扶持中小企在技術方面進行創新,同時還可解決短期的資金問題,提高中小企的資金流動性,在企業設立創業獎勵或向受災企業提供援助等。其次,間接支持的手段。可通過財政獎勵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也可設置專項基金扶持等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提供信貸擔保。
(3)以財政支出政策著力拓寬農村居民收入來源。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仍然處于60%以下,農業人口的數量較多,城鄉二元發展也使經濟差距較大,農村地區的消費潛能無法全面地發揮。這便需要政府為農民增收提供適合的財政扶持。第一,可增加農產品的銷售量及收入,通過政府專項資金的方式促進農產品的發展,以產業化經營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促進企業增產增銷。第二,保證打工人員的經濟收入,可為農民工再次接受教育和正當權益提供必要的保障,提高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的數量,優化農民工的職業能力,捍衛農民的合法權益。第三,提高轉移性收入。增強直接補貼,并且對業務流程進行監督,保證資金能夠落實到位。第四,鼓勵提升財產性收入,基于土地使用權來構建具有長效性的財產性增收的機制。
若想促進消費,還需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也就是說要促進居民形成消費的傾向。我國一直以節約作為傳統美德,尤其在社保水平不高、消費環境較差等條件的影響下,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普遍偏低。從消費者個人的角度來講,若想降低儲蓄,提高當前的消費需求,便需構建更為完善的社保體系,轉變居民對未來收支的計劃,解除居民的憂慮,讓消費力從傾向低的高收入群體向傾向高的低收入群體轉移,同時還需對國內的消費環境進行優化,不斷促進居民消費能力的發揮。
(1)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比重。
第一,政府需充分發揮供給職責,各層級的政府均需履行自身的服務職能。在教育方面,需強化發揮中央責任,解決地方政府的財力問題,盡量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拓展到學前、高中和中專階段。在社保方面,還需重點提升經濟落后和貧困地區的社保水平,降低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充分發揮社保制度的普惠性功能。在住房方面,可落實通過商品房來供養保障房的政策,保證政府將土地出讓金真正應用于構建保障性住房,保證專款專用,切實發揮資金的支持作用。第二,要提高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力度。設置支出的約束性項目,逐步提高公共服務和財政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重點增強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支出方面的職責,從根本上優化財權和事權不對等的情況,逐步實現社保資金在不同政府層級的統籌管理。
(2)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
促進居民消費的財稅政策需逐步由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轉移,這樣能夠從總體上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采用合理的轉移支付手段,能夠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國民的財富從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向水平較低的地區轉移,使消費力也能夠從傾向較低的高收入人群向傾向較高的低收入人群轉化。尤其可通過應用財政補貼的方式來提高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不斷增強該地區的消費信心和意愿,從而實現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轉變。
(3)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財政投入。
喪失誠信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是當前消費環境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構成國內消費不足和居民出國消費受到制約的一個影響因素。第一,需持續提高財政投入的力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體可通過設置專項基金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構建消費者權益維護的專門機構,或者提倡律師事務所針對消費維權的案件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務。也可設立消費質量基金,如果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受到損害時,可在維權之日前先對維權費用等提供一定的幫助。第二,可提高財政的投入力度,增強全民消費方面的教育,首先可通過向全社會普及消費相關的知識和技巧,提高消費者的綜合素養,在辨別真偽方面形成更為理性的認識,促使消費者能夠主動維權。其次,還可積極的宣傳消費相關的法律規定,提高生產和消費人員的法律意識,針對違法和侵害權益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以此來減少經濟市場中出現消費侵權的現象。
總之,居民實際消費水平與政府財政稅收政策緊密聯系,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發揮能有效引導居民消費方向,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政府應集思廣益,利用科學高效的稅收手段,實現我國國民經濟與居民消費水準雙向提升。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進一步發揮財政稅收政策積極作用,從而為經濟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