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氣海
引言:現階段,在市政道路設計時,設計人員依據城市規劃確定的平面線形、豎向標高以及路幅寬度進行設計,一般來說,應取決于該道路在城市路網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的服務功能,在設計中應從平面、縱斷面、橫斷面依次進行。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市政道路設計尤為重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出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應合理解決市政道路設計存在的問題,并分析設計要點,以人性化、安全性為設計主要方向,進而在滿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保障人們的出行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市政道路設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設計辦法,以供參考。
首先,在市政道路設計中,應確保發揮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并堅持人性化為主導設計方針,進而以科學合理的設計內容確保市政建設長遠順利發展。
其次,也只有在設計時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才可以真正做到人、車、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并使城市道路安全、快速、實用,為創設出和諧城市做好基礎。最后,在市政道路建設中為遵循人性化設計原則,應在符合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避免出現大面積開挖現象,應考慮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并在發揮道路設計功能時形成環境、道路、人一體化的設計法則。
在市政道路設計中,其安全性設計原則尤為重要,在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市政道路安全事故問題逐漸增多。由此可見應合理分析道路安全事故原因,并及時更新設計理念,重視道路荷載、疲勞損傷控制度,在選取高質量的材料后,應不斷完善設計規范,提升市政道路路面耐磨性、穩定性,以科學合理的設計解決市政道路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
在市政道路設計中,其縱、橫斷面設計是道路的核心,也是重點的設計部分,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的合理性是直接決定整個道路工程的質量以及道路運行的安全性、通車的舒適性。但由于在目前市政道路設計中,設計人員在道路縱斷面設計時并沒有從多方因素進行考量,從而導致地下管線、排水系統局部存在問題,出現不合理的設計現象。同時,在針對一些定位點的測量資料時,設計人員往往沒有經過核實,這種情況導致后續設計環節與規劃豎向存在差異性,在沒有結合實際道路情況以及城市發展情況時,設計理念也無法發揮。
首先,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由于交叉口設計不合理從而出現交叉口路面中發生積水現象,并且直接造成汽車打滑、安全隱患升級,并導致地下管道及其設備出現老化。其次,由于道路交叉口渠化設計不合理,導致交通擁堵。最后,由于交叉口存在非機動車不合理的引導情況,導致行人過街與非機動車沖突,不僅會產生交通擁堵,還會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影響了道路的使用。
近年來,人們物質水平提高,出行追求更方便、走得更遠,購車需求漸已成為剛需。隨之,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人民需求時,也出現矛盾化問題,其城市停車場受到極大挑戰,甚至出現停車場嚴重不足情況,亂停亂放等違法停車行為屢見不鮮,已成為掣肘城市發展的頑疾。應對各大城市停車難問題,政府部門已加大違停管控,但是停車泊位不足這一根本性問題仍然未得到解決,實際停車泊位存在巨大缺口。
根據調查,信陽市商城縣蘇仙石鄉段“2020.9.15”較大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后,當地交警支隊迅速啟動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調查機制,現場案件查明、事故原因查清,相關責任人追究到位,死傷人員全部安置到位,隱患整改到位。當地通過調查后指出,其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是由于當地企業管理相對混亂,無法落實主體責任;其二是事發道路設計、施工、監理不符合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為事故發生埋下隱患。其三是,事發路段交通標志、標線、防護欄等交通安全設施不完善、等級低且道路養護不及時,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隱患。以此,各地應引以為鑒,在交通設計中應合理設計好交通標志,做好道路維護工作,進而科學的設計、合理的管理以全面的消除安全隱患問題。
首先,應解決市政道路設計預留交叉口的問題,如未按設計留存的路口存在安全隱患,且沒有交通標識指引,導致車輛、人員隨意通行等問題,應依據科學合理的設計原則,重點針對市政道路進行平面設計,并落實道路交通安全設施,著力推進道路交通安全設計工作,集中對路口段不符合規范并存在較大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中央隔離護欄開口進行封堵處理,以消除交通安全隱患,規范通行秩序,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發生。
同時,在平面設計中,應確保平面線形的連續性、適應性并與周圍環境保持協調,自然誘導駕駛員視線,在平面設計范圍內應以道路紅線范圍為基礎,并依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線形組合設計應分別滿足各自規定值的要求,不應將最不利值進行組合,平曲線與豎曲線應相互對應,并確保道路平順,滿足行車安全。在針對圓曲線設計時,應盡量針對不利位置進行指標值選取,選用較大半徑的圓曲線,并特別注意平面線形的連貫效果,進而確保滿足市政道路設計標準。與此同時,在市政道路平面設計完畢后,應當加強設計圖紙審核,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規范中有關強制性要求,開展符合道路發展特點的技術創新,不斷提升新型設施的實用性、穩定性、可靠性,科學精準提升道路交通設施設置水平。最后,當地指揮部與省市有關部門、單位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應聯合制訂交通組織安全管理辦法,明確了統一臨時交安設施的制造、安裝和維護,統一交通巡查和視頻監控人員配置,統一班前教育記錄、巡查記錄、值班記錄和報告程序,統一交通組織實施控制程序的“四個統一”工作要求,以此確保行車安全。
首先,在針對市政道路進行排水設計時,設計人員應重點考慮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依據車行道路面設計要求選取合理的排水設計材料,如透水性材料,在采取透水性的材料時,可使市政道路外表面的雨水量進入地下水資源并進行有效的循環利用。例如,在雨季時市政道路機動車道的雨水水量更多,雨水順著機動車道通過雨水箅子進入地下雨水管網。因此,為避免出現積水現象,設計人員可將地下雨水管網設計成,儲水、過濾的管道系統,進而將機動車道收集的雨水最大限度地送到道路兩側的其他設施中,再通過地下雨水管網送到附近的河道里,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利用地下存儲的雨水減少人工養護成本。同時也避免了城市路基受到大面積的雨水侵蝕產生安全隱患。最后,為了更好地調整排水系統,為給市政道路提供輔助效能,在提高市政道路的安全性以及行車的舒適性上,設計人員應當在排水的設計過程中,對路面的濕度與溫度進行分析,確保大量雨水能夠有效的滲透到地下。在對人行道排水設計時,設計人員應按照我國城市規劃標準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保證舒適程度的情況下提高安全性能,有效提高人行道的吸水效果。
從市政道路規劃角度出發在進行停車位設計時,應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設計和有序管理等手段,在保證市政道路正常使用前提下改善停車難問題。首先,在道路規劃措施優化城市道路空間中,應合理增設停車位,可利用空間分別為:機動車道路側、非機動車道、外跨綠地、設施帶進行增設。
其次,在規劃、設計階段考慮停車問題:
(1)提高非機動車道寬度,以滿足停車和非機動車行駛的雙重要求;
(2)增設停車專用設施帶;
(3)建筑退線較多時考慮停車位設計。
以此,在現市政道路范圍內可布置停車位空間:
(1)機動車道路側。單向3 車道及以上道路,可利用最外側車道設置夜間停車泊位;
(2)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最小寬度不小于6m;
(3)設施帶行道樹間隔。行道樹最小間距不得小于8m;
(4)人行道。人流量滿足規范最低要求,停車位不得占用盲道;
(5)建筑退線較多時,可綜合考慮布設停車位。
與此同時,在停車位布設中,應滿足以下幾方面:
(1)機動車道停車位設置。路側設置臨時停車位,用于晚間停車。白天仍用于車輛正常行駛,晚上車流量減少,可用于路側停車;
(2)非機動車道停車位設置。機動車道寬度不小于6m,非機動車道寬度不小于3.5m,停車位寬度2.5m;
(3)設施帶行道樹間停車位設置。樹池間距不小于8m,設施帶寬度不小于2.5m;
(4)人行道停車位。主要用于寬度相對充裕的路側帶,可適用于建筑邊界較多、人流量滿足規范最低要求,且周邊停車位不足的情況;
(5)道路紅線外建筑退線空間停車位。最后,其交通環境是影響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停車便捷是交通環境的重要考量,城市停車問題是涉及民生的一大關鍵指標,因此在市政道路交通設計中,應合理增設停車位,并以此優化城市空間、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供更多停車位為城市賦能,讓城市充滿活力,讓城市更有溫度。
目前,由交通標志的定義可以看出,道路交通標志的設計要素包括顏色、形狀、圖形符號(字符和圖形)等三大要素,這是構成交通標志統一性、連續性和一致性設計的基礎,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顏色。
顏色是交通標志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因為顏色可以使交通標志從其所處背景中凸顯出來,引起駕駛人對交通標志的注意,并幫助駕駛人迅速識別標志的種類和含義。根據顏色視覺的規律,道路交通標志多用紅、黃、綠、藍、黑等顏色,不用中間色。此外,道路交通標志在選取顏色時,要考慮顏色所能表達的抽象概念,如:紅色可以作為具有危險感的強刺激,表示禁止、停止和危險,用于禁令標志的邊框、底色、斜杠;黃色具有警戒的作用,用于警告標志的底色;黑色和白色出現在大部分標志中,主要是利用其較好的對比度,其中黑色用于標志的文字、圖形符號和部分標志的邊框,白色用于標志的底色、文字、圖形符號和部分標志的邊框;綠色作為抽象概念而言,具有和平、安全的含義,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指路標志的底色;藍色使人產生沉靜、安寧的感覺,用于指示標志的底色和一般道路指路標志的底色。因此,國家標準規定,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指路標志的顏色為綠底、白圖形、白邊框、綠色襯邊;一般道路指路標志的顏色為藍底、白圖形、白邊框、藍色襯邊。
(2)圖形符號。
研究表明,在困難的視覺條件下(如低亮度、快速顯示),圖形符號信息因其具有直觀性的特點,無論在辨認速度還是在辨認距離上均優于文字信息。用圖形符號來表示信息的另一優點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文字的駕駛人均可快速理解和認讀。因此,以圖形符號為主的交通標志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被廣泛采用。
(3)形狀。
駕駛人在道路上認知交通標志是從其形狀、顏色判別開始的,因此交通標志的設計賦予其形狀和顏色一定的含義,增加了傳遞信息的內容,如八角形和倒等邊三角形分別表示體現路權優先級的“停車讓行”禁令標志和“減速讓行”禁令標志;正三角形用于警告標志;圓形用于禁令和指示標志;矩形用于指路標志、旅游區標志、告示標志等。駕駛人在發現交通標志后首先判別其形狀和顏色,也就知道了該交通標志的類別,可以提前做些準備,保障了交通標志功能的發揮。因此,在設計中,其交通標志的形狀不能隨意更改,包括為加工制作方便而將一些非矩形的標志版面設置在矩形標志板上,如圖1 中的“停車讓行”和“減速讓行”標志版面設置在一個矩形標志板上,容易造成駕駛人理解上的困難,而影響其正常的駕駛操作,出現交通事故后也容易引起法律糾紛。
首先,在針對市政道路縱斷面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應明確認識到市政道路縱斷面設計與行車安全性、舒適性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平縱組合的合理性以及縱坡、豎曲線半徑的合理性,也直接關乎人、車輛的安全,以及道路兩側排水系統的暢通。其次,在進行縱斷面設計時,應合理按照規范標準進行設計,并確保交叉口縱向雨水流向順暢,應確保以合理的規范極限值滿足積水排水處理,以此避免交叉口出現積水現象。與此同時,在縱斷面設計中,應重點針對市政橋梁加市政道路的建模,但由于在設計的道路存在著不同的設計線型,如:平曲線、縱斷面,另外在橋梁部分還存在著鋼箱梁的預拱度曲線,在不同維度的多種線型同時存在的條件下,常規化的建模是不能精準定位及繪制的。為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精準完成建模,設計人員應當采用多種軟件協同的方式進行建模,完成整體模型。例如,設計人員應運用Civil 3D 根據設計要素的平曲線、豎曲線、預拱度,繪制設計中心線,將設計線轉換為數據坐標,再將數據坐標轉換后輸入到Dynamo 中,最后在Revit 中形成可視化參數模型為保證交通組織順利開展。最后,在針對老舊改造的市政道路進行縱斷面設計時,應針對兩側建筑物進行分析,并依據建筑物散水形式、地下管線形式進行合理的設計,進而保障縱坡平順過渡,在開挖工序中設計人員應要求施工人員按照設計標準結合道路實際厚度進行填挖處理,以此避免后續建筑物達不到道路排水要求。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目前市政道路設計中,應解決以往存在的設計問題,并發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借助合理的交通管制手段,在依據科學合理的設計辦法時,確保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