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芬芬
(南京市高淳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南京高淳國有資產經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中央在十九大上作出的重要部署,為我國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不同地域農村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氣候、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均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貫徹落實,往往還需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對符合各地方實際情況的美麗鄉村建設策略展開持續探索。
自20世紀末期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在整個社會中的受重視程度一直都非常高,面向農村地區的有關經濟扶持政策也都得到了有效落實,但由于城鄉經濟發展存在的差異過大,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條件都比較差,且缺乏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規劃與路徑,因此鄉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往往并不能令人滿意。而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則能夠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徹底轉變以往雜亂無序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推動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培育有潛力的新型農村企業、加快農業結構轉型、優化配置地區資源、面向旅游等新興產業進行投資建設等方式,將更加高效、更為系統且更具前景的全新經濟發展體系構建起來,而在經濟發展體系得到完善、經濟發展方向明確的情況下,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自然也會隨之得到顯著提升。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正確引導下,近年來鄉村地區居民雖然實現了經濟收入持續增長,但從整體上來看,生活質量的提升卻仍然不夠明顯,很難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例如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的同時,村民精神生活需求并未受到太多關注,空閑時間能夠進行的文化娛樂活動較少,常常會陷入到物質生活相對富足但精神生活匱乏的狀態。另外,受農村常住人口減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的影響,還出現了生活節奏過慢、生活氛圍缺乏活力、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得不到有力支持等問題,這些都會對村民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而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全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則能夠有效突破當前鄉村發展的各方面困境,并借此幫助村民實現生活質量的有效提升。例如面對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美麗鄉村建設能夠從“鄉村文明”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出發,深入了解精神生活現狀,并展開針對性的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規劃,通過提供多樣文化服務、加快文化類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有效滿足村民的多樣化精神生活需求。而面對人口外流、人才不足的發展現狀,美麗鄉村建設則能夠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吸引農村地區外出務工的優秀年輕人才大量返鄉,為家鄉的建設與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受農業污染(如農藥與化肥使用)、生活垃圾污染、工業污染排放、亂砍濫伐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年來很多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這不僅使村民生活環境變差,同時也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隱患,而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有效展開美麗鄉村建設,則能夠解決這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為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村容整潔”為核心的要求下,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現這一要求的重要途徑,往往會對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處理提出嚴格要求,通過加快建設垃圾處理廠、引導村民規范處理生活垃圾等方式,實現對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的集中、統一處理,避免其流入到自然環境中并造成污染。而在美麗鄉村建設重視經濟發展與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轉型的情況下,則能夠減少農村地區的高污染企業,并對各類企業的污染排放進行嚴格控制,使工業、農業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但在建設發展方向上卻存在著缺乏特色、盲目效仿城市建設等問題,很容易使鄉村建設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城市化建設,并與鄉土文化完全割裂開來。而面向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則能夠在鄉村建設中將鄉土文化的重要性明確下來,同時通過保護傳統村落與傳統建筑、延續村落空間布局等方式,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夠堅持以鄉土文化為根基進行家鄉建設,并將優秀的鄉土文化有效傳承下去。
從區域差異的角度來看,由于不同農村地區在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氣候條件、人口數量、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各方面的差異均比較大,很難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建設,即便某一種發展模式已經擁有了多個成功案例,也同樣無法在所有農村地區均實現有效復刻,因此在面向鄉村振興戰略的美麗鄉村建設中,必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由地方政府對各村鎮的自然、文化、交通等諸多條件展開全面調查與深入分析,將各村鎮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可利用資源及突出優勢明確下來,之后再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高效利用現有資源為核心宗旨,制定出具體的建設發展規劃,使美麗鄉村建設能夠更具針對性。
在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由于鄉村地區的建設與發展是要以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往往還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將尊重村民意愿、改善村民生活列為經濟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鄉土文化傳承與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具體工作的重要前提,確保有關工作方案、措施能夠真正服務于村民,以免出現美麗鄉村建設流于形式的情況,當然以人為本原則并非是指盲目依照村民意愿進行建設發展,而是要在確定正確的建設發展方向后,根據村民意愿對生態保護、經濟建設等各方面具體的方案進行合理調整,同時加大有關政策文件、建設規劃決策的宣傳講解,使村民能夠真正理解美麗鄉村建設方案的具體意圖,深刻認識到建設規劃的正確性,并為各項建設工作的具體實施提供支持。
受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地區在經濟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條件等方面往往都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鄉村要想取得理想的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在短期內往往并不現實,如果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態,盲目追求短期成果,甚至還可能會使鄉村長期發展潛力受到影響。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樣還需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等各方面實際條件,制定出符合實際的階段性建設發展規劃,對現有資源進行統籌利用與優化配置,并根據各建設項目的實際推進情況,展開建設發展規劃的持續更新與完善,使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始終保持在現實情況允許的最高水平。
當前國內各農村地區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時間雖然比較短,但美麗鄉村建設本身卻并非是短期性的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只有從長期視角出發,為各個鄉村地區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才能夠將美麗鄉村建設的真正意義充分體現出來,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提供支持,而要想保證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需要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從具體上來看,可持續發展原則意味著美麗鄉村建設應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等多角度出發,建立起完善的協調發展機制,推動農業與相關產業生產、農村生活條件的同步改善,同時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確定合理的區域布局、產業的優化組合,對環保生產技術進行推廣應用,使生態環境總體向良性化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鄉村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由于基礎設施覆蓋了交通、環保、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能夠為各領域的建設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因此要想有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首先就必須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根據各村鎮實際情況展開針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使鄉村基礎設施能夠得到盡快完善。例如在交通領域,應將各村鎮的道路建設與縣鄉公路建設聯系起來,根據村民出行及各方面的交通運輸需求,對主干路段進行貫通、改善,同時完成現有破損路修繕、低洼路整治、安全提醒設施(如路燈、信號燈)設置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力求在村鎮內形成安全、暢通的路網,并將道路鋪設到每一戶農民的家門口。而在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方面,則需要加強鄉鎮建成區道路、背街小巷、鎮村結合部、集貿市場、學校周邊等重點區域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對有關單位、商戶及村鎮居民提出具體要求,同時以“戶集、村收、鄉鎮轉運”的方式對鄉村生活垃圾統一收運,并選擇合適區域建立多個鄉鎮共同使用的垃圾處理廠,專門用于鄉村垃圾集中處理,以達到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控制生活垃圾污染的目的。
在對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的探索過程,由于當前國內不少農村地區都已經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為其他同類村鎮提供了典型案例,國家也通過對大量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案例的總結,提出了多種鄉村發展模式建議,因此要想保證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性,同樣還需要地方政府根據各村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模式。例如清華大學在江蘇省的第一家鄉村振興工作站——高崗村,初步構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田園的鄉村振興實踐模式,清華大學頂級學府智庫輸出,政府強力組織保障和國有企業開發參與,高崗村按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充分挖掘和整合鄉村各類資產資源,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角度,對老村莊進行改造提升和功能配套,利用村民閑置的房屋布局鄉村產業,對集體建設用地進行了上市流轉。構建融合“原住民—新住民—游客”三者的新型關系,打造既有清華元素又富有高崗江南水鄉特色的休閑旅游鄉村,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推動高崗村農業全面升級、鄉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展開,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要想將符合鄉村實際情況的各項科學建設規劃落實下去,同樣還需對有關資金保障機制加以完善,在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充裕的基礎上,實現對建設資金的高效化利用。例如在資金籌措方面,積極整合各部門、條線項目與涉農資金,用足、用好各項惠民政策,積極爭取耕地質量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省財政鄉村振興引導基金等項目資金,改變以往單純依靠政府撥款與村民支持的資金籌集方式,以有效緩解美麗鄉村建設給地方政府帶來的財政壓力,同時避免因前期投入過高而影響村民參與積極性。高崗村的鄉村振興探索中充分整合校地企各方資源,導入產業、人才入駐鄉村,拓展產業鏈,重點培育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民宿、文創制作、農耕體驗和會務培訓、電商平臺等特色經濟,將高崗村打造成為了“鄉村創新創業孵化器”,探索鄉村自身具備造血機能的產業循環發展新模式。
在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樣還需深刻認識到鄉土文化、地域文化對鄉村因地制宜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對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展開深入挖掘、靈活運用,使地域鄉土文化元素能夠有效融入到各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中來。例如在高崗村鄉村振興實踐堅持治理和運營相結合,充分尊重民意,融入清華智慧,吸收村民共建,推動更多原住民成為“三金農民”。治理初期由村兩委牽頭入戶調查村民意見,將村民作為主體,充分尊重村民意見,了解村民對于生活、休閑等多方面的需求。堅持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呵護鄉土風貌,堅決不搞大拆大建、整村裝修,堅決不搞鄉村景觀城市化、鄉村建筑西洋化,歸還鄉村其自有特質。這樣既可以有效宣傳地域鄉土文化,凸顯鄉村的文化底蘊與特色,同時也能夠對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貫徹落實起到很大促進作用,為各區域農村的全面發展提供具體指導,但要想在現階段鄉村建設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更為有效的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仍然需要遵循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同時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體發展模式選擇、資金保障機制完善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適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