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鳳,李 軍,楊 濤
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易 鳳,李 軍,楊 濤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412008。
自動情緒調節是無意識的、無需主動付出努力的情緒調節。將其理論、策略運用到競技運動領域可以為運動員的更好的調節情緒提供理論參考和新思路。在闡述了自動情緒調節的理論依據、啟動任務及其在競技運動領域中的相關研究后,對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應用提出展望:改進自動情緒調節的啟動任務、實驗材料,提高其生態效度;注重個體和項目差異對自動情緒調節的影響;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和技術探究自動情緒調節機制;擴展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其他方面的應用。
自動情緒調節;競技運動;應用與展望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有意或無意的調節自身負面情緒,以避免影響我們眼前的活動和長期的計劃。當前,在情緒調節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較為傾向于研究有意識情緒調節,這是一種需要人們付出努力,消耗認知資源的調控情緒方式。然而,在競技運動領域中,運動員時常因裁判不公、對手挑釁以及觀眾不文明的觀賽行為和反應容易爆發出憤怒、焦慮等情緒,且在高壓力高競爭情境下,運動員既要控制自己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又要集中精力在比賽中做出反應,因此難以有多余的認知資源進行有意識的情緒調節。近年來,研究發現在情緒調節作用上,自動情緒調節能夠達到與有意情緒調節同等的調節效果,它是一種節省注意資源的有效調節方式[1,2,3]。自動情緒調節的相關理論和策略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應用與證實,它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憤怒、恐懼等負性情緒的發生[3,4,5],這無疑為運動員調節情緒,專注比賽,提高運動成績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自動情緒調節(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AER)是由目標驅動、無需付出努力、消耗較少認知資源,無意識調節情緒的方式[1,6]。根據情緒調節策略的劃分,Muass等人[7]將在情緒發生之后的調節稱為反應集中的自動情緒調節,如自動表達抑制,適應性較差;而對在情緒爆發之前就改變情緒認知的調節稱為前提集中的自動情緒調節,如自動認知重評,效果更佳。其中自動表達抑制和自動認知重評策略較多受到研究者們探討[1,2]。同時,自動情緒調節現大多數應用于其它領域,而在競技運動領域,自動情緒調節的應用尚未得到一個系統、全面地歸納與分析。鑒于自動情緒調節具有節省認知資源的特點與優勢,本文主要對自動情緒調節的理論依據、啟動任務以及關于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中的應用進行梳理,并根據自動情緒調節的發展趨勢,提出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展望。
自我調節理論認為自動化情緒調節過程需要情緒調節目標來驅動,而無意識目標追求理論(unconscious goal pursuit)中認為目標能夠被與之緊密相關的線索(事物)自動激活,并積極的引導著個體的認知、注意等行為傾向,使之個體從先前狀態指向未來的期望狀態(結果),因而自動化追求和達成該目標,但并不清楚目標對自身行為具有指引的作用[9,10]。在Bargh和先前的眾多研究基礎上[10,11],Bargh和Williams等[12]的無意識目標追求是目前一種與當前目標聯系最為密切的自我調節方式,是自動情緒調節的基礎。而依照Bargh[9]的無意識目標追求的自動模型,所有的目標類型,都對應著內在的心理表征。為了到達目的,目標這一心理表征能夠與其它表征產生自動聯結,達到同時激活的水平[12]。因此,倘若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如競賽前)一直都追尋同樣的目標(如放松),則該情境(競賽前)的激活會自動地激活相聯結的目標(放輕松)。也就是說,根據以往情境和目標反復的追求,若在我們再次進入并感知到該情境表征時,則與此情境表征相聯結的目標表征也將被自動激活并發揮作用,而這一過程個體是無意識地去選擇的。這說明,若是我們每次在相似情境下找尋同一目標,情境和目標表征就會建立自動聯結,這種自動化的方式與自動情緒調節緊密相關??偠灾珺argh和Williams[12]提出的無意識目標追求能夠為情緒調節目標自動化進行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自動情緒調節的實驗設計、操縱方法與范式提供了理論依據[13],極大地增進了自動情緒調節的發展。
自動情緒調節是無意識的、無需付出努力即可降低負面情緒的情緒調節,目前,如何有效地測量和啟動自動情緒調節是研究者們關心的難題。在其他領域關于自動情緒調節的研究方法中,主要包括檢驗自動情緒調節的個體差異的研究方法[14,15],如情緒調節問卷、情緒調節內隱聯結測驗和靜息態前額葉偏側化;或借助啟動任務激活相關的情緒調節目標[1,16,17]。相比之下,對自動情緒調節應用更佳的操縱方式是啟動任務,下面主要介紹啟動任務中典型的句子整理任務、詞語匹配任務和執行意圖任務。
1.2.1 句子整理任務 句子整理任務是由國外研究者Srull和Wyer[18]最早提出。該任務首先在屏幕上,以順序隨機的方式出現打亂的5個詞語,其中4個詞語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如“車禍、毀滅、打斷、他的、夢想”),并要求參與者盡快地將之整理好。研究者認為,整理出的句子本身有層內隱的含義(“車禍毀滅他的夢想”),它被認為是一個啟動線索,而且該線索會加強參與者提取記憶中相符事例的概率性(經歷或看到過的災難事件),從而使參與者對事物的判定與評價受到影響[18]。研究者們采用這種亂句選詞重組的任務啟動自動情緒調節目標,既可以下調參與者對負性情緒的生理反應[1],又能調節參與者內在的情緒感受乃至其外在的行為表現[19],還能夠達到與有意識情緒調節同等的效果[2]。此外,句子整理任務啟動的自動情緒調節還隱藏著特殊的應用價值。Ajaya等人[17]的研究表明,其可以幫助有躁狂傾向的個體在沒有升高其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的情況下調節情緒,這或許為躁郁癥的診斷和醫治提供新的思路??傊?,句子整理任務作為一條啟動線索,能夠有效啟動自動情緒調節,達到與有意識情緒調節的同樣調節乃至更優的效果,并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1.2.2 詞語匹配任務 詞語配對任務是句子整理任務的變式,與句子整理任務類似,都是通過句子或詞語隱藏的含義啟動線索激活情緒調節目標。該任務屏幕上開始呈現3個順序隨機的詞語,其中有些詞語是同義詞,比如“驚奇、調控、驚訝”,要求參與者又快又準的完成同義詞語配對。近年來,Yang[8]等人、王巧玲和張晶[20]從行為方面采用成語配對任務分別在各自的研究中成功地啟動了參與者的自動情緒調節。來自事件相關電位的研究中Wang和Li[21]通過詞語配對任務啟動內隱情緒調節目標,隨后在面部表情識別任務中的腦電結果表明,之前的內隱情緒調節目標的啟動只影響早期的情緒感知階段,也就是早期ERP成分(N170),意味著這是無意識的過程,不會對中后期造成資源的消耗與認知加工,也表示N170可能是除LPP以外的內隱情緒調節又一有效指標。
1.2.3 內隱啟動法 閾下啟動是內隱啟動法的一種,是指實驗中通過快速向被試者呈現啟動刺激(如概念詞或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詞匯),啟動自動情緒調節,進而改變之后相關聯的認知加工[28]。在應用中,Tong等人[44]也發現閾下啟動“不公平”的概念可以增強被試者的憤怒表情并加快了被試對憤怒詞匯的反應。也有研究通過快速呈現控制、冷靜等情緒控制詞語,激活自動情緒調節,促進被試者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回避,使其在點探測任務中不一致線索條件下的反應時更快[43]。而華艷,李明霞等人[42]通過經顱直流電刺激技術研究閾下啟動情緒控制詞引發相應的自動情緒調節,對恐懼刺激的產生注意回避。同時其左側OFC對自動情緒調節下的注意選擇過程發揮重要影響,該研究也為自動情緒調節模型提供了部分的實證依據。閾下啟動法幾乎不存在有意加工,相較優于整理過程需有意加工的句子整理任務,是一種更加有效節能的自動情緒調節操縱方式。
1.2.4 執行意圖任務 執行意圖表現為個體為達到某一目標(目標意圖)制定的一種計劃(執行方式),例如,“我想要實現數學考試打100分,如果學校臨近考試周,那么我就會很規律,有針對性的復習數學各知識點”。執行意圖任務確定了個體要實現何種目標,何時何地,以何種方法來完成目標,故而使他們更容易地獲取特定情境線索的心理表征,并能夠通過這些線索與目標導向的行為產生自動聯結。因此,執行意圖被視為是從有意識目標尋求到自動化目標尋求的一種轉變方式。Schweiger和Gollwitzer[22]將此種方式引入到情緒調節領域。在這之后研究者們陸續采用執行意圖,通過行為[22]以及電生理[23]、皮電活動和心率[24]來考察執行意圖的調節效果,這些研究表明,采用執行意圖任務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而 Gomez等人[25]關于執行意圖研究中提示執行意圖任務尚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形式,并在情緒調節效果上也存在差異。這或許將對自動情緒調節的研究方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不論是在平常的訓練或是高壓力高競爭的比賽中,運動員擁有強大的自身情緒調控的能力、保持最強心理狀態以及平穩出色的競技水平是其獲得比賽成功的關鍵。在競技運動領域,調節運動員情緒的方法常常采用有意識情緒調節策略的研究居多,但有研究表明,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這種有意控制將會導致自我損耗,削弱隨后個體控制情緒表達或任務的能力[26],而關于自動情緒調節的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鮮少。下面將對競技運動領域關于自動情緒調節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
在自動情緒調節啟動任務和其策略調節的效果上,國外研究者在一項采用自然主義視頻輔助方法的研究分析中提到乒乓球運動員通常會說情緒調節的自動性是一種特別有效的策略,往往不需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并且表示他們在比賽中會隨著不同情緒狀態而不自覺地選擇策略調節,該研究間接說明了運動員的情緒調節可以自動發生,同時其自動策略與特定的情緒相關聯[41]。國內學者杜吟等人[27]在2015年采用內隱啟動方法中的閾下詞語啟動、句子整理任務和外顯指導語的方法,探究內隱和外顯層面中不同情緒調節策略對正、負面情緒的調節效果,結果在內隱層面,兩種內隱啟動方法均能啟動自動情緒調節目標,且運動人群通過使用自動情緒調節策略后在心率、皮電生理指標的變化方面均有調節效果。同時,有研究發現,文字、圖片可以成為閾下啟動的材料,并起著較好的作用,且在無意識加工的研究中常采用閾下啟動范式[28]。因此,2014年杜吟等人[29]開始對此進行探討,首先他們通過閾下雙啟動的范式(包含文字和圖片),完成了對參與者內隱情緒調節的目標啟動。另外,他們主要通過編寫句子整理任務,制作相關任務程序等方法,研制出一款個體在4種不同情緒狀態下,評定其內隱情緒調節策略和特點的測量工具,隨后在以運動人群為參與者的結果中證實了該測量工具能夠對運動人群內隱情緒調節策略進行有效的評判,但該研究測量工具在其他情境、評價情緒維度,認知神經方面存在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測量工具在競技運動領域的普及和應用[29]。此外,黃志劍等人[30]采用內隱情緒啟動范式結合使用自陳問卷(ABQ)和生化指標(BUN)對女子賽艇運動員在夏訓初、中、后期運動訓練疲勞測試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在無意識層面,內隱情緒啟動測驗被看成是一種新型且更佳的心理疲勞測評方法,應被廣大研究者賦予更多的關注和實證檢驗,然而因其啟動材料的選擇過于標準化且內容過多,使得啟動效果和針對性上有所欠缺,于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參與者對刺激的選擇注意可能會出現偏向與誤差,從而也許會影響啟動效果。
由此可見,國內外在競技運動領域對于自動情緒調節的研究尚少,雖有研究者表明運動員在比賽中認識到情緒調節自動性帶來的效益,并開始采用自動情緒調節的方法和原理對運動員進行初步探索;發現對運動疲勞的評價可以采用內隱情緒啟動測驗的新方法,同時具備下調消極情緒的效果;其次,在其方法上的研制以及檢測,可表明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實證研究過少,仍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實驗范式。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自動情緒調節的范式應逐漸成熟,在實驗材料上應創建標準化、具有針對性的運動訓練情境的情緒啟動圖片、詞語庫,并運用于競技運動領域的其他方面加以檢驗。而且,未來的研究可以增加情緒類別、劃分情緒強度等維度,探討在多種不同強弱情境下個體使用的內隱情緒調節策略的靈活性。
目前,相對其他領域來說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尚未成熟,其對理論探討和實證檢驗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針對以上關于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現狀,以下將借鑒自動情緒調節在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對今后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中的啟動任務、個體差異、機制以及其應用等方面提出展望。
競技運動領域現有的研究中,通過閾下啟動任務、內隱情緒調節任務、自主編寫的句子整理任務來啟動運動人群的自動情緒調節。還沒有對其它的啟動任務進行運用和考察,事實上,在其他領域中有多種啟動任務選擇,如采用成語匹配、執行意圖任務也能較好啟動自動情緒調節。因此,研究者可以將這些研究范式合理地運用到競技運動領域中來,從不同研究方法上探討如何啟動自動情緒調節,并比較不同研究啟動任務的研究效果,以此豐富競技運動領域中情緒與自動情緒調節的關系研究。
現有的啟動任務基本上是考察如何自動激活情緒調節目標且都是根據非運動人群或場景而設計的,這在一定水平上決定了研究大多選用視覺材料(如字詞句)來啟動任務,且文字材料并不與運動情境相符合,鑒于在整個信息通道中,通過視覺輸入的信息量最大,因此還可以采用符合運動比賽情境相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視覺材料,其次,又由于聽覺和嗅覺也是信息接收的關鍵通道,通過相關音頻和氣味也是很可能會啟動自動情緒調節。因此,未來在競技運動領域應該多嘗試其他的自動情緒調節范式,并且適當的根據運動情境改進啟動任務來探討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使研究結果更具有生態效度,以更好地檢驗和豐富自動情緒調節的理論。
在其他領域,有研究表明不同調節傾向個體或啟動內容使其自動情緒調節的效果存在差異[16,31],這提示我們自動情緒調節也可能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容易被忽略卻很重要的抑郁、自尊等人格特質以及行動導向方面的個體差異也會對其效果產生影響。如DeWall 等[16]的研究發現在自動情緒控制的強度上,相對于無抑郁和低自尊的參與者,高抑郁程度和高自尊的參與者展現的更強,此外,對于自動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也將受到個體的生活習慣、經驗等影響[32]。但目前思考無意識目標啟動效果是否會受到個體差異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在今后值得研究者們進一步探究。
在競技運動領域,即使沒有關于個體差異與自動情緒調節的相關研究,但是在有意識情緒調節上有少量的研究發現情緒強度[33]、述情障礙[34]、心理韌性[35]等人格、性格特征會影響他們進行有意識情緒調節。如,2007年,Lumley[34]發現情緒障礙難以識別情緒和描述內心感受,往往情緒意識差的運動員在情緒稍微強烈或更微妙時,體驗和識別情緒的能力可能有限,這使得復雜的情緒調節策略更加困難。其次,Jones[35]發現高心理韌性的運動員在困難或緊張的情況下非常善于從心理上應對,并且往往比那些低心理韌性的運動員表現得更好。當然不同運動項目個體的情緒調節等控制水平也不會相同,然而,上述的個體差異不管是在其他領域還是競技運動領域,是對自動情緒調節還是有意情緒調節都具有重要性和廣泛性。因而之后的研究有必要在對運動員進行自動情緒調節時,(1)是要在操縱自動情緒調節的啟動任務時要重視個體差異的影響,并將兩者的測量相互參考、結合運用,使自動情緒調節實現更為有效的測量和操縱;(2)是要考慮不同人格、認知水平、運動技能、項目等個體對自動情緒調節的影響;(3)是還要從更深層次的神經認知、腦機制方面探討個體差異背后的原因,以及遺傳或習慣產生是否與之有關;(4)是相關研究或許還可思索著討論民族、宗教、地域等文化差異對自動情緒調節的影響;在未來這些都將會成為該領域研究的趨勢。
在競技運動領域,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自動情緒調節研究較為缺乏,且都停留在行為層面,對于自動情緒調節的過程機制,以及其策略在時間進程上的先后差異至今無人探討。而在其他領域,以往有研究表明晚期正電位LPP可以作為情緒調節指標[36],它是由情感線索引起的時間相關電位的持續正向偏轉,且對它研究廣泛。在自動認知重評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真實環境中,由不愉快圖片的LPP波幅值比中性圖片大,在虛擬環境中,并沒有觀測出這種情形,這表明通過內隱的(自動的)情緒調節策略,能夠對負性情緒產生的干擾進行調節[37]。其次,國內外開始有研究使用ERP及fRMI對自動情緒調節機制和神經基礎進行探討[38]。
那么,在競技運動領域中對運動員進行自動情緒調節的機制和神經基礎是什么?是否與其他領域研究結果相同?運動員對自動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的時間特性及其大腦結構和功能與其他領域的研究對象有什么區別?因而,為了獲得在競技運動領域中關于對運動員自動情緒調節的時間特點和腦機制的完全、準確的認知,將來須要在運用各研究范式的同時,綜合利用ERP和fMRI等新技術對上述問題進行大量的探討,以此深入探究自動情緒調節對運動員情緒的關系,推動自動情緒調節在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國內外研究中發現,自動、內隱、無意識情緒調節過程在不自覺的影響著人類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發展,且被大量研究廣泛接受和證實[39]。在競技運動領域,相關研究涉及還不夠寬廣,且數量并不多,在有意識情緒調節的相關研究中,主要是探討其對運動員認知發展(注意偏向、內隱記憶),情感、決策方面的影響;而自動情緒調節的少量的幾篇文獻僅對其啟動研究范式和運動員情緒情感、疲勞測試上有所涉及。在對運動員認知、決策等其他的方面還未受到關注,這往往還未發揮出自動情緒調節自身的潛在價值,自動情緒調節的優勢相較于有意情緒調節,在對運動員的各方面的作用將會表現出更佳的效果。其次,有研究闡明情緒調節策略的復雜性需要運動員依據不同的情境靈活的使用情緒調節策略,使之施展出其最大的功效[40],在今后的研究中,自動情緒調節也應注重其策略使用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最后,盡管運動員在競技運動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主體作用,但是教練員,裁判或者一些技術人員對運動員的培養及服務在整個競技運動體系中也是存在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動情緒調節也可能對他們的認知行為有著意想不到的影響和效益。
自動情緒調節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等在競技運動領域的應用仍還處于構建中,未來廣大研究者在競技運動領域需將其應用的更為寬廣,不應僅限于對運動員情緒情感上的研究,還可以對運動員其他方面的進行探索,以及加強對該領域其他對象的合理設計與研究運用。此外,還應側重自動情緒調節策略應用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以此來發揮出自動情緒調節的最大價值。
[1] Williams L E, Bargh J A, Nocera C C, et al. The unconscious regulation of emotion: Nonconscious reappraisal goals modulate emotional reactivity[J]. Emotion, 2009, 9(06): 847~854.
[2] Yuan J, Ding N, Liu Y, et al. Unconscious emotion regulation: Nonconscious reappraisal decreases emotion-related physiological reactivity during frustration[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5, 29(06): 1042~1053.
[3] Mauss I B, Cook C L, Gross J J.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anger provoc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7, 43(05): 0~711.
[4] 馬偉娜,朱蓓蓓. 自動情緒調節策略對焦慮個體負性情緒的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04):510~513.
[5] 姚雨佳,宣雨陽,齊常輝,等.自動化情緒調節策略對特質焦慮大學生應激反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9,42(01):209~215.
[6] Gross J J, Thompson R A. Emotion Regulation: Conceptual Foundations[J]. gross Handbook, 2007, 21(03): 431~441.
[7] Mauss I B, Bunge S A, Gross J J.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J]. 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07, 1(01): 146~167.
[8] Yang Q, Tang P, Gu R, et al.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s outcome evaluation[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 2015, 10(06): 824~831.
[9] Bargh J A. Auto-motives: Preconscious determinants of social interaction[J].In: Gollwitzer P, ed.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New York, NY: Guilford Publications, 1990, 2: 93~130.
[10] Bargh J A, Gollwitzer P M, Lee-Chai A, et al. The automated will: Nonconscious activation and pursuit of behavioral goal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 81(06): 1014~1027.
[11] Custers R, Aarts H. Positive affect as implicit motivator: On the nonconscious operation of behavioral goals[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5, 89(02): 129~142.
[12] John A. Bargh, Lawrence E. Williams. The nonconscious regulation of emotion[J]. Journal of Asthma Research, 2007, 9(04): 429~445.
[13] Bargh J A. Our unconscious mind[J].Scientific American, 2014, 310(01): 30~37.
[14] Drabant E M, Mcrae K, Manuck S B,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ypical Reappraisal Use Predict Amygdala and Prefrontal Responses[J].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 65(05): 367~373.
[15] Mauss, I. B. How to Bite Your Tongue Without Blowing Your Top: Implicit Evalu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Predicts Affective Responding to Anger Provocation[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6, 32(05): 589~602.
[16] Dewall C N, Twenge J M, Koole S L, et al.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after social exclusion: Tuning to positivity[J]. Emotion, 2011, 11(03): 623~636.
[17] Ajaya Y, Peckham A D, Johnson S L, et al.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ania risk: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implicit and explicit cues to regulate[J].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16, 50: 283~288.
[18] Srull T K, Wyer R S. The role of category accessibil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persons: Som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79, 37(10): 1660~1672.
[19] Tamir M, Ford B Q, Ryan E. Nonconscious goals can shape what people want to fee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3, 49(02): 292~297.
[20] 王巧婷,張 晶,溫 特.自動情緒調節對負性情緒面孔注意偏向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9,42(03):550~555.
[21] Wang, Y.a, b; Li, X.a.Temporal course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a Priming-Identify task: An ERP study(Article)[J]. Scientific Reports.2017, 34(06): 103~114.
[22] Schweiger Gallo I, Gollwitzer P M.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Control of fear despite cognitive load[J]. Psicothema, 2007, 19(02): 280~295.
[23] Gallo I S, Keil A, Mcculloch K C, et al. Strategic autom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6(01): 11~31.
[24] Azbel-Jackson L, Butler L T, Ellis J A, et al. Stay calm! Regulating emotional responses by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ssessing the impact on physiological and subjective arousal[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5, in press (06): 1107~1121.
25] Gomez P, Scholz U, Danuser B, et al. The down-regulation of disgust by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Experiential and physiological concomitants[J].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 2015, 40(02): 95~106.
[26] Hagger M, Wood C, Stiff C, et al. 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0, 136(04): 495~525.
[27] 杜 吟,殷恒嬋,李衛東,等.運動與非運動群體女大學生內隱與外顯情緒調節效果的實驗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04):69~78.
[28] Brooks S J, Owen G. O’Daly, Uher R,et al. Subliminal food images compromise superior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women with restricting anorexia nervosa[J].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2012, 21(02): 751~763.
[29] 杜 吟,殷恒嬋,馬 強,等. 運動與非運動情境內隱情緒調節策略測量工具的研制與檢驗[J].體育科學,2014,34(12):44~53.
[30] 黃志劍,蘇 珩,董 偉,等.內隱情緒啟動測驗在運動疲勞評價中的應用:女子賽艇運動員夏訓期間的跟蹤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報,2017,32(04):315~319.
[31] Vogt J., Lozo L., Koster E.H.W.,et al. On the role of goal relevance in emotional attention: Disgust evokes early attention to cleanliness[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1, 25(03): 466~477.
[32] Harrison N R, Chassy P. Habitual Us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Amplitude of the 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 Elicited by Threatening Pictures[J].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17, 33(01): 22~31.
[33] Larsen R J, Diener E. Affect intensity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 A review[J]. 1987, 21(01): 1~39.
[34] Lumley M A, Neely L C, Burger A J. The Assessment of Alexithymia in Medical Setting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Health Proble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07, 89(03): 230~246.
[35] Jones G, Hanton S, Connaughton D. A Framework of Mental Toughness in the World’s Best Performers[J].Sport Psychologist, 2007, 21(02): 243~264.
[36] Hajcak G, Olvet D M. The persistence of attention to emotion: Brain potentials during and after picture presentation[J]. Emotion, 2008, 8(02): 250~255.
[37] Mocaiber I, Pereira M G, Fátima Smith Erthal, et al. Fact or fict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J]. Neuroence Letters, 2010, 476(02): 84~88.
[38] 孫 巖,薄思雨,呂嬌嬌.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策略的腦網絡分析:來自EEG和ERP的證據[J].心理學報,2020,52(01):12~25.
[39] Joormann J, Cooney R E, Henry M L,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automatic mood regulation in girls at high risk for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12, 121(01): 61~72.
[40] Kucharski B, Strating M, Ahluwalia Cameron A, et al. Complexity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changing contexts: A study of varsity athletes.[J].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2018, 26(05): 145~153.
[41] Martinent G, Sylvain L, Claude F, et al. Athletes’ Regulation of Emotions Experienced During Competition: A Naturalistic Video-Assisted Study.[J].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2015, 4(03): 188~205.
[42] 華 艷,李明霞,王巧婷,等.左側眶額皮層在自動情緒調節下注意選擇中的作用:來自經顱直流電刺激的證據[J].心理學報,2020,52(09):1048~1056.
[43] Zhang J, Lipp O V, Ping H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act with Primed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an Anger Provocati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 8.
[44] Tong E, Tan D H, Tan Y L. Can implicit appraisal concepts produce emotion-specific effects? A focus on unfairness and anger[J].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2013, 22(02): 449~460.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s
YI Feng, LI Jun, YANG T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s an unconscious emotion regulation that requires no active effort. Applying its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to the field of competitive spor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new ideas for athletes to better regulate their emotions. After elaborat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arting tasks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prospec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field of competitive sports: improving the starting tasks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s of automatic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mproving their Ecological valid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and project differences on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comprehensively apply a variety of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to explore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s;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n other aspec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Outlook
1007―6891(2022)05―0063―06
10.13932/j.cnki.sctykx.2022.05.14
G804.8
A
2020-06-26
2022-05-10
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CX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