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甜
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打造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重要內容。面對全國統一碳市場加快發展的步伐,湖北碳市場應該搶抓窗口機遇,下好構建新發展格局先手棋,加快轉型創新,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集中力量打造湖北品牌,努力推出湖北標準和綠色低碳發展樣板,吸引更多資源要素在湖北聚集,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湖北碳交易市場開啟以來,各項工作穩步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全國領先。在經濟下行和各試點市場疲軟情況下,湖北碳交易市場規模、活躍度、碳交易價格均呈上漲態勢。2021年,全國碳市場登記結算平臺“中碳登”正式落戶武漢;湖北碳交易中心的配額現貨和配額遠期產品成交3.55 億噸、交易金額83.9億元,分別占全國的41.68%、53.32%,一舉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全球第二的碳市場。
一是市場運行持續良好,成為唯一弱式有效市場。湖北碳市場不僅交易總量、總金額、累計日均成交量、投資者數量、省外引資金額等主要市場指標居全國第一,而且碳金融創新的數量、種類和規模也遙遙領先。據分析,北京、上海、廣東的碳交易市場為弱式無效市場,湖北碳交易市場為弱式有效市場。碳交易市場弱式有效性判斷對建設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湖北碳交易的制度設計、配額分配、碳核查和碳金融產品研發等探索,都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二是政策法規相對完善,配額分配較合理。國家年度《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規定湖北省在配額分配上以免費配額為主,秉承了事前分配與事后分配相結合的原則。在市場調控方面,省政府建立了《湖北省碳排放配額投放和回購管理辦法(試行)》《湖北省碳排放權出讓金收支管理暫行辦法》,通過政府調節應對市場價格的過度波動,運用政府預留配額投放和回購應對市場風險。三是減排效果顯著,履約意識、自愿減排意識明顯增強。湖北碳市場納入的企業都是“兩高”企業,碳排放量占全省35%以上。通過碳交易,企業排放絕對量和強度實現了雙下降,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減少1760萬噸。“十二五”之初,湖北省萬元能耗水平高于全國平均35.1%;“十三五”末,湖北提前一年完成全國能耗控制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全國平均低24.77%。這其中,碳交易作為市場手段發揮了很好的外部效應,極大促進了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配額分配方式不優。碳市場是一個政策市場,其市場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配額的分配方式。湖北省碳市場配額分配主要有標桿法、歷史強度法和歷史法,雖然兼顧了不同行業的特點,但也過多采用歷史法,造成了“鞭打快牛”現象:高排放企業由于基數大,獲得較多原始配額,減排意愿降低;而減排力度大的企業得到的配額逐年減少,到了技術閾值后,只能靠碳交易來購買配額,導致減排多的企業反而成本上升。二是與產業調整有機結合不緊。履約時只考慮企業總能耗,而未把企業減排強度考慮在內;在二次分配中未考慮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能耗效率和減排力度,未發揮調控落后產能的作用。以十堰履約的兩個企業為例,京能熱電從北京轉移到湖北,獲得免費配額298萬噸;東風商用車雖然碳排放強度低于全省均值的1/10,卻需購入3.28萬噸。高排放型企業從發達地區轉移到湖北獲得了大量免費配額,而科技型低排放強度型企業卻仍要為碳排放付出額外成本,不利于湖北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三是行業和企業覆蓋面不夠。2020年全省納入碳核查交易企業392家,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相比其他試點市場,北京、上海、深圳則納入了住建、交通和服務業。加之湖北納入企業門檻較高,導致納入湖北碳交易市場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少。
地方碳市場納入全國市場的進程由國家確定。全國碳市場不可能覆蓋所有的行業和企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地方碳市場仍將作為全國碳市場的有益補充。計算方法單一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會陸續進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留給地方碳市場納入的管控對象將以部分制造業、建筑業、交通業和服務業為主。地方碳市場將主要服務核查難度高、工藝流程復雜、行業標準不一、碳排量較小的企業,數據披露真實性難度加大,行政管理成本會上升,還將面臨更加復雜多元的監管格局。市場總配額和交易規模大幅下降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降低。以上因素將對湖北的配額分配、核算方式、標準制定、監管核查、市場調控等提出巨大挑戰。
各地碳市場交易規則、計算方法將逐漸趨于統一,規則和數據披露將更加透明、公開。優勢地區碳市場的頭部效應將愈加明顯,逐漸形成區域性市場和一定的行業標準;部分地方碳市場會創新形成一些專業型碳金融市場,或成為全國碳市場的服務平臺。這對湖北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是盡快和國家有關部門對接,明確湖北碳市場在全國碳交易體系中的地方屬性,打造針對特定服務對象的碳交易體系。二是啟動氣候投融資改革試點工作,做好頂層設計,將氣候投融資、雙碳目標和碳交易市場統籌推進。三是用好“中碳登”國家平臺,優化服務,引導一批碳資產型巨頭公司落戶湖北,形成全國碳資產管理中心。四是充分挖掘“中碳登”的登記平臺優勢,積極研發全國碳金融衍生產品,逐步豐富包括碳資產融資、碳排放權抵押、碳期權、碳期貨、碳債券等多層次多維度的創新型碳金融產品。五是推進碳市場、用能權、綠電交易市場融合發展,積極建設鏈接供需的碳金融服務平臺,加快綠色金融領域改革,構建豐富的碳金融產業體系,形成多類別的專業型碳市場,搶占低碳發展高地,努力形成全國碳金融中心集聚區。
分配原則上,從無償分配向有償分配過渡。配額分配方法向有償分配過渡是全球碳市場的共性要求。湖北要大膽創新,更多地開展有償分配探索和實踐,逐年提高有償分配比例,不斷總結經驗,為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提供經驗和標準。分配方式上,從歷史法向標桿法過渡。目前,較為合理和公平的配額分配方法為標桿法,即“碳排放強度行業基準值”。這種方法能夠更公平更科學的體現企業碳排放水平并進行產業內成本調節,彰顯碳交易淘汰落后產能的作用。湖北可成立專業的技術團隊,針對不同行業進行研究與監測,盡早出臺各個行業基準值的測算方式和核查辦法,推動配額分配方式從“歷史法”向“標桿法”過渡,從而推動碳市場走向成熟。分配導向上,從強度型市場向總量型市場轉變。一方面,將總量控制、國家管控、產業調整與碳市場調節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將不同行業總量納入碳市場通盤考慮,合理切分不同產業的總排放量,再通過碳市場的調節功能,在二次分配中對低排放強度的產業和企業進行傾斜。另一方面,對低排放企業和低碳科技型巨頭企業,賦予不同的分配系數,吸引汽車產業、大數據產業等低碳產業在湖北聚集,盡可能避免“兩高”產能從發達地區向湖北轉移。
“十四五”期間,八大高排放行業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造成地方碳市場的規模萎縮。湖北省的碳市場需盡快從高排放行業擴展到其他行業,必需以科技創新來引領低碳產業發展。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加大低碳產業高價值專利培育和布局。以低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設為主線,加大政策引導和科技投入,加速形成低碳產業研發、生產聚集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二是規范、活躍產業交易市場。進一步完善碳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數據質量監管和數據披露真實性監管。依托湖北“知慧橋”專利技術運用平臺,開展低碳產業技術專利轉讓、許可、質押融資,暢通低碳技術供需渠道。結合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5G、數字貨幣等時代新需求,積極開發“碳鏈”“碳幣”等新工具,實施“碳匯+”交易工程,豐富活躍低碳產業交易市場。三是培育低碳品牌。加大對湖北低碳產業品牌建設的政策引導和投入,支持“中碳登”“湖北碳市場”“碳惠荊楚”工程建設,重點培育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品牌。用品牌整合資源、吸附資源、優化資源,不斷提升湖北低碳產業發展的附加值,進一步提升湖北品牌效應和知名度,保障湖北碳交易市場的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