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攀
新春佳節臨近,很多人開始籌備年貨,其中豬牛羊肉幾乎是家家戶戶必買的。最近,有一條視頻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視頻中,剛剛從被屠宰的牛、羊身上切下來的鮮肉居然自己“跳”了起來。于是,許多人表示擔心:這是怎么回事?肉里是有寄生蟲嗎?跳動的牛羊肉還能吃嗎?
剛被宰殺不久的動物,其中樞神經已經死亡,但是肌肉周邊的神經末梢還沒有完全死亡,肌肉里的能量物質——三磷酸腺苷(ATP)還未被耗盡。因此,在受到外界輕微刺激時,它們的肌肉就還可能產生跳動,這又被稱為“超生反應”,并不是因為肉里面有寄生蟲。待被宰殺動物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被耗盡,其肌肉纖維會失去“活力”,也就不再跳動了。所以,會“跳”的肉通常比較新鮮。
有些人喜歡吃現宰豬、牛、羊身上的肉,最好是當天凌晨宰殺,中午或者晚上烹飪。但這樣的吃肉方法其實并不科學。
這些從剛被宰殺的動物身上切下的肉,又被稱為熱鮮肉,其肉質柔軟,但是如果沒有經過任何降溫處理,數小時后,這些肉就會進入僵直期,肌肉強烈收縮,進而導致肉質發硬、口感變差。
有人會問了,如果把熱鮮肉趕緊冷凍起來,肉就不會變硬了吧?答案讓人感到遺憾,將熱鮮肉迅速冷凍后,低溫會讓肌肉發生更強烈的收縮,致使肉質變得更硬,這種肉被稱為冷凍肉。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讓冷凍肉重新變軟呢?方法就是,把冷凍肉迅速放在0到4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中儲存1至2日,肉就會慢慢恢復柔軟,且在后續加工、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令其處于0到4攝氏度的環境中。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冷鮮肉。
現殺的熱鮮肉變成冷鮮肉,在這一過程中,肉會發生哪些變化呢?首先,肉內天然存在的蛋白酶會適度分解蛋白質,產生肽和氨基酸,從而使肌肉變得更加柔軟、易于切割,切面有特殊的芳香氣味,烹飪起來好熟易爛,口感細膩多汁。其次,肉內肌細胞無氧呼吸,使得肉中儲存的糖原被分解為乳酸,而乳酸進一步會被分解為二氧化碳、水、酒精,然后揮發掉,使得肉質變得鮮美,因此冷鮮肉又被稱為排酸肉。最后,肉中的三磷酸腺苷被分解為磷酸和次黃嘌呤,產生使肉質更具香味的物質。