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磊,顧亞男
(1.喀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喀什 844000;2.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我國是一個地震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地震產生的破壞性,可在短時間內造成大規模災難。因此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減少人員傷亡,最大限度地減少財產損失,一直是一個難題。自1966 年邢臺大地震以來,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著“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不斷加強和完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和機制建設。建立了適應我國減災需求的應急救援體系,由此,我國減災救災體系的完善正在推動我國應急救援事業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
生存率是救災效果的體現。救援隊伍到達時間越短,救援人員的存活率越高,救援效率越高,地震發生后,各個地區的救援隊伍都抵達受災地區。因此,救災團隊的救災效率可以及時表達出來。生存曲線直接反映了救災隊伍的救災效率。震后的第一救援是當地居民,自救和互助是震后短期內最有效的救援方式。接著,當地民兵、消防救援人員、軍隊,以及當地地震救援志愿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災區,開展援活動。
救援能力包括救援單位的組織結構和數量、指揮控制系統、救援團隊的運作、救援團隊的能力以及救援團隊的救援能力。救援隊伍的組織結構和數量要求,救援隊伍的組織結構合理,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救援人員。在其他四個方面,對工作場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救援隊具有搜索、技術、安全和醫療保健的職能,不同的職能對救援隊的救援服務非常重要。因此,救援隊伍必須組織結構合理,工作場所設置合理,人員安排適當。同時,救災隊伍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人員,保證救災隊伍的能力,確保救災任務的完成。還應科學地總結救援隊伍的數量,合理匹配不同級別和不同年齡組,以及不同專業所需人員的總體專業素質。
在現場組織和控制救援活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救援現場指揮員的決定。因此身處混亂災難現場的指揮員必須始終保持冷靜,盡快建立現場救援指揮系統,及時觀察地震現場,估計潛在威脅和處理情況。準確估計實際救援所需的資源,確定幸存者是否在廢墟中,從而檢測救援任務的安全風險。要獲得這些能力,不僅需要技術和能力,還需要長期的經驗,有效地指導和執行救援任務。
救災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救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情況和惡劣條件,并持續工作10 個小時以上。無論如何,救援隊必須在保證自身體力的前提下完成搜救任務。即時這場災難非常可怕,救援隊可能會感到各種艱辛,但必須采取任何救援行動,因此指揮員必須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以確保救援任務順利進行。
整個救援工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救援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問題。要積累心理輔導、語言交流、民俗等經驗和知識。確保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有經驗和能力去處理,同時確保救援活動順利進行。
災難現場所發生的危急情況是不可預測的,有些突發狀況甚至需要救援人員具備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才可以順利完成任務。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確保救援成功的關鍵,要完成一項救援任務是很困難的,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或接受過專業的心理訓練是無法忍受的。
救援隊指揮員還必須接受適當的救援技能培訓,以確保指揮水平始終保持一定的水準,因為在一個危急的救援現場,對于指揮員的素質要求非常高,現場的指揮員不僅需要有熟練的應急指揮經驗,靈活現場調動,確保各部門正常執行任務,同時對于其預判能力和強大的專業技能有更高的標準,需要接受更高標準的訓練水平,同時身體素質也需要高于常人,這樣才可以保證現場的救援工作順利進行。
在救災行動中,不可避免地要與當地政府、協調部門和災民合作。良好的合作溝通能力將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救災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開展救災工作,努力挽救災區人民的生命。單一的指揮系統浪費大量資源,無法高效協同運行,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可以整合各種資源,發揮救災作用。因此,指揮者的合作協調和整體的調動能力是影響指揮者救援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影響地震應急救援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環境背景、人員傷亡、建筑倒塌、交通網絡中斷和震后次生災害。眾所周知,緊急救援中有一個72 h 的黃金救援期,黃金救援期尤其是在適當的氣候條件下,當溫度超過37 ℃時,脫水的概率線性增加。如果溫度低于0 ℃,廢墟下的健康人可能在24 h 內死亡。在地震災區,人們規定地震后24 h 是一些地區地震的最佳救援時間。如果地面溫度在15~25 ℃,地震后沒有大雨,黃金的救援時間可以超過72 h。在72 h 黃金救援時間內,幸存者的存活率將持續下降。由此可見,在地震應急救災過程中,溫度對于救援效果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救援活動的標準和頻率正在增加,各成員部門之間的溝通非常稀少,而且只能通過年度會議進行。許多成員之間缺乏溝通,通常是在討論行動規劃、團隊適應培訓和總體規劃培訓時。然而,地級地震救災指揮部存在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就是對于地震的日常預防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領導對于地震的預防工作只局限于文件和定期的書面報告,實質性工作很少。提高專業救援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非常關鍵的,對于救援行動中技術團隊的完善和系統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發揮最大的作用。抗震救災技術人員主要包括受損建筑物評估人才、偵測技術人才、地震地質學及地質學類人才等等,為了加強最終救災團隊的能力,救援能力直接關系到應急救援的有效性。然而,我國目前需要進一步提高大量救援隊的能力,并完善救援經費投入和救援設備。
第一,當救災現場與總指揮失去聯系時,救援單位的判斷和方向尚不明確。災害現場各部分的指揮只在現場進行決策,影響了災害現場的處理效果。第二,計劃之間沒有聯系。行動計劃主要在每項規則和條例的框架內制定,更關注聯合系統的作戰。政府與各救援系統之間缺乏聯系,導致其他救援部門之間也缺乏聯系。救災部門之間的溝通往往出現問題,并且對于救災緊急任務的執行中,會出現很多由于溝通不及時而導致的問題,救援過程中的工作責任沒有細化,因此對于出現問題的追責情況也無法順利進行。
為了有效減少震后災害的不利影響,必須盡快有效地動員各地區、各行業的救災物資和救援設備。然而,在救援活動中,該地區和該行業使用的標志可能不匹配。如果指揮救災任務,沒有統一規范的要求,受災地點有限,對于災區的有效物資無法得到最大化利用,導致救災效果降低。由于體制的原因,各個救災單位存在著不同的結構性問題,致使救災合作活動受到影響。雖然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相對順暢,但政府部門與救援團隊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離,對于救災應急指揮工作需求由當地政府直接部署管理。救災隊伍主要由消防救援隊伍和當地部隊組成,沒有統一的領導機制,消防救援隊伍和部隊組成的救災隊伍也沒有統一的指導機制。每個救援成員的責任都沒有交集。除了各部門成員之間的正常工作聯系,其他人員之間幾乎沒有溝通。
地震應急救援是防震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地震預報的實際水平與公眾的期望值相差仍然很大,需要長期探索。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整體的抗震水平并不高,如果發生災難性地震,有效的抗震救災是減少地震災害的有效防線。從最近的抗震救災經驗來看,在復雜的地震災害中,簡單的工具很難滿足救援任務的需求,因此只有經過專門培訓的團體和專業的救援工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救援任務的需求,才可以有效提高救援的實際效果。
優化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加強極端惡劣條件下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建立應急通信保障體系,滿足標準化、緊急化要求。加強應急措施配合,確保救援任務的順利推進。推進聯動平臺建設,實時共享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供水、交通、地質信息,提高地震預警系統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建立高速信息和應急通信保障網絡,增強基礎通信的保障能力。建立適應我國地震應急救援系統發展需求的現代化多災害報警系統。同時開發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災害快速收集和評估系統,引入快速定位設施,并用于救援現場的被困人員搜救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
一是總結經驗,加快立法,依法制定急救措施。加快規范化進程,促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成熟和完善,實現《應急救援管理法》的目標。對防災減災活動進行認真總結,并結合應急管理體系的實踐,以標準和規范的形式提交整體和標準的要求。在新的應急管理體制下,必須強調協調統一,避免法典規定的矛盾和沖突,為應急管理的有效運行提供法律保障。二是確保救援流程,明確救援現場的責任,以確保救災活動順利進行。在優先責任機制的基礎上,對政府指揮權進行區分和澄清。為了明確和規范地震應急救援的救災工作,細分了各級政府的職責,確保所有抗震救災行動分階段、分步驟、有序進行。
提升救援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構建一個多源災害快速監測系統,完善系統技術,集成多種檢測技術和多種災害預警技術,結合開發一個多源災害數據快速收集系統,通過城市管理系統、互聯網大數據、無人機遙感、衛星遙感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快國家綜合數據庫建設,滿足“地震預警”的要求,建立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后快速評估的科學技術體系,為震后救災活動及其災害鏈提供科學有效的信息服務。
建立多層次應急指揮體系,加強協調,搭建平臺。同時,推進綜合平臺、專業平臺、核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集成化、開放化、智能化的協同調度平臺,組織政府各部門調度部署,完成人員搜救、物資保障、災后重建等任務。同時實現了線上線下的交互作用,完善各類應急措施,加強災后的科學評估,實現災害應急信息服務的標準化和自動化。同時深化改革,統一管理,建立消防救援組織指揮體系。在現代消防體系建設中,加強消防與武警等救災力量的整合,建立專門的應急管理指揮機構,統一指導全國救援力量組織指揮。逐步完善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建設、管理,提高救援隊伍的快速部署和快速投入救援現場的專業能力。同時,加強救援隊伍專家的引入,促進救援隊伍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加強災后重建區域的運輸應急物資設施,滿足地震救災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口密度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們日常生活保障息息相關。因此,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潛在的地質性災害對于人們生活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一旦發生大型地質災害,就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社會的正常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地震應急救援工作中,首先需要細化地震災害研究,依法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同時加強科學知識宣傳,加強抗震減災規劃,確保抗震設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積極、科學、有效的防災措施可以促進城市地震應急建設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強抗震減災體系建設,努力提高抗災防災能力,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