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楊 斌 ,邢 馨
(1.安徽省銅陵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安徽 銅陵 244000;2.銅陵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安徽 銅陵 244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口號,以生態環保為目標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2016 年3 月環保部發布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并提出生態環境大數據總體架構為“一個機制、兩套體系、三個平臺”。“一個機制”即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工作機制;“兩套體系”即組織保障和標準規范體系,統一運維和信息安全體系;“三個平臺”即大數據環保云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和大數據應用平臺。
“智慧環保”是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借助物聯網技術,把感應器和裝備嵌入到各種環境監控對象(物體)中,通過超級計算機長云計算將環保領域物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的整合,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智慧”。“智慧環保”是“數字環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是信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
“智慧環保”能夠支持環保部門提升業務能力,可以在環評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控、環境應急管理、排污收費管理、污染投訴處理平臺等方面為環保行政部門提供監管手段,提供新鮮的一手數據和行政處罰依據,有效提高環保部門的管理效率,提升環境保護效果,解決人員缺乏與監管任務繁重的矛盾,是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的典型應用,可以實現環保移動辦公、移動執法,以及移動查看污染源監控視頻等功能。
銅陵作為沿江資源型工礦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修復工作任務重、壓力大,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建設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使其成為“城市超腦”的生態環境子腦,進一步提升全市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銅陵市共有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12 個,其中國控站點6 個,省控站點2 個,市控站點4 個。通過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系統項目完成了5 個空氣質量標準站、13 個大氣協同監測站、14 個道路揚塵監測站、30 個鄉鎮空氣監測站、4 個重點企業空氣監測站、3 個園區揮發性有機物(VOCs)監測站的建設,并借助2 個激光雷達立體探測、走機服務等手段,初步建成了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
銅陵市已建成5 個國控地表水斷面水質監測站、8 個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監測站、3 個市控地表水斷面水質監測站,實現長江銅陵段及其支流、湖泊重點斷面水質監控全覆蓋。
銅陵市建成國控輻射環境監測站1 個,開展包括對空氣(降水、降塵)、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等環境的輻射質量監測。
銅陵市已安裝國控、省控及市控廢水自動監測設備160 套、廢氣自動監測設備120 套、入江排污口水質監測設備3 套,數據分別與省、市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共享,建成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平臺,正在建設重點污染源視頻監控平臺,擬引進4 套入江排污口水質自動監測設備,同時開展包括污染源廢氣、廢水、入江排污口的人工監測。
目前銅陵市生態環境數據涉及的現有業務系統較多,分散于各個部門,數據查詢以及統計口徑不一,已建的部分系統都是各自獨立建設的,對于分散、異構的數據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難以實現數據的深層次挖掘,無法為各級機關和領導決策提供高效的服務。信息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嚴重制約了銅陵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另外,由于各個部門、系統、數據庫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數據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
2017 年,銅陵市印發了《銅陵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明確了銅陵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為進一步理順相關部門在銅陵市環保工作的責任分工,2021 年,銅陵市制定并出臺了《銅陵市市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明確細化了銅陵市42 個部門和單位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盡管銅陵市出臺了環保相關單位責任清單,但是并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部門需要更大范圍地實現高效協同工作,如何保證各個部門之間工作的高效協同,需要建立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相對應的激勵機制。若缺乏開創性的工作動力,各個部門之間容易出現工作相互推諉的現象。
銅陵“智慧環保”一期項目建成以大氣網格化監測為主的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系統項目,主要在生態環保部門內部運行使用,生態環境綜合監測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共享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銅陵“智慧環保”一期項目帶來的綜合效益。銅陵“智慧環保”一期項目功能更多,涉及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等多方面的環境治理問題,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水利、城建、自然資源和規劃等多個部門的數據支撐。銅陵“智慧環保”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數據索取困難的現象。對于相關部門已有的結構化數據和一些工作文件數據比較容易獲得,但有些數據獲取較為困難。首先,在一些平臺需要的數據方面,相關部門存在數據指標與平臺方需求的指標有差異,或者相關部門并沒有統計平臺方需求的數據指標等問題,并且短期內很難獲取;其次,一些環保數據隸屬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獲取共享及溝通協調不順暢,數據的管理利用不能落實,需要進一步加強整合工作[1]。
由于生態環境業務管理的碎片化、條塊化、分層級的傳統局限性因素,環境信息化資源目前仍然處于粗放和分散的管理狀態,在標準規范和數據管理的標準化方面尚有不足,未按生態文明大數據頂層進行數據存儲、分析、服務定義與管理,各業務之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數據壁壘,部門之間的業務數據還未充分共享,數據存儲重復且不一致的現象還未杜絕,數據資源還未充分實現集約管控,統籌利用程度還不夠深入,資源利用率不高,信息資源優化整合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構建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大量的標準和規范,建設高質量的數據標準化體系,是構建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基本工作。構建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需要建立涵蓋數據傳輸、數據交互、數據處理、數據管理以及數據服務等整個生命周期的數據標準共治平臺的中心數據庫,包括基礎數據庫、生態環境專題庫和生態環境空間庫,共治平臺數據標準管理包括資源目錄管理、元數據管理、公共屬性管理和標準編碼管理等多個方面。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各業務模塊建設應該遵循統一的標準規范,同時應考慮與國家和省級層面環境數據標準相契合。
在實現環保數據標準化和規范化以后,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促進環保管理決策的精準化和高效化,同時也能使數據資源得到充分運用。通過數據共享機制的構建,實現銅陵市生態環境局內部各業務系統的信息共享傳輸,同時也能實現與銅陵“城市超腦”、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各相關部門的數據傳輸共享。通過數據共享機制實現與全國污染源普查管理系統、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環境監管執法平臺數據對接,獲取銅陵市污染源普查數據,實現監察執法數據的融合共享。通過與銅陵“城市超腦”對接實現自然資源和規劃、發展改革、水利、農業農村、交通、城管和住建等部門環境數據的共享。通過與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銅陵)經濟帶信息管理平臺對接,實現銅陵市長江岸線、整治修復數據的共享;通過與“皖事通”APP 對接集成,拓寬社會監督渠道。
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構建需要依托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環保數據的獲取是協同共治平臺建立的基礎和前提。由于當前生態環境數據隸屬不同部門,在收集數據時較為困難,這就需要完善環保數據資源共享機制。首先,積極建立數據共享協調小組,組建由銅陵市生態環境局領導牽頭、相關部門領導參與的數據共享協調小組,打通生態環境業務內部、前端感知和縱橫向部門數據鏈條。強化內部數據收集,以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為原則,加強各類環境業務數據資源的采集傳輸,做好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資源等感知數據的收集。打通縱橫向數據共享,積極共享發展改革、水務、電力、海事、水利等橫向部門數據,豐富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形成縱橫向數據與共享機制無縫對接。其次,對于相關部門與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需要數據指標不一致或者沒有平臺需要數據的情況,可以調整共治平臺開發思路,不能調整的需要數據共享協調小組積極敦促相關部門建立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所需要數據指標,滿足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對數據的需求。最后,建立與安徽省生態環境廳、銅陵“城市超腦”數據共享的機制。在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注重與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和銅陵“城市超腦”數據對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數據資源,降低數據資源獲取成本[2]。
盡管我國環保法律法規也明確了企業環保的責任和義務,但卻沒有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完善的激勵機制,相關部門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積極性。要想調動相關部門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首先,應盡快制定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激勵辦法,建立績效激勵、財政激勵、稅收激勵和金融激勵等多方面的激勵機制。通過對各級環保管理部門進行行政考核、業績評比等手段實現激勵的效果。通過積極開展多方協同考評制度,改變以往考核主體單一化的方式,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專家評議、過程公開透明的協同考評機制,有利于激勵環保管理部門參與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建設。稅收激勵和金融激勵的主要對象是企業,主要通過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等手段激勵企業參與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建設。在《銅陵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探索金融和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聯動政策,對環境信用評價較高的企業予以稅收減免,鼓勵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對環境信用評價較高的企業予以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財政激勵是指對環保管理部門、企業、環保團體、公眾參與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建設成績突出者予以財政獎勵,也可以運用安徽省環保專項資金平臺和銅陵市環保專項資金,對中央和省級各類環保專項資金進行指導性申請并對相關部門申報的項目予以支持,以激勵其參與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積極性和動力。
建立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的目的是為環保管理提供及時、精準的決策服務,以此來提高銅陵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能力和水平。利用銅陵“智慧環保”共治平臺提供的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對銅陵市生態環境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通過建立環境數據分析模型,為環境保護提供模擬、分析與預測的服務。通過對大氣、江河湖泊、土壤監視數據的分析,實現大氣、水質和土壤污染數據的實時動態更新,增強空氣、水質和土壤質量集成預報能力。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監測、無人機監測等信息化手段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對江河湖泊水質的綜合評價和預警。通過對生態環境空間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開展對銅陵市環境經濟形勢的聯合診斷與預警。通過建立各類政策模擬分析模型,預測環境稅、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等環保政策手段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開展銅陵市生態環境分類分級評估和管理的工作,增強環保管理決策能力[3]。
為了適應環境監管新需求,銅陵“智慧環保”積極探索新路徑,以數據為核心,將數據獲取、傳輸、處理、分析和決策服務融合成一體化的創新、智慧模式,使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應急、環境執法和科學決策更加有效、準確,為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管理與服務支持,推動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開放的大環保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