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仕萍
(曲靖市生態環境局會澤分局,云南 曲靖 654200)
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子孫后代的未來發展,從人類命運的角度出發,需要建設綠色的家園,推動我國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深入貫徹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并且落實到當前的工作中,穩扎穩打,穩步前進,為全球的環境保護貢獻了重要的力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文明擔當,體現了較強的民族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思想。目前我國已經踏上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需要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理念,努力實現低碳經濟核心發展目標,積極探索屬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綠色低碳之路。
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提倡以綠色、低碳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戰略,而我國的減排目標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在1994 年發布的《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和2007 年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都提到了減排的策略,但卻沒有制定具體的減排指標。在隨后的2020年,我國制定了減排目標,正式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即到2030 年實現碳排放高峰,盡早實現其最高水平,并對其總量進行控制,到2060 年,我國將從單一的碳排放指標轉向了強度指標和總量指標。
“碳達峰”即碳排放量達到峰值,指的是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某一個節點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在此后的經濟發展中,碳排放量不會增長,而是會逐步地減少。這一個目標的實現主要以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規模決定,也就是說,當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之后,我國經濟仍然會繼續增長,但是會控制整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經濟規模增長的同時,碳排放量還會出現一個下降的趨勢。
“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以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的二氧化碳量相互平衡,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也就是說,要求各行各業在日常的生產運營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堅持節能環保理念,減少能源消耗,實現碳排放量的平衡,達到“凈零排放”的目的,從而反映我國綠色、低碳的發展思路。
我國在2020 年9 月首次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碳達峰”要爭取在203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要爭取在2060 年之前實現,而且我國也多次強調經濟發展中實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注意的事項。在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中,將“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列進了中國的發展規劃中,根據國情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需要達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消耗分別降低13.5%與18%[1]。因此,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碳排放量強度控制,保證碳排放量的降低。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角度分析,在過去幾百年的經濟發展中,體現的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但工業發展的同時,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給整個自然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機械化生產是工業革命的起點,經濟發展離不開工業生產,機械化的運作會造成嚴重的二氧化碳污染。在全球科技的發展中,碳排放量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影響了全球的氣候,引發了環境污染問題。根據環境的發展現狀,控制好碳排放量,有助于減少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并且隨著汽車等機器化產品的普及,為人們帶來多樣化的便捷生活。石油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但隨之而來的是碳排放量的增多,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工業化的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導致碳排放量逐漸增多的問題不可避免。
從目前的國家經濟發展角度分析,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2020 年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節點,目前已投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建設中,我國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平衡碳排放總量,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因此,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規劃中,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好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平衡關系,并且體現了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
“碳達峰、碳中和”和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的主要目標是到2030 年實現“碳達峰”,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到2060 年實現“碳中和”,這樣可以體現我國在應對目前全球經濟變化中做出的卓越貢獻,體現了中國的社會責任,并且貫徹了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環保理念,實現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減少總體的碳排放量,這有助于實現綠色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做好環境保護。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的共同問題,在如今全球變暖的發展背景下,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為了應對這一環境問題,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并提出我國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方面的解決方案。努力控制好我國的總體碳排放量,推動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體現了我國的社會擔當。這樣有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體現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針和重要精神。減少碳排放量,首先就需要搞清楚全國總體的碳排放來源,如何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量,是目前我國的重要發展課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可以開啟我國經濟發展第二個新的征程,意味著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碳排放量減少的前提條件下,已探索出適合中國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主義道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我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角度分析,我國在控制碳排放量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減少碳排放量,控制總體的碳排放量,實現了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減少碳排放量主要通過優化與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生產與消費結構這3 個方面,控制整體的碳排放總量。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就要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實現高碳排放量向低碳排放量的轉型。要采用新型綠色清潔能源,這些綠色清潔能源能減少碳排放量,并且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和價值。我國提出了經濟發展的節能目標,要求國家的工業生產機構、企業盡可能地選擇新型綠色清潔能源,側重能源結構的調整,并且提出到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消費能源比重的20%左右[2]。在我國“十四五”規劃中,煤炭等礦物能源的消費比例將進一步下降,非礦物能源消費比例不斷上升。總體來看,實現了碳排放總量的降低,而且改善了整體的能源結構。我國依托于不同地區的自然發展優勢,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建設風力、光伏發電基地,推動中西部光伏發電建設,拓展中部和南部風力發電建設,推動太陽能、生物能、地熱能、海洋能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些在能源結構方面的調整,有助于減少總體的碳排放量。
在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中,其主要目的是實現高能耗向低能耗的產業方向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減少高能耗產品的生產,控制碳排放量。科技革命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在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實現中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立足于發展實體經濟,支持傳統產業的快速優化與升級,加快中國制造產業節能減排發展目標的實現。我國要在工業生產建設方面,力爭在2025 年前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2035 年全面發展綠色制造業,躋身世界綠色制造業大國行列。
在目前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制造業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所有行業的碳排放量中占比較大。因此,我國推行的以供給側作為改革的重心,做好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有助于調整制造業產生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比例結構,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嚴格控制好高能耗產業的碳排放總量,推動綠色行業快速發展。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減少碳排放總量,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新型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堅持創新的發展戰略格局,深化服務業改革和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降低碳排放總量。而且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我國沒有脫離實體經濟,對于生產、服務、制造等實體行業來說,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融合發展、產業鏈發展等,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有利于降低環境污染物總量。
從我國當前的生產與消費結構分析,我國現行的交叉補貼主要是由生產端向工商業用戶提供的補貼。這種補貼政策在目前全球經濟發展中仍有可調節的余地,若采用消費端補貼的方式,則可以推動電力供應、金屬加工等行業的整體產量提高,推動燃氣和水電價格的下降。通過合理的電價調節和實行交叉補貼,既能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又能促進中間交易產品和終端產品的產量增長,從而進一步壓低居民消費品的整體價格。
消費產品結構的調整,符合當前的綠色發展形勢,合理地提高當前電力消費價格,有利于減少生活消費端的碳排放量。通過降低企業的電力消費,可以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減少產品的投資,企業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綠色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廉價的商品價格,企業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效益[3]。
在生產與消費結構的調整過程中,會涉及用電價格的調整,通過分段式的調整,完善居民用電階梯劃分,鼓勵居民節能用電,也是減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方式。根據生產端與消費端節能技術的差異,調節貿易政策,有助于減少碳排放量所帶來的用電成本提高問題。此外,鼓勵公眾公共交通出行,建設城市綠色低碳環保的節能建筑,這都屬于在生產消費結構方面的重要調整策略。
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就需要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量的問題,構建碳排放量清除的戰略,是目前我國實行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我國采取植樹造林的方式,實施“退耕還林”戰略,通過增加樹木種植面積,提高二氧化碳的轉化率,是我國林業發展的重大措施,是碳排放量清除的重要策略。
到2030 年以后,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急劇減少,而要實現2060 年“凈零排放”的目標,就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加強植樹造林,并對每年的碳排放量進行適當的調節。從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角度來看,可以將國土空間劃分為3 類:城市、農業生產、生態功能區域。擴大林地的范圍要以開發生態功能區為重點,以國家為主體建立自然保護區。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在城市化的區域內,通過建立國家森林城市,建立城市公園,優化公路的邊角綠地等措施來實現“碳清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地方單位的高度重視,提高企業的重視程度,真正做到在生產過程中踐行“碳清除”的生產目標,了解“碳清除”的重要實踐意義,并根據企業生產工作內容,考慮企業工作效益,盡可能選擇綠色清潔能源,減少總體碳排放量,增強自我的環保意識,積極引入環保生產的綠色理念。
總體來說,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關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降低,關注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規劃目標。在實現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需努力減少環境污染,助力中國經濟綠色發展,承擔起負責任大國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