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翀,方致遠
(1.黑龍江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中煤建工基礎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對當前復雜的改革環境、艱巨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驅動、創新發展。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 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的講話:“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兩次講到創新工作,可見習總書記對國企創新工作是何等重視。
2017 年12 月14 日,習總書記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的講話:“黨的十九大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藍圖,成果人人有份,責任也人人有份。廣大企業職工要增強新時代工人階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愛崗敬業、拼搏奉獻,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奮斗中爭取人人出彩。” 2021 年4 月14 日,習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指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弘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指出:“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精髓,創新是優秀企業家的重要特征,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從十八大到十九大,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國企創新和培養大國工匠的關心、關愛是一以貫之的。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國企領導人必須從思想上再認識再反省,創新工作不是一時的、一陣風就刮過去的,必須是與企業生命周期相生相伴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國有企業領導人要積極主動響應黨中央號召,發揚企業家精神,堅持有所進有所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防止經濟脫實向虛上發揮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在推動科技創新上的引領作用,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持續強健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大力提升實體經濟力量。
為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科技創新,2021 年3 月31 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相關政策進行了明確,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提高了制造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我國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之前的175%提高至200%,助推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
其次,簡化享受申報流程,確保制造業企業及時、便捷享受政策紅利。
最后,沒有設置政策適用期,穩定企業預期。《公告》中未明確制造業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00%的政策截止期限,這意味著制造業企業可長期享受該政策,穩定企業預期,對制造業創新形成長期利好。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國有企業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自身作用,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在人才決定產業高度,提供發展動力,推動創新升級、提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背景下,對人才需求形勢日趨嚴峻。
2018 年4 月25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減稅措施,其中包括為鼓勵企業加大職工教育投入,將一般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與高新技術企業的限額統一,從2.5%提高至8%。隨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18 年5 月7 日聯合發布了《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51 號),規定自2018 年1 月1 日起,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財稅〔2018〕51 號,從企業范圍、扣除比例較以前可以說有了質的提升,足以看出黨中央對職工教育的重視程度,對大國工匠的渴求。阿瑟?劉易斯說過:“勞動力的生產力也處決于勞動者接受的培訓。然而大部分產業勞動力,包括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都是在工作中學習,而不是在學院里。”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有人研究過,18 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90 年左右翻一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 年翻一番。據有關專家預測,一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參加工作后在校所獲得的知識只占其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識則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補充。因此,企業應該抓住國家優惠政策,在人才培養上下大功夫,通過培訓、繼續教育來更新知識、補充技能。
研發費用加計政策和職工教育經費新政,都是企業內部可控的優惠、激勵創新政策,但是要推動國企創新工作走深走實,尚需相應的創新氛圍,國家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戮力營造全社會崇尚創新的氛圍。經濟增長需要有足夠的創新者,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氛圍在多大程度上會支持他們,任其發展。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催生了數量眾多的市場新生力量,促進了觀念更新、制度創新和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有效提高了創新效率、縮短了創新路徑,已成為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活力之源。現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網上菜場”、“網上餐廳”、“網上超市”就是銷售模式的一種創新,這種新業態在抗擊新冠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居家隔離的民眾提供生活物資,為阻斷病毒傳播立下汗馬功勞。
二是加大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力度。切實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重要創新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創新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對資金需求大,政府不僅要介入企業投資,還為企業注入活力,使企業具有前瞻意識、使命意識和長遠規劃意識。如以色列政府的Yozma,美國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歐洲投資銀行的創新基金,為創新公司提供早期種子資金。我們需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暢通科技型企業的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健全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形成資本市場促進創新的強大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四是用市場手段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讓人才、成果、機構都“活”起來。要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價格的機制。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多種分配辦法,保障技術成果在分配中的應得份額。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貼制度。允許和鼓勵品牌、創意等參與收入分配。荷蘭推出了研發稅收抵免政策,其目標不是提高研發投入,而是提高研發人員的收入——這被認為是更有效的,而且創造了以收入為基礎的研發稅收抵免政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